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学点交际学(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3324000000030

第30章 魅力男人的交际学(1)

俗话说得好:“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的人,无论背景条件多好,多么聪明能干,最终的结局都将是失败。如何做人、做事,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人的一生。许多年轻人“怀才不遇”,并不是因为机遇太少,而是由于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在人际交往中,性格开朗的人,通常会比性格孤僻的人更容易抓住机遇,热情的人更招人喜爱,有耐性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飞得多高,并不是由别的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他的心态所致。如果你对目前的处境不满,并想要改变,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你自己。”

不一样的“好好先生”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来说,胸怀宽广的人就能获得他人的欢迎。胸怀宽广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若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则容易使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在待人接物时,不能心胸狭窄,在处理事情时,不能耿耿于怀,只有把心胸放开,才能获得人心。

当你踏上人生旅途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有的是你能理解并接受的,有的是你一时不能理解并难于接受的。无论是理解与不理解,接受与无法接受,面对现实都应该宽容一点。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狭隘的心胸只会带来狭隘的人生,而宽容的心态会给你带来丰富的人生。

与大度之人相处,人们会倍感轻松,因为大度的人善解人意,容易沟通。大度之人能使人降低戒备心理,他们能给人信赖感和安全感,这种信赖感来自于放松的沟通环境。在交往过程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说话没有闪失,一旦说错话,碰到心胸狭窄之人,弄不好就会落到不可收拾的局面,没有人希望得到这种糟糕的结果。而大度之人则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往往能够以大局为重,照顾到他人的面子,因此让人感到舒服。

大度之人从来不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而往往愿意息事宁人,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小肚鸡肠的人常常纠缠不放、不肯罢休,结果把事情闹大、闹僵,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大度的人很少计较非原则性的问题,这并不是无能,而是一种修养。

美国前总统林肯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对竞争对手的宽容甚至引起了议员们的不满,有议员对林肯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了我的朋友,不也是一种消灭吗?”

一个大度的人,必定会让人感到轻松。有这种气度的人,善于理解和体谅人,他不因偏执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但也不是无视是非充当“好好先生”;他以旷达的气度接纳别人,别人也会因为他的气度而生亲近之心。

宽容大度的人善于化解仇恨、平息干戈,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在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告状”的信,原因是邻居多占了三尺地基,他的家人想让张英来评评理,让邻居让出三尺的地方来。可是张英并没有照家人的意思做,而是回信让家人多多包涵,并写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家人遵照张英的吩咐,让给了邻居三尺地基。邻居见张英身居显位也不欺人,反而如此大度,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就主动前往张英家道歉,并让出了三尺地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两家自此和睦相处。

一个人度量的大小在平时很难看出来,只有当和别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才能看清楚。有度量的人不会把小矛盾放在心上,也不会计较别人的态度,他们待人随和。而心胸狭窄的人往往想占上风,得到一点便宜。还有的人在和别人争论时,当自己处于正确的一方,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则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当自己处于错误的一方,成为失败者的时候,则往往容易恼羞成怒,对别人耿耿于怀,这也是缺乏大度胸怀的一种表现。与他人的争论是常有的事情,一个真正大度的人在争论过程中对事而不对人,他不会因为别人驳倒了自己的意见而恼羞成怒,也不会为了争胜一时而口若悬河,他懂得适可而止,照顾他人的颜面。

大度不是唯唯诺诺、忍气吞声,更不是唯命是从、谄媚奉承。明哲保身的人不是大度之人,常常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人也算不上大度。真正大度之人不计较小处,但是在大原则上却绝不糊涂,他们宽容待人,能够包容他人的小问题,但他们是非分明,绝对不会放弃做人的原则。这也是大度之人受人尊敬的原因。

要做到大度,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不计较眼前得失,放眼长远。古代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眼前的损失,可能就是日后的报酬。

其次,不与人攀比争胜,多为他人考虑。每个人的状况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遇事不能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要多从他人的立场考虑。

最后,不推卸责任,勇于挑起重担。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责任。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生活,才能获得生活所给予的报酬。

总而言之,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繁琐的小事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唯有宽容大度才能化解心中的烦恼。在社会交往中,应该以宽容大度的心胸待人处世,这样可以迅速获得他人的好感。

先做适者,再做强者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人人都想改造世界,却没有想到要改造自己。”

事实上,很多人都忽略了,改变自己才是改变世界的最短距离,我们只有先做适者,以后才有资格和机会做强者。

英国一位主教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当我进入中年以后,无奈之余,我把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可是天不遂人愿,他们依然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暮之时,我终于认识到: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如果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然后,我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江湖中自然有它自己的规矩,也许它的规矩与你的规矩不一样,可是如果你不以为意,并无视它的存在,那么即使你胸怀天下、才高八斗、来势汹汹,最终也只能碰个头破血流。所以若要在社会里求生存,必须先要去适应它,做个适者,掌握它之后,再利用它的特质,想办法做个强者。

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在拿到毕业证以后,找工作一直不是很顺利。公司不是嫌他没经验,就是认为他学历太高,小庙容不下大菩萨,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他思前想后,发现问题出现在学历上,于是决定收起所有和学历有关的证明,以最低的学历前去应聘。

