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男人要懂经济学
23324900000036

第36章 信息经济学,帮你抓住财富脉络(1)

“再好的戏,没有声音也出不来!”信息就是被处理过的某种形式的数据,在当前或未来的行动和决策中,具有实际的或可察觉的价值,它让不确定性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观念、态度需要交流,情报需要相互交换,社会成员都能够做到在适当的时侯,将适当的信息,用适当的方法传给适当的人,这就是沟通。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信息的拥有更不可能均分。也许有些谬误是天堑鸿沟的阻隔,但更多的时候,失败源于交流的断路。

不完全信息:我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我不知道

所谓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Information)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不完全信息经济比完全信息经济更具有现实性,市场均衡理论必须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予以修正。

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

一头毛驴刚到贵州,老虎看见它是个庞然大物,心里想:这个毛驴可能非常厉害,于是老虎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毛驴。在尚未知道毛驴有多大本领的时候,毋庸置疑,这是最优的一种选择。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走出来,慢慢接近毛驴——想要知道关于这个庞然大物真实本领的准确信息。

一天,毛驴突然大叫了一声,老虎被吓了一跳,急忙逃走。这无疑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毛驴的叫声完全在老虎的预料之外。几天之后,老虎又来观察毛驴,发现毛驴并无特别厉害之处,同时,对毛驴的叫声也已经习惯,但是老虎依然不敢下手,因为对于毛驴的真实本领,老虎还没有完全了解。

再到后来,老虎更近地靠近毛驴,与它碰触,并且故意冒犯它,以致毛驴实在忍无可忍,甩开蹄子踢老虎。此时,老虎得到了这样的信息:毛驴的本事不过如此,于是,老虎反而高兴起来。这个时候,老虎对毛驴有了完全的了解,毫无顾忌地扑上去把它吃掉了。

在黔驴技穷的这则故事中,老虎通过观察毛驴的行为慢慢地修正对毛驴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实水平,最后再把它吃掉。老虎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得到信息的情况下的最优行动。

实际上,毛驴的行动也是合理的,它深知自己的能力,因此,在不到万不得已之时,毛驴没有用它唯一的技能,否则它早就被老虎吞入腹中。而黔驴技穷的故事正是非常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

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一般情况下,人们购买普通商品时,首先是了解商品的价值,看它是否值得购买,但是,信息商品的购买却无法达成这一条件。人们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还不清楚信息的内容,一旦明白信息的具体内容,就不会有人愿意为此支付金钱。

那么,就有一个难题出现:卖方究竟应不应该让买方在购买之前充分地了解所要出售信息的价值?如果是否定的,买方有可能因为不知道是否值得而不进行购买;如果让其提前知道信息内容,那么买方又可能会因为已经知晓信息的内容而不再进行购买。这样的情况,要促成生意,就只能依靠买卖双方并不是非常可靠的信赖,卖方先行让买方了解信息的用处,买方则承诺在了解信息的用处之后进行购买。

在黔驴技穷的故事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贵州的老虎由于从未见过驴,所以不知道驴的本领究竟有多大,而它采取了慢慢接近驴的方法进行不断的试探,通过这种试探,不断地更新对驴的认知,在试探结果的基础上再选择自己的策略。最初,老虎见驴并没有什么反应,做出了驴本领不大的判断,接着听见驴的叫声,又以为驴的本领非常大,而再进行试探之后,老虎又发现驴最大的本领不过是甩蹄子踢踢罢了。经过这样不断的试探,老虎最后得到了驴的本领的确切信息,确定了驴没有厉害的地方,最终选择上前将驴吃掉的策略。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是物质运动规律的总和。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消除不确定的因素,它通常以文字、声音或图像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信息的实际内容由意义和符号组成,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表示。

而所谓的完全信息则是在信息对双方来说是完全公开的情况下,双方所决定的决策是同时的,或者虽不同时,但在对方做决策前不为对方所知。

“完全信息”是“不完全信息”的对称,如果所有参与者都知道每个参与者的类型特征、对策和收益,则为完全信息。

市场均衡只能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均衡,并且由于存在信息成本,达到均衡的主要调节机制只能是实物形式,而不是价格形式的。这样,一般均衡所要求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无差别条件就被差别信息普遍存在于市场参与者之中的条件所取代,随之而来的就是完全信息均衡模型被信息经济学中各种不完全信息的均衡模型所取代。

羊群效应:都在做,也许都在错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使人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受从众效应影响,当购买一件商品的人数增加,人们对它的偏爱也会增加。

