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23325000000017

第17章 功禄财气顺自然,来之坦然,去之淡然(1)

很多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在别人的阿谀奉承中看不见自己。其实繁华落尽,才能清楚自己真正的位置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大千世界,有得必有失,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能够坦然处之是一种人生的高尚境界。如果能在物欲面前保持一份清醒,守住人生的信念,便能宠辱不惊、得失坦然。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陶陶

陆游在《鹊桥仙》中云:“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词中陆游把自己比喻成不爱慕名利,只享受恬淡生活的渔父,来表明自己清心寡欲的达观信念。金钱名利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抵挡住的,也不是每个人都甘愿做“无名渔父”。现实中的很多人都被心中的欲望驱使,为了追逐名利财富,无休止地沉沦在尔虞我诈之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对于富贵都有着一定的期望,能够真正看淡这一切世间名利,做到泰然处之、清心寡欲的人一定是修养与德行兼备之人。而三国时的诸葛亮正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是在训诫儿子好学、节俭、淡泊、宁静,同时也在无形中把自身的追求表达出来,而这也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的写照。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全然是一副悠然自在的乡野生活,没有金戈铁马的嘶吼,没有尔虞我诈的烦忧,那时的诸葛亮名利不近身,一身轻松。虽说后来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而去,但投身政治的他始终保持着一份淡泊、宁静和豁达。

古人常说:“不为物累,高风亮节。”名和利是人活在世上逃不开的两张网,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陷在网里,不要让其越来越紧,慢慢缠住我们的咽喉,直至呼吸紧蹙,甚至窒息而死。而应该学着让名利远离我们,或者把名利看淡,去追求那种更为恬淡、悠然的生活,就像老子说的那样:“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宋朝的雪窦禅师一向喜欢四处云游。一天,雪窦禅师在淮水边遇见了曾会学士。曾会看到雪窦,热心地问道:“大师,您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雪窦也很有礼貌地答道:“现在还说不定呢,也许会去钱塘,也许会到天台看看。”听到这里,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交情甚笃,我现在写封介绍信给你,看到这封信他一定会好好地招待你。”

于是雪窦禅师就辛苦跋涉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介绍信拿出来给住持珊禅师过目,而是潜身修行了三年。

三年后的某一天,曾会奉令出使到浙江时,突然忆起往事,便到灵隐寺找雪窦禅师。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全寺僧侣竟没有一人知晓雪窦禅师在哪里。曾会不相信,便自己去云水僧所住的僧房内寻找,费劲一番工夫,终于找到了雪窦,曾会万分不解地问道:“大师,为何您不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呢?是不是把我写的那封信丢了?”

雪窦禅师摇摇头,笑道:“岂敢,岂敢。我只是个云水僧,一无所求,我不会做你的邮差的!”说完就拿出信原封不动地交给曾会,双方相视而笑。

后来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甚惜其才,就推荐雪窦去苏州萃峰寺任住持,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师。

清心寡欲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道德修养,但不是看破红尘,无所作为。颜回虽然清心寡欲,但一直潜心修学,钻研儒家学问,他在纷乱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不被名利污染的心,而且一直在学习,在进步,在推行和实行“仁”的思想,他有理想,也有追求,活得充实而又自由。

倘若人们都能实现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的:“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那么,人生之美便都能看得更通透了。

释远禅师在未做禅师,还是行者时,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疑惑。

释远问道:“禅师,人的欲望是什么?”

当时庙里负责开解行者的禅师名叫空了。听了释远的话,空了回答说:“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的时候再来,记住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

尽管释远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第二天,他再次来到禅师面前。

空了禅师问:“你现在是不是饥肠辘辘、饥渴难耐?”

释远回答:“是的,我现在可以吃下一头牛,喝下一池水。”说完,他还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空了笑道:“那么你现在随我来吧。”

说完,空了就带着释远走了很长一段路,来到了一片果林前。空了禅师递给他一只硕大的口袋,说:“现在你可以到果林里尽情地采摘鲜美诱人的水果,但必须把它们带回寺庙才可以享用。”说完转身离去。

夕阳西下的时候,释远肩扛着满满的一袋水果,步履蹒跚、汗流浃背地走到禅师面前。

“现在你可以享用这些美味了。”空了禅师说。

释远迫不及待地伸手抓过两个很大的苹果,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顷刻间,两个苹果便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个干净。吃完以后,释远抚摸着自己鼓胀的肚子疑惑地看着空了禅师。

“你现在还饥渴吗?”空了禅师问道。

“不,我现在什么也吃不下了。”释远回答。

“那么这些你千辛万苦背回来却没有被你吃下去的水果又有什么用呢?”空了禅师指着那剩下的几乎是满满一袋的水果问。

此时,释远才恍然大悟。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真正需要的仅仅是两个足够充饥的“苹果”,而剩余的欲望只不过是些毫无用处的累赘罢了。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了,只拿自己需要的,抛下不必要的累赘,这样你才能有更多的快乐。

一位诗人写了不少的诗,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可是,他还有相当一部分诗没有发表出来,也无人欣赏。为此,诗人很苦恼。

诗人有个朋友,是位禅师。这天,诗人向禅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禅师笑了,指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说:“你看,那是什么花?”诗人看了一眼植物说:“夜来香。”

禅师说:“对,这夜来香只在夜晚开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来香。那你知道,夜来香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晚开花呢?”诗人看了看禅师,摇了摇头。

禅师笑着说:“夜晚开花,并无人注意,它开花,只为了取悦自己!”诗人吃了一惊:“取悦自己?”