不久之后,他被一家软件公司聘为程序输入员,朋友都说他大材小用了,虽然他自己也这么觉得,可是为了衣食住行,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了。不过后来,他才庆幸起来——幸亏当初有点儿小聪明,选择了先适应这份工作,再一点点显露能力。

他工作一丝不苟,深得同事和主管的喜欢。不久之后,主管发现他能够从程序中发现一些错误,这一点足以引起经理对他的重视,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于是,他向经理亮出学位证,随即经理给他换了一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职位。渐渐地,经理发现每次开会时,他都能提出许多见解独到且具有价值的意见,远比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思想、有见解。此时,他又向经理亮出自己的硕士证,毫无悬念,经理又提升了他的职位。公司遇到研发难题,那些技术元老都束手无策,但是他却能够“手到擒来”。于是,老板越发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一番。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经理认为他是位踏实能干且机智过人的人才,并且对他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全面的认识,所以就决定好好重用他,任命他为技术总监。

想改变生活还是要先适应生活,从自己开始改变,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改变别人。假如你不愿意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那么改变生活则无从说起。毕竟江湖是个适者生存的地方,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你怎么去改变呢?

达尔文原版的英文日记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周游世界。他看到非洲一个原始部落的人很落后、愚昧,他们住的是山洞,也从来不穿衣服,而且会把老年人赶到深山老林,让他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就把小孩吃掉。

达尔文见此,下定决心改变这个部落,于是花高价买下当地的一个小男孩,带回了家。过了16年,这个非洲男孩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托朋友把男孩带回非洲部落,意在让他改变部落的陋习。

过了一年,达尔文故地重游,想看看精心培养的男孩是不是已经改变了这个残暴的部落。但是他并没有看到男孩,部落首领给达尔文的回答是他们把那个男孩吃了,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不懂,留着他没用”。

达尔文在日记中哀叹道:“一个人的愿望与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一个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单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是不能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不然,哪怕他再高明,恐怕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有钱难买“早知道”,假如我们早知道要先改变自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改变生活,成为强者。很多人虽然清楚改变或改善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可是真正要我们改变的时候,很多人却做不到。人们通常期望着他人改变来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先改变以适应别人或环境。人与人之间有很大区别,又常常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其他人也在这样想,人们都希望他人的思想和性格和自己能合得来,却没想过自己也可以和别人合得来。

想做强者,想改变别人是非常难的,而从自己开始改变则是很容易的。改变了自己,融入社会中,再慢慢让身边的人跟着你改变;身边的人改变了,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跟着改变;更多的人改变了,则整个环境都可能因你而改变。所以每天让自己改变一点儿,每天多一些行动,努力适应这个社会,这样才能对环境多一点影响力。愿意改变自己并可以不断改变自己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才有资格做强者。

赞美是拉近距离的钥匙

美国管理专家戴维·马尔斯曾这样评价过自己的成功:“我认为我所拥有的最大财富是我能激起人们极大的热忱。要激发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方法就是鼓励和赞美。如果说我喜欢什么东西,那就是诚挚地赞扬别人。”

事实上,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对方的表扬和赞誉,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概念,是由心理学家CC罗西与LK亨利曾经做过的一项试验得出的。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3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然后,对第一组学生每天公布学习成绩;对第二组学生每周公布一次学习成绩;对第三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从来不公布。

这样的学习和测验一直进行了8周。随后,他们改变做法,将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的教学试验。结果发现,除了第二组学生的成绩依然稳步前进外,第一组学生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第三组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一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试验结果表明,及时告知对方的学习成绩将有益于对方进步,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反馈效应”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激励法则,主要依靠的是通过成果推动效率的提升。这个法则在人际交往中也同样适用,及时有效地向对方反馈你的赞美和钦佩,对人际关系的促进非常有效。

福克斯波罗公司是美国的一家知名企业,主要生产精密仪器设备等高技术产品。

在创业初期的一次技术改造中,公司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天晚上,公司总裁为此冥思苦想了很长时间,都未找到解决办法。到了深夜,突然一名技术人员闯进办公室告诉总裁:“我想到了!”

当技术人员一步步阐述完他的解决办法之后,总裁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他觉得这个办法非常有道理。于是,总裁决定嘉奖这个技术人员。

然而,他在抽屉中翻找了好一阵也没有发现合适的奖品。最后,总裁实在找不到其他东西,他拿出抽屉中唯一的一根香蕉递给这名技术人员,说:“这是我此刻所能找到的唯一奖品了。”技术员听后十分感动,因为他的成果及时地得到了肯定。

有效的反馈应该是及时的,对于别人的行为,尤其是其出色的表现必须及时地反馈,这样才能让对方获得心理满足感。然而,绝大部分人总是在对方几乎忘记自己的成绩时才给他们肯定和奖励,从而错过了激励的最佳时机。如果你不能在第一时间对同事、朋友的成绩表示赞赏和肯定,其内心就会产生失落感,这会让他们对你的青睐大打折扣。

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个心理效应,对于提升自我形象、提高人际吸引力、加强交往对象的心理满足感都是极为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