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23327900000015

第15章 为人处世要把握一些分寸(3)

某公司需要开拓一项业务,特意请来此项业务方面的两位高手。公司由于自身情况需要在半年后搬迁总部,原地以分公司的形式存在。然而两位业务高手是本地人,不愿意搬迁到其他的地方。

于是公司的高层就答应这两位业务高手:“你们不需要搬迁,只要能够将业务做好,公司将尽量满足你们的需求。”这两位高手同意了。

4个月过去了,两位高手负责的业务开拓进度缓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对此部门领导非常不满,开始怀疑两位业务高手的能力。

然而有人却曾经与这两位高手共事过,他们的业务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但反观如今业务进度之缓慢,确实与其水平不成正比。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费解。

半年过去了,公司总部开始搬迁,但意外的消息传来,公司所有人都必须搬迁,没有任何例外。紧接着,两位业务高手辞职了,随即部门负责人检验业绩,发现两位高手在工作期间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业务拓展方面的实质性成果。也就是说,两位业务高手实际上是混饭吃的。这是真的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已经倒果为因,没有看明白其中的奥妙。多数认为业务高手虚有其名者,基本上都认定是因为这二人业务成绩不好,所以最终导致公司不重视二人,因此改变此前“二人例外不用搬迁”的命令,而临时发布“所有人全部搬迁,没有例外”的命令。

真正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却不会这么看。仔细想想你就会觉得不可能,一家大公司要搬迁,却能法外开恩,让其中一部分人留在原地,直接造成管理上的困难。试问哪位公司领导会这样做呢?

显然公司高层一开始就决定所有人都要搬迁,之所以对两位业务高手说“例外”,只是想先稳住他们,让其半年之内开拓新业务领域。如果半年内能完成新业务的开拓或者有实质性的成果,这样业务高手走不走都无所谓,因为新业务已上正轨,任何人都可以接手,这就是高层领导的目的。

再看两位业务高手的工作进度缓慢,没有实质性进展,是因为他们真的无能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两位业务高手从一开始就对公司领导的承诺有所保留,他们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想看公司是不是能够兑现“不用搬迁”的承诺。

这就是在社会打拼多年,深通人情世故者对世情的洞见。高手一开始就知道,领导的话存在“忽悠”成分,究竟搬还是不搬,终究要等到半年后才知道,绝对不宜全力开拓新业务,新业务的开拓实际上就是他们为自己的生存讨价还价的筹码。

这场较量显然是没有赢家的,但却给人以思考:别人的承诺,姑且听之,但不能太相信,在承诺没有兑现之前,应该对承诺者持保留态度。就如前面提到的《论语》中所说的,这是深通人情世故的至理名言。

当我们请人办事时,如果你期待对方会交上最美的答卷,结果往往会让你大失所望;相反,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持保留意见,那么看到的结果往往就不会很差。即便事情办砸了,你有所保留,则必有所准备,这样也能够尽量挽回损失。

这一法则的意思,推而广之,就是不要对别人期望太高。对任何人都应该持保留的态度,哪怕是亲朋也是这样。人总是会变的,也许昨天你的朋友对你真诚不二,但今天却会因为所处的环境或位置的不同,而开始对你有所怀疑。所以你应该多注意身边的一些事情,多体谅周围的一切,而不能将别人说的话当成金科玉律。

总而言之,任何承诺在未兑现之前,都应对承诺者持保留的态度,对有些话不要太当真。如果觉得对方的话不可靠,那么自己就应该多做几手准备。

做人要真诚,但行事不可莽撞

有位老教授学养深厚,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的旧体诗词颇有研究,从公职上退休下来,就专门研究起旧体诗词,闲暇之余他还自娱自乐地写几首,其中有些写得有古人风韵,很得人们的推崇。于是就有人向老教授请教,希望得到老教授的一些提点,老教授当然很高兴,也许是当老师时养成的习惯,他对于来人的诗词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评论,然后告诉对方这些创作中哪里存在不足,哪里需要修改。

然而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竟然传出老教授“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流言。听到那样的话,老教授差点被气出心脏病来。但是从此以后,他就变了,有人再向他请教诗词时,他绝口不提“毛病”二字,开口就表示赞赏:“嗯,写得不错,有大家手笔的味儿,不简单啊。多练一练,以后又是一个大诗人啊。”得到了指点的人都十分高兴,更加努力地研究诗词。而人们也都说,老教授不愧为仁厚的长者、博学的君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自认为是个正直的人,而把实话实说当做自豪的优点。但事实上这样做往往并不讨人喜欢,反而会让人不满,从而不愿意接受你。因为毫无遮掩、不给人留面子的真话,通常只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言语是需要包装的,否则不雅观、会伤人。

如果你随便问一个朋友:你喜欢什么样性格的人?往往得到的回答是:性格豪爽、直来直去,说话从不拐弯抹角。但实际上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情,你却会沮丧地发现,人们似乎在说谎:那些直来直去的人未必真正受人欢迎。为什么人们表面上一套,背后做得却是另一套呢?

