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怎样才能打动人
23324700000013

第13章 打动人的第四准则:微笑最具吸引力(3)

大文豪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上之事本无好坏之分,而是思想使然。”当我在纽约长岛火车站看到三四十个拄着拐杖的残疾孩子用力登上台阶时,其中的一个男孩还需要别人抱上去,可是他们却表现得非常快乐。他们的好心态让我吃惊,于是我就对他们的管理员说了我的感受。管理员说:“的确,当孩子们知道自己将终身残疾时,他们会失望、反抗,但当他们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之后,他们会选择听从命运的安排,他们甚至比正常的孩子还要快乐。”

是的,幸福取决于态度。17世纪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人都寻求幸福,这一点没有人可以例外。”幸福绝不是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恰恰相反,幸福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幸福是远是近,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

罗斯福任总统之前,家中曾被窃,当时损失惨重。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感谢上帝,我现在一切都好。其一,贼偷走的是钱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其二,贼偷去的只是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其三,最庆幸的是,做贼的人是他,而不是我。”像罗斯福总统这样能够笑对不幸、懂得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对困境的态度,荷兰人有一种风俗,当他们进屋子前,常常把鞋子脱在门外面。我们可以借鉴他们这个方法,就是回家进门前,把一天中所有不如意的事都扔在门外,然后再高兴地进到里面去。

微笑着面对不幸,尝试接受它,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它,会让一个人获得更多。赛瑞斯人有这样一个故事——

智者住在一座可以俯瞰雅典的山上,他常坐在家门口。一天,一个旅行者向他打听怎样才能到雅典去。

“你从哪里来?”智者问他。

“我来自赛瑞斯,”旅行者说,“赛瑞斯的人一点儿也不友好,我真希望能在雅典找到更好的人。”智者告诉他:“你在雅典遇到的人会跟赛瑞斯人一模一样。”

过了不久,另一个旅行者也问了智者同样的问题。他说:“如果雅典的人也能像赛瑞斯的人那样友好,我就是个幸运儿了。要知道,赛瑞斯的人都很诚实、善良。”

智者说:“去吧,孩子,你会发现雅典人跟赛瑞斯人一模一样。”

这个智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我们从他人身上看到的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一个人快乐与否,关键还是看他的态度。

下面是另外一个例子。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汉的时候,生活很贫困,他不得不和朋友挤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生活。但是,他每天都很高兴。有人问他:“那么多人住在一间屋里,转个身都困难,你怎么还这样开心呢?”苏格拉底说:“朋友们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这难道不值得开心吗?”

很快,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每天还是那样快活。那人又问:“一个人多孤单啊,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回答:“我有很多时间看书啊,怎么能不快活呢?”

后来,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高楼里。他住在最底层。上面的人总是往下面泼污水,扔鞋子,丢死老鼠,苏格拉底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有人便问:“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你也高兴吗?”

“是啊!一楼也好啊,一进门就是自己家,不用爬楼梯;朋友来访也容易。而且,我还可以在前面的空地上种菜、种花。”苏格拉底喜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这幢房子让给了一位手脚不便的朋友,自己却搬到了楼房的最高一层,可每天仍是快乐的。

那人又问:“先生,这最高一楼是否也有许多好处啊?”苏格拉底回答说:“是啊!以后可以每天都锻炼身体了,而且光线充足,也非常安静。”

后来,这个人遇到了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道:“为什么你的老师总是快快乐乐的,难道他就没有烦恼吗?”柏拉图回答说:“幸福,不是在于环境,而是取决于心境。”

我们也许没有苏格拉底的智慧,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他面对困难的态度——在困境中,也不要放弃希望。我在几年前就能够吟诵出惠特曼的诗句:“哦,要像树和动物一样,去面对黑暗、暴风雨、饥饿、愚弄、意外和挫折。”

莎拉·班哈特在50年来一直是四大洲剧院中独一无二的皇后,深受世界观众的喜爱。她在71岁那年破产了,而她的医生告诉她必须把腿锯断。医生以为自己的话一定会让莎拉暴跳如雷,可是,莎拉看了他一眼,平静地说:“如果非如此不可的话,也只有这样了。”

莎拉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的儿子站在一边哭,而她却挥挥手,高兴地说:“别走开,我马上就回来。”

在去手术室的路上,莎拉·班哈特还在背台词给医生和护士们听,以减轻他们的压力。

手术进行得很成功,莎拉没多久便康复了,康复后,她选择继续周游世界——就像从前一样,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莎拉·班哈特的乐观精神使她的观众又为她疯迷了7年。

波姬·戴尔女士也是一位用微笑来面对困境的人。她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她只有一只眼睛,而且眼睛上还满是疤痕,她只能透过眼睛左边的一个小洞来看外面的世界。

但即使是遭遇了这样的不幸,她在生活中还是一个非常坚强、乐观的人,她的微笑打动了几乎所有认识她的人。她写的一本书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该书的书名叫《我希望能看见》,你可以去图书馆借阅,或到当地书店购买,或向位于纽约市第五街60号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直接函购。

波姬·戴尔不愿意别人认为她“与常人不同”,小时候,她想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可是她看不见画在地上的线,于是,她就在其他孩子回家后,自己一个人趴在地上,把眼睛贴在地上查看,她把每一处都牢记在心,所以不久,她就成为跳房子的高手了。就是这种对生活不服输的态度鞭策着她后来获得了两个学位: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她的精神为她赢得了别人的尊敬和喜爱。

波姬·戴尔是一个这样乐观的人,她在教书时受到学生们的拥护和爱戴,使她很快晋升为学校的教授,她在南德可塔州奥格塔那学院工作了13年,她还在许多妇女俱乐部发表演说,成为众多妇女追捧和尊敬的对象。此外,她还在电台主持一个图书评论节目并获得听众的一致好评。她在自己的书里写道:“我常常怀着一种害怕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我对生活采取了一种乐观的近乎戏谑的态度。”

然而,1943年,也就是她52岁的时候,一个奇迹发生了,她做了一次手术,使她能比以前看清楚40倍。她现在发现,即使是在厨房洗碗碟这样的小事,都会让她十分开心。“我玩着洗碗盆里的肥皂沫,我把手伸过去,抓起一大把肥皂泡沫,我把它们迎着光举起来,在每一个肥皂泡沫里,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的彩虹闪着明亮的光彩。”

看到波姬·戴尔,你和我应该感到羞愧,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童话般美丽的世界里,可是却视而不见,每天为工作和生活而烦恼,结果导致生活越来越糟。

打动人的第四准则:微笑最具吸引力,一个真诚的微笑价值百万。学会和他人分享快乐,因为快乐的心情是可以传染的。幸福取决于态度,要用微笑来面对一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