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23325000000022

第22章 为人处世眼界宽,高也和善,低也和善(1)

有句古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就如人生一样,不管经历怎样的大福大贵或者生命的高潮,都有“散场”的那天,没有人可以被人众星捧月般呵护一辈子。走过人生的峰与谷,需要坚守心中的那盏青灯,在高处时不炫耀,处低谷时不堕落,这样才能守住生活的希望和乐趣。

缘来是福,缘去也是福

行路的人常常因为身上无谓的负重而举步艰难,只要丢掉这些负担,脚步就轻盈多了。行走于人生路上的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得失心太重,只明白进,不明白出,则会凭空多出许多负担,而忘掉得失心,秉着缘去缘来都是福的心态去面对世事,人生则可以挥洒自如。

许多人认为,没有得失心是不可能的,只有存在得失心才能不断进步。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应该追求得到,却不能盯着不放;我们应该忧虑失去,却不能因为失去而让自己一蹶不振。

一座寺庙里住着两个和尚:悟空和悟了。开始的时候,他们天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悟空一个出去化缘了。原来悟了发现山下的缘非常好化,随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许多东西,于是悟了就把化来的东西换成米、面等生活用品存放着,其他时间就在寺里睡觉。

悟空劝悟了,让他不要虚度光阴,和自己一起去化缘。悟了听了很烦躁地说:“我们是出家人,怎么能贪婪呢?有吃的用的就行了。你看我有这么多的东西,都能让我吃上半个月了,何必再出去化缘,那么累!”

悟空说:“看来你化了这么多年缘,却没有参悟到化缘的真谛。”

悟了听了,讽刺悟空说:“你倒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惜你总是空手而去,空手而归,你化什么缘了?”

悟空说:“我化的缘在心中。”

悟了听得一头雾水。

后来,悟了化来的缘越来越少了,这让他很苦恼,从前化一次缘可以吃上半个月,现在也就吃上几天,他变得不开心了。可是悟空依然天天出去化缘,也依然是空手而去,空手而归,不过他却每天都面带微笑。悟了想挖苦悟空,他说:“你今天收获怎样?”

悟空说:“收获很多。”

悟了问:“你收获什么了?”

悟空说:“在心中。”

悟了觉得自己一时很难参悟悟空的话,决定一起和悟空去化缘。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缘了,悟了刚拿了那个他出去化缘用的口袋,悟空就说:“放下你的口袋吧。你这口袋里装的都是私欲,只懂得来的是福,却不懂去也是福。拿出去,是化不来缘的。”

悟了也没生气,他说:“可是我们把化来的东西放在哪?”

悟空说:“放在心中。”

于是,悟空和悟了空手上路了。悟了跟悟空每到一个地方,就有许多人认出悟空。悟空不用说话,他们就会主动拿出东西给悟空。有的还说,幸亏悟空师父的施舍,才让我们渡过难关。悟空师父的恩德真让我们没齿难忘。悟了心想:“不让我拿口袋,看你一会儿把这些东西放在哪儿。”

两人继续往前走,他们化的缘也越来越多。悟了见今天收获不小,满心欢喜。正在这时,远处走来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人,他边走边哭。原来这个人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钱来为孩子看病。悟空走过去把化来的东西全都给了这个人。

两人继续前行,除了够自己吃之外,他们一路化一路舍,悟空问悟了:“你跟我出来化到什么了?”

悟了苦笑,根本什么都没化到。悟空说:“你只知道缘来之福,却不懂得缘去之福。看世间万物都是循环的,如果你只知道缘来是福,那只是片刻的欣喜,时间长了,就如一池死水。我俩化缘的区别在于,你把化来的东西看得太重,不肯舍弃,我则把化来的东西放在人们的心中循环。”

