书城励志20几岁学点口才学(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3323900000026

第26章 推销自己,好口才让你魅力倍增(2)

应该说,努力追求口才技巧的人是聪明的,因为他们深知有很多话是不能直说出来的,因为这样很可能会伤害到对方,所以为了顾及面子,他们会采取委婉的表达方式。但是,说话的技巧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说话者若是将话说得过于曲折就会掩盖很多信息点,致使对方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量,因而经常让人误解。

下面介绍容易造成误解的3种曲折表达方式:

1.语意不明的“言外之意”

有些话是不方便直接说的,于是,很多人喜欢使用言外之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正确使用言外之意能够使意思表达得含蓄而有礼貌,但是需要用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语境中,并通过恰当的推理才能获得,于是,在推理的过程中就可能增加误解或误读的可能。

如上文提到的“领导都不在”,既可以理解为“大家可以早下班”,又可以理解为“不要因为领导不在而偷懒,致使工作出现纰漏”。两个意思正好相反,所以只能靠听话人自己领悟了。

2.不该省略的“省略”

有人说话时总是有意地省略一些内容,以制造含蓄的表达效果,但是,在填充省略掉的信息时就可能产生很多种误解。

如上文中出现的“咱们结婚的时候,你也没买什么像样的衣服,所以现在……”既可以填补成“所以现在应该弥补上,买些自己喜欢的衣服”,又可以填补成“所以现在就没有必要买那么贵的衣服了”。一正一反,可谓是南辕北辙。

3.比喻

比喻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但是不恰当的比喻也会掺杂一些歧解。如“他工作起来像个机器人”,正面理解为“他工作认真负责,精细准确”,反面理解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正反两个意思,全看听话人理解时选择的是何种喻体的指向性了。

既然有些话需要委婉含蓄地表达,但是又唯恐对方不能正确理解,所以为了避免表达不清使对方误解,下面提供几点建议:

(1)根据场合的不同,该直说时就直说。在有些场合中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比委婉的方式更重要。就如以上3个案例中的人都可以直言不讳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第一个是工作场合,双方是上下级关系,所以在职言职,要显示出领导的权威;第二个是夫妻关系,亲密无间的两人说话不需要吞吞吐吐;第三个是组织调查,准确明朗的回答胜于生动形象的比喻。

(2)含蓄的表达依托于足够的推理线索。有些含蓄的话需要多说几句作为铺垫,以设置好整体的语言环境,让谈话在明朗化的状态下进行,如“当领导不在时,我们更应自觉地工作”“结婚时没买这么贵的衣服都没怎么样,现在……”“他工作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真像一个机器人”。这样一来,整体的语境就明确了,歧义自然就会消除殆尽了。

(3)在一句话中使用关系明确的关联词语。这样就可以使推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如“虽然领导不在,但是,我想大家还是按照正点下班吧”“既然结婚时没买这么好的衣服,那么现在就更没有……”“虽然……但是……”和“既然……那么……”这些关联词的使用会让说话人的目的清楚地表达出来。

灵活掌握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说话的原则、办事的原则等。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对事情一般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很容易变得人云亦云。但是,如果一个人太坚持原则,也会给别人造成死板、不懂得变通的印象。说话的时候要灵活掌握当时的情况,根据情况判断是否一定要讲原则。

李总是某公司的领导,在最近考察职工出勤率的时候,他发现公司一名叫刘向力的员工总是迟到。李总找到刘向力问他:“小刘,你为什么最近一个月总是迟到呢?”

刘向力回答说:“因为我母亲病了,我每天早上必须去医院一趟,所以就迟到了。”

李总听到这个情况后,说:“好吧,你说的情况我知道了。你去工作吧。”

刘向力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惴惴不安地想:不知道李总打算怎么处罚我,如果只扣工资还算好。因为公司有严格的规定,连续迟到一个月的要开除。

一个星期过去了,李总并没有再和刘向力说什么。刘向力的工资当然是被扣了,但他一直等待的开除通知却迟迟没有下来。

不久以后,公司公布了因为迟到被开除员工的名单。刘向力看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暗暗地松了一口气。正在这时候,听见有人大声地说:“凭什么刘向力没有被开除,他连续迟到了一个月呢!”

坐在办公室里的李总听见外面的吵嚷声,他走出来说:“对于这份被开除人员的名单,我本来想在下午开会的时候跟大家说的,但是现在既然大家有疑问,我就在这里简单地和大家说说吧。

“大家都知道,公司对于员工的迟到问题有着严格的规定,连续迟到一个月以上的就要被开除。这份名单里的很多人其实都没有迟到一个月,但是公司一样把他们除名了。而有的人知道刘向力连续迟到了一个月而没有被公司除名。被开除的人可能不服气,觉得公司这样不讲原则地执行规定是不对的。

“大家知道,规矩是人定的。公司的运作需要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像社会的法律一样。但是,公司的准则是不能像法律那样严酷的。公司为什么没有按照规定开除刘向力呢?因为刘向力虽然迟到了,但他却按时按量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耽误公司的运作。而且他工作的质量还非常高。公司对他迟到的原因是做了详细的调查的,他的母亲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他必须照顾母亲。公司在得知这个情况后,觉得应该灵活地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即使是原则性的东西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这就是公司执行规章制度的准则。当然,我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没有事情也迟到,因为对于故意迟到的人,公司就得按照原则办事。”

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情讲究原则是必要的。然而原则的东西毕竟不是死板的,如果一味地坚持原则而不考虑具体的情况,就会变得形而上学甚至僵化。但是,如果制定好了原则而不按原则执行,就会因为没有束缚而变得非常松散。所以,原则性的东西要灵活地掌握。

在执行原则的时候,要考虑到许多具体的情况。不能一味地按照原则来决定实际情况。因为实际情况是灵活的,而原则是既定的,所以应该在实际的情况下灵活地运用原则。

控制好说话的节奏

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个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还是日本队打败中国队获得了冠军呢?”