禅师笑道:“白天开放的花,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赞赏。而夜来香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依然开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一个人,难道还不如一种植物吗?”

诗人听后顿悟。

想要别人欣赏自己,过多地争名逐利,其实都是一些累赘的欲望。人真正应该做的是自己喜欢的,真正能够做好的事情。这与名利无关,与欲望无关,只与快乐有关。

怀澄清之志,做淡定之人

东汉蔡邕的外孙羊祜是晋景帝司马师的皇后的同母弟,但是他没有把这些光环始终戴在自己的头上,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子弟奢侈、骄横的恶习。

他年轻时曾被举荐为上计吏,州官四次让他担任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一一谢绝了。

在曹爽专权时,曾打算任用他和王沈。王沈高兴地劝他与自己一起应命就职,但是羊祜却淡然地回绝了。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遭到免职。

王沈很佩服羊祜的先见之明,但是羊祜并不以为然地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辅助有功,要为他加官晋爵,但他坚持推辞,所以皇帝只能把他由爵晋升为侯。他对当时前朝有名望的大臣王佑、贾充、裴秀等,总是十分谦让,在他们面前从来都是恭恭敬敬的。

后来因为他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做官的时间很短,不过才十几年,做到这样高的位置会让我的心日夜都战战兢兢不得安宁,把荣华当做忧患。况且我是一个外戚,应该警戒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我真是承受不起。其实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这样的人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比他们的德才都差得远,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让天下的人觉得公平呢?所以,臣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后来,朝廷又想封他为南城侯,但羊祜坚辞不受。每次被晋升,羊祜都态度恳切地辞让,朝中官员都对他很敬佩,大家一致认为他应居宰相的高位。然而羊祜虽掌握机要大权,但他对于权势却不贪婪,也从不钻营。他推荐别人晋升的时候也从不张扬,所以被推荐的人大都不知道是羊祜举荐自己。

有人认为羊祜这样做很不值得,他说:“古人常常教导我们: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样的事情我怕自己还没有做到呢!而且我也没有举贤任能,没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心里常常感到很愧疚。而且官员是朝廷签署任命的,但是私下里却到推荐自己的人那里去拜谢,这是我所不赞成的。”

羊祜平时的生活作风也清廉俭朴,他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而自己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清贫。

羊祜虽然官做得很大,但为人处世都以低调为主。这样淡然的态度,让他赢得了君王和百姓的尊重。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美名。

心中有志向,可以成事。但要做淡定之人,却必须有一定的境界和修养。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必定是那些不为浮名所累的人。

晋朝时的王湛是个不怎么喜欢说话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大家都觉得他是个痴痴呆呆的傻瓜。兄弟宗族都看不起他,起初只有他的父亲王昶欣赏他。

王湛的侄子王济也很瞧不起自己这个看似有些傻的叔叔,所以言行之中并不尊重他。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有很多美味的大鱼大肉,但是王济并不让叔叔吃,王湛见自己吃不到好菜,就让王济给他夹些蔬菜,谁知王济竟然当着他的面把蔬菜吃掉,但是王湛并没有生气。

还有一次,王济去王湛屋里,看到他的床头上放着一本《周易》,于是就问王湛:“叔父,你拿它有什么用途?”

王湛就说:“身体和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拿出它看一看。”

王济听了之后很惊奇,还以为平常看起来有些痴傻的叔父是在开玩笑,于是请王湛给他解说一二。

王湛给他剖析了《周易》的一些玄理知识,深入浅出的奇妙讲解,让王济听得很入迷,而且这些精妙的见识都是他以前没有听说过的,至此之后王济就经常黏着王湛探讨学问。而且经过深入的了解和接触,王济发现自己在学术方面的造诣远远比不上叔父,于是惭愧地说:“三十年来我竟然不知道家中还有一位这么博学多识的人,这真是我的大过错啊!”

之后,王济回到家对父亲说:“我这位叔叔比我强太多了,但之前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还经常看不起他,真是太羞愧了!”

后来,当有人对王济说他的叔叔是傻子时,王济都会大声反驳,并将王湛的才能与学识讲给众人听。从此之后,王湛的学识和名字越来越被人熟知,还当了汝南内史。

像王湛这样的人,无疑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他从不在人前卖弄自己的学问,也不会恼怒别人对他的误解和歧视,而是淡定地看待一切,不去追求那些外在的表现和虚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诗告诉人们用淡然的心态看待名利,用淡定的态度对待尘世间的浮华,身心轻松地生活,岂不是一件美哉乐哉的事情?

修行于淡泊,享乐于寂寞

在这个世上,觉得寂寞的人往往是不甘寂寞的,而享受生活恬淡之美的人,往往能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在清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真正的解脱。

李白在被唐玄宗赐金还乡后,举杯感叹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鲁迅在成名之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甘于寂寞,从而创作了大量如短枪似匕首的杂文……像陈子昂、李白、鲁迅等人,虽然也曾浮躁过,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寂寞,把寂寞当做他们的生存状态,寂寞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正如杜甫所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当然,我们都是凡人,没有必要刻意去做苦行僧,过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生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诱惑滚滚而来,稍不谨慎,放纵自己,就有可能陷入诱惑的泥潭。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为了能出家当和尚,信誓旦旦地向老和尚表示皈依佛门。剃度之后,年轻人仅仅念了不到一个月的经,就因为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回家去了。两个月后,他又说忍受不了俗世的喧哗和浮躁,再次恳求重入佛祖门下。老和尚是个心肠很软的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料三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根本不是久留之所,然后又一次开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