悟了听到这里,恍然大悟。

无论是得到还是付出,其实都是一种福气。如果我们只把缘来当成福,那么在缘去时,势必产生难过的心理,患得患失的人往往容易给身上加上无形的负担,让自己感觉前进艰难,得失心如此之重,无益于我们的人生。其实,缘去何尝不是一种福分?有失去也必会有得到。不要把眼光只局限于一次的得失,而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刘备说:“得何足喜,失何足忧。”他最终席卷荆襄、虎踞益州靠的正是这句话。他早年可谓屡战屡败,可是每次失败都没有让他消沉、迷失,他不在乎一次的成与败,而是冷静地淡然处世。最终,他攻占了益州而有席卷天下之势。失去让他变得更加冷静,这岂不是一种得到。行走于人生之路,我们应丢掉得失心,以一颗得失随缘之心迈开轻盈的脚步前进,这样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日月有轮回,潮汐有涨落

正所谓“人生无常”,我们应常有所备,看破生死和名利,这并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积极的充满着智慧的人生抉择。它要求我们在从容淡定之余,更要认真地活好每一天,尽职尽责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生方能自如。

一阵狂风把一棵大树连根拔起,狂风过后,大树问旁边池塘里的芦苇:“为什么这么粗壮的我都被风刮断了,而那么纤细的你却什么事也没有?”

芦苇回答说:“我知道自己软弱无力,就低下头给风让路,避免了狂风的冲击;而你却拼命抵抗,结果被狂风刮断了。”

芦苇尽管软弱,但有智慧。面对狂风卷来,它不是试图与之对抗,而是伏下身子,低头弯腰,化险为夷。这种智慧正像水一样,“水随遇而安,清静明晰;水遇寒结冰,凝聚能量。水凝聚万物,风姿绰约;水向下而流,奔腾到海。”水滚进大海要经历高山阻碍,要经历严寒考验,但是它会绕山而行避开障碍,而更重要的是,它始终平和快乐,虽然认命,但却不认输。

一个人在森林中迷路了,他遇到一只饥饿的老虎,老虎大吼一声就扑了上来。他马上用最快的速度逃开,但是老虎紧追不舍,他一直跑,最后被老虎逼到了断崖边。站在悬崖边上,他想:与其被老虎捉到,被活活咬死,还不如跳入悬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他选择纵身跳入悬崖,结果非常幸运地卡在一棵树上。那是一棵长在断崖边的梅树,树上结满了梅子。他正庆幸之时,听到断崖深处传来巨吼声,往崖底一看,只见一只凶猛的狮子正抬头看着他。狮子的声音让他心惊胆战,但他转念一想:狮子与老虎是类似的猛兽,被什么吃掉,都是一样的,我也不必耿耿于怀了。他刚想平静下来,又听见了一阵声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黑一白两只老鼠正在用力地咬着梅树的树干。他一阵惊慌,但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断树干摔死,总比被狮子咬死好。情绪平复下来后,他看到梅子长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起来。那一刻,他觉得一辈子都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梅子。他找到一个三角形的枝丫休息,心想:既然迟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觉吧!于是,他靠在树上沉沉地睡去了。

醒来以后,他发现黑白老鼠不见了,老虎和狮子也不见了。他顺着树枝小心翼翼地攀上悬崖,终于脱离了险境。原来就在他睡觉的时候,饥饿的老虎按捺不住,终于大吼一声,跳下了悬崖。黑白老鼠听到老虎的吼声,都惊慌地逃走了。跳下悬崖的老虎与崖下的狮子展开了激烈的打斗,双双负伤逃走了。

苦难就是一只饥饿的老虎,它一直追赶着我们,而死亡就是那只凶猛的狮子,它一直在悬崖的尽头等待我们;黑白两只老鼠代表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它在不停地咬着我们暂时栖身的生活之树。人生无常,与其苦苦迷恋与追求,不如平复自己的心情,接受现实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安然地享受生活中甜美的果实。我们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逆境,当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与其烦恼,不如随遇而安。只有那些能安详忍受命运之否泰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当然,随遇而安并不是退缩,而是一种避开风险、适应环境的智慧。

心态平稳了,日子也就过得太平了,如果非要说它是“阿Q精神”也未尝不可,不自寻烦恼,不自我折磨,换得一片宁静的心情,又有何求。

盛夏之际,一所寺庙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籽吧!真难看!”小沙弥说。

“等天凉了。”禅师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禅师买了一包草籽,叫小沙弥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沙弥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禅师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不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沙弥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禅师说,“随遇!”