其实也很好解释:我们之所以会表示自己喜欢直来直去的人,是因为对方的心思很清楚,我们能够一眼就看出来,不用花费精力去猜度。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直来直去的人说话、做事不会转弯,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不注意事情的细节和后果,很容易揭别人的老底,损害他人的颜面和利益。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对直来直去的人敬而远之。

由此我们知道,直来直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经常受到人的夸奖,却无法让人安心。事实上,直来直去的人总是会给人带来一些尴尬的事。

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于是人们行事、说话以“直”为美,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些人一下子就走上了极端,干什么事情都不会转弯,一味地直着来,只想着自己要做老实人,根本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就已经不是正直,而是莽撞了,实在有悖于传统教育的仁恕之道。这样做的人常会引起怨憎,甚至给自己惹来大祸。

《三国演义》中的猛将张飞,就是一个行为莽撞的人,虽然他勇力不凡,但因为做事太直接,很少考虑后果,结果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这天晚上,他在营帐中饮酒,看到卫兵在旁边,就非要对方跟自己一起喝,结果卫兵不胜酒力,实在不能喝,便向张飞求饶。张飞很不高兴,本来他的脾气就不太好,经常在醉后鞭打士兵。此时见这两个小兵如此不给自己面子,自然大为愤怒,命令将二人绑缚起来,拿鞭子就是一顿乱抽,打得两名卫兵哭爹喊娘,十分凄惨。事后两个卫兵就一起,趁张飞醉酒熟睡之际,将其杀死,然后带着张飞的头颅,投降东吴去了。

像张飞这样没有许多弯弯绕绕、行事和说话都十分直爽的人,虽然很多读者都喜欢,但他的结局不会太好。因为他不懂得顾及别人,而且他的直肠子常常伤害别人。

坦诚待人,真诚相处,不说假话,不做假事。但这不表示看到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到怎么做就由着自己的性子乱来。没有分寸是不行的。说话要深思熟虑,做事要三思而行。对人应该有真诚的态度,但在实际行事时,却绝不能鲁莽。说话、行事直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品德有多么高尚,相反会让人觉得自私、幼稚、不识大体;而说话婉转、做事圆滑也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虚伪,这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成熟,只有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才能够做到。

有些事情即便看穿了,也不要直接说穿,免得别人心里不舒服。自己看在眼里,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得太透彻、太露骨,以免唐突。不要以为凡事如实相告,别人就会感激你,在说之前不妨想想别人听了这件事是什么感受,然后再决定说不说。做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太直接就变成莽撞了,很容易伤害他人,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总之,做人要真诚,但说话不能太直,行事不可莽撞。

客气一点儿,行事切莫显得傲慢

当人们回答“不”的时候,未必真的是在拒绝,很可能只是碍于面子的行为,这在中国式的礼仪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生活中我们就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别人送一份礼物,实际上自己需要,心中很想得到它,但在表面上却要推拒一下,拿拿架子,表示自己真的是不想收的。这是一种客气,也是一种礼貌。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多少就有这个意思。周世宗柴荣死后,柴宗训继位,当时他只有7岁。大将赵匡胤见主弱如此,决定夺取政权。正好当时边境急报有敌寇扰边,赵匡胤奉命带兵迎敌。

当天晚上赵匡胤的兵马就来到了离京二十里的陈桥驿。据说当天晚上赵匡胤喝了点酒,第二天一大早,头还昏昏沉沉的,几个麾下的将领就走了过来,按住了他,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然后一群人都跪在地上磕头,高呼“万岁”。接着将领们又拿着刀枪,劝说赵匡胤带兵回兵京城。

赵匡胤无奈,只好说:“既然你们要我做皇帝,那么我的命令,你们会听吗?”将士们表示皇帝有命绝无二话。赵匡胤说:“咱们拿下京城后,不能动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众人都道新皇帝果然圣明仁德。

由于京中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做内应,赵匡胤没费多大工夫就拿下了京城。然后赵匡胤便把宰相范质、王溥找来,很为难地说:“你们也知道,世宗对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两个宰相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时候旁边有将领喊道:“我们才不管呢,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赵匡胤的官职)做天子!”两位宰相吓得赶快下拜。

从史书上来看,赵匡胤做皇帝好像是被逼的,自己并不愿意,但我们知道后来他“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对手下的大将说的话,证明他还是很愿意做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