这种关系会影响供求理论所解释的现象,因为供求理论假设消费者只会按照价格和自己的个人偏爱来买东西。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群羊的前面横放一根木棍,这时,第一只羊率先跳了过去,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会学着领头羊的样子跟着跳过去。接下来,这个人把横在羊群面前的那根棍子撤走以后,后面的羊每走到这个地方时,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存在了,可这些羊依旧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才通过。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为“从众心理”。

除了羊群会有这种现象之外,其他的动物也如此。法国著名的动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放了许多的松毛虫,使其首尾相接连成一圈,在离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7天7夜过去了,这其中,没有一只松毛虫会改变行进的路线,直到它们因饥饿劳累尽数死去。而就在离它们不远处的那些松叶依旧完好无缺。可以说,这些松毛虫也陷入了“羊群效应”。

由此可见,羊群效应所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弊端就是“盲从”,而盲从往往会使人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尤其是在投资领域更是如此。

在经济学中,羊群效应主要用来指由于没有充分正确的信息,投资者对市场不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通常是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做出判断,这种信息通过不停地传递,大多数人的信息将趋于相同并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了从众行为。在这种羊群效应里,个体采取的或许是理性行为,然而,却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行为。

可以说,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里,羊群效应出现的频率往往很高。

如果在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我们可以称之为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地模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争先恐后地去哪里“淘金”。

关于羊群效应,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所在,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是否正确。

人多才具有说服力,在大多数人都持相同观点的情况下,往往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时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时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教条往往会限制人们的行动,从而产生羊群效应。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必须得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了解得清清楚楚,面对那些不太了解,自己又没有把握的事情,往往会看别人怎样做,自己也去模仿,这就产生了从众心理。

在一个团队里,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比如谁做出与大家不一样的行为或事情,这时候,就很容量被别人称为“叛徒”,严重的还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但是羊群效应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并不像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作为社会上的普通人,很容易会丧失其基本判断力。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去进行分辨,要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从而减少盲从行为,使自己的理性更多地占据上风。

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的发展可谓节节攀升,“com”公司遍地开花,大部分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在外人的眼里,IT业的CEO们就像是在比赛烧钱,而且烧得越多,股票就涨得越多。由此引发的羊群效应越发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就在这时,传媒也加入了煽动者的队伍,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通过电视就能变成民意,这更为“羊群效应”推波助澜。

然而,到了2001年,一夜之间,网络泡沫迅速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明白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领头羊才是唯一的获益者,而其余跟风的羊群都成了牺牲品。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羊群效应在那个时期,给众多的股民造成了无数的损失。因此,人们要牢记,在任何市场条件下,不管投资的是不是热点,都要尽力避免羊群效应,不做盲目的从众投资。

其实,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羊群效应在人们的思维中也同样适用。我们知道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它更多地由供求关系以及人们对所买商品的价值判断决定。

在2003年“非典”时期,曾经有哄买白醋的事情发生,原因是传闻说白醋可以增强人体对于非典型性肺炎的抵抗能力,起到预防的作用。

当时,广东某些城市白醋的价钱就曾经由每斤平常价钱约为2元左右一度攀升到一斤50元之高。可想而知,这就是羊群效应从中起到的负面作用。

然而,事态的发展很快得到了控制。白醋的价钱一下子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那些以高价收购、囤积居奇想大赚一笔的商店最终不得不降价销售,可谓损失惨重。

羊群效应除了会在商品市场中出现以外,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也经常可以看到羊群效应现象的发生。

有人说IT行业是一个非常赚钱的行业,于是,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IT业,争着抢着都想去做IT人员;有人说做管理咨询赚钱,于是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工作的白领时不时会说几句英语,这让人看上去十分风光,于是,大家为了有更好的职业都去学英语;如今,在人们看来,做公务员既稳定,而且收入也高,于是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种种现象的发生,我们不得不进行一下反思,我们在择业时是否做到了明智、理性地分析,是否有随大流的现象发生?

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而不是看到所谓的“热门”工作就一味地追随。一些“热门”的职业绝对不会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如果人的性格与工作发生冲突,再加倍地努力,也会导致失败。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可能潜藏的危机多加观察。要知道,每一个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成为每个员工永远的“避风港”,每个公司或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作为职员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一切。

在具备了危机意识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要想好处置的措施,当危机真正到来时该怎么办?只有这样,我们的职场生涯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拥有勃勃生机。要知道,对个人来说,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将会有更多被淘汰的可能,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你才能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

羊群效应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这种盲从会给大批的盲目跟随者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是失败。作为一个组织、企业或个人都应该避免这种心理的出现,这需要人们冷静地思考、全面地衡量,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走向成功之路。

信息不对称:无知肯定有代价

信息不对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在1970年提出的,指的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这种现象会产生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不公平或者市场效率降低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不利的地位。在企业中,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是传统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假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掌握完全的市场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