半夜下了一阵骤雨,小沙弥早晨冲进禅房:“禅师!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禅师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后,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丝丝绿意。小沙弥高兴得直拍手:“师父,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禅师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随遇而安获得的是一份自在平和的心境,它是一种让人平和的智慧。不必为曾经的失败而忧伤,也不必为身处逆境而痛苦自卑,遇到逆境,我们也要准确地把握,不嗔不怨,乐观向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会泰然处之、随遇而安,尽力让自己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坦然面对已经发生的,珍惜正在拥有的,顺其自然,让自己灵活地适应生活的各种变化,这样的人生势必快乐自如。

低调处事,求缺惜福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道出一个现实:太过优秀且过于张扬的人难免会招致灾难。尤其是当我们处于优势地位时更是如此,因为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本身行事就已经受人瞩目了,若再不时地张扬一番,别人即使表面上信服,笑脸相迎,恐怕背地里也会奚落你一番。精明不应表现在表面上,也不在于一时的能耐,那些口若悬河、逞一时威风的人实际上是愚蠢的,即使他们富有才华,但不知道藏锋,也可能会遭人嫉妒和暗算,因而最终难以有所成就。所以我们应该低调处事,方能远离雷池。

孙叔敖在做楚国的令尹时,整个楚国的官吏和很多百姓都去祝贺他。可是一位老人却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像吊丧一样来了。

孙叔敖虽然纳闷,但也整理好衣冠出来接见了他,他问老人:“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这么大的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这里的人都是来祝贺我的,只有您好像吊丧一般,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赐教于我?”老人回答:“的确有话要告诉你。当了大官的人,如果对人骄傲,人们就会离开他;那些职位高的人,独揽大权,皇帝就会讨厌他;有优厚的俸禄,却不知道满足,祸事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听后向老人拜了两拜:“我真心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他的意见。”老人接着说:“地位越高的人态度越要谦虚,官职越高的人处事越要小心谨慎。既然俸禄已经够丰厚了,那就不要索取分外的财物。只要你严格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治理好你的辖区,而你也是安全的。”

仗着自身的优势去卖弄或者张扬,只能招致他人的不悦,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当我们行事张扬、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之时,定会伤及周围的人,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正所谓“才高不应自诩,位高不可自傲”,因自己处于高位而张狂,是不利于自己的前途命运的,稍有成就就到处扬扬得意地自夸的人迟早会吃大亏。人们常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无论我们是处于主动的地位,还是陷入被动的境况,都要藏锋敛迹,千万不要将自己抛到风口浪尖上,趾高气扬地在他人面前炫耀,做人低调一点没有坏处,若是本身处于低谷之人,卖弄几分倒也罢了,顶多招致别人的奚落,也没什么大损失,而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则不一样,奚落的背后往往还有因嫉妒而来的怨恨,在这种怨恨的目光中行事,恐怕会步步为难。一个不知低调行事的人迟早是要吃亏的,锋芒毕露的人早晚会成为别人的靶子。

“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已经高高在上时,就不必以一副傲慢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中,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我们应适时地修剪自己,收敛锋芒,平时谦恭一些,放低姿态,才能远离雷池。

另外,处于优势地位时经常在无意间就越了雷池,也许做这样的事情时我们是好心,所以自己感觉不到高调,但有心人却可能已经记在心上了。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为人正直,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一年子路做某地的行政长官,正值夏季,因为雨水太多,子路担心洪水暴发不能及时排解,造成水患,于是他带着当地的人们疏通河道,修理沟渠。子路见到人们夏季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就准备拿出自己的俸禄,给大家弄点东西吃。

孔子知道后,立刻派子贡前去制止子路。子路得知是老师的意思,很生气,他怒气冲冲地去见孔子:“我怕发生水灾才搞这些水利工程,现在看到大家这么辛苦地干活,又饥饿不堪,才想用自己的钱给他们弄点吃的。可是你却让子贡制止我,这岂不是不让我做好事吗?你平时总是教导我们仁义,但却不让我付诸行动,我以后再也不想听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