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

他第一次问的那位学生说的话之所以让人不明白,就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说话的节奏。说话的节奏其实就是说话的快慢,也就是语速。书面语是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的,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而我们在说话时就要借助节奏,来帮助我们表达情感。在与人交往时,要想说话让别人喜欢听,就要注意控制好自己说话的节奏。

在生活中有些人就很不注重说话的节奏,有的人说话很快,一大堆话能一口气说完,听者根本就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另一种人则恰恰相反,说话慢条斯理,半天也挤不出一句话来,让人跟着着急。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就是没有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导致的。

说话要有节奏,只有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能形成口语的乐感,否则话语就不感人、不动听。口语中只有具备那些富有规律性的变化节奏,语言才会生动,否则说的话就显得呆板。

阅读一篇富有战斗力的激情散文时,应当加快语速,借以抒发一种战斗的豪情;而阅读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时,则应该用一种舒缓、悠扬的口吻来表达心里的那种美的感受。在平时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特定的说话方式、语言速度。

说话的节奏能透露出个人的情感,常常反映出一个人对事件的反应。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一位平常说话慢条斯理的人,面对一些人对他说出不利的话时,如果他用快于平常的语速大声地进行反驳,那么很可能这些话都是对他的无端诽谤;如果他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那么很可能这些指责就是事实,他自己心虚、底气不足。当一个平时说话语速很快的人,或者说话语速一般的人,突然放慢了语速,就一定是在强调什么,想引起别人的注意。由此可以看出,语速所表达出的信息是超越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而这些隐含的信息却往往是最真实的。所以,控制好说话的节奏尤为重要。

节奏主要体现为快慢和停顿。说话没有节奏变化就会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欲睡;反之,如果能把握好说话的节奏,就会使人愿意听、喜欢听。

某大学举办写作知识讲座,主讲老师在谈到细节描写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然后就闭口不言,让同学们自己去揣摩。

台下的大学生们活跃起来,有的私下议论,有的举手回答,有的干脆掏掏口袋,模拟一下自己回宿舍时找钥匙的动作。

等同学们讨论了一阵子后,老师才说:“据我观察,大多数女生才上楼梯时,手就在书包里摸索,走到宿舍门口,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某一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正好门开了。而大多数男生呢?他们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门口,‘砰’的一脚或一掌,门打不开,于是想起找钥匙。摸了书包摸裤袋,摸了裤袋又摸衣袋,好不容易摸到了钥匙串,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又摸错了。”

主讲老师的描述引起了会场中一片会心的笑声。等同学们的笑声停止,老师趁势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这位老师的教学是成功的,他的课之所以受到同学的喜爱就是因为他巧妙地利用了停顿,让学生们探索悬念的答案,在解答悬念答案的时候这名老师那富有节奏感的句子,生动地描写出了男生和女生寻找钥匙的不同,因为这段有节奏感的句子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男女生寻找钥匙时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最后,这位老师又适时地抛出讲学要点,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平时说话时就要注意到说话的语速和抑扬顿挫,使自己的话让人听起来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只有这样别人才会乐意听你说话,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打动对方。

交谈时表情和肢体语言

说话的目的就是说服人,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通常这个“情”字对于听者的影响往往会超越说话的内容本身。因此,说者不仅要让自己的话富有情感,而且情到深处还要利用好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聪明的说话者不仅要能说,还要会说。一举手一投足,一段富有节奏感的陈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等,无不演绎着说话者精湛的演讲才能。通常,打动观众的不是演讲者精彩的说辞,而是说辞以外的东西。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在游戏结束后给孩子们讲故事,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得到休整,又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但是问题出现了,这位老师发现有很多小朋友不能安静下来,他们还沉浸在刚才游戏的兴奋之中。

于是,这位老师加大了音量,企图借此方式让他们安静下来听故事。这种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部分幼儿被她拉回到了故事的情境中。但是不到3分钟,又有小朋友开始游离在故事之外了。在这个培养孩子们倾听的过程中,教师没有采取过多的辅助手段。

认识到问题后,这名教师采取了另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他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语气随着故事中小动物命运的变化,表情也有了痛苦、愉快、愤怒等变化。他惊喜地发现大部分幼儿随着自己的表情和语气的变化,他们的小脸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

有时他们还会轻轻复述故事,在模仿的过程中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方法,教师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取得了好的效果。

表情和肢体语言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也正是如此,这些辅助语言所具有的说服力更甚于语言。所以,随着说话者本身所讲述的内容的节奏而相应地辅助以肢体或表情来进行阐述,将会起到更好的说服效果。这也是成功的演说家常常采用的手段。

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萧楚女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萧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习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他的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