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23327900000031

第31章 交际应酬要注意的人情世故(3)

“真是对不起!经理!”小易充满歉意的话打断了郑经理的怒气,他继续解释道,“因为我干爹早上临时有点事,叫我过去帮忙,他说会先打电话给您,可能是他一时半会儿忙忘了,所以你没有了解到情况。我的事情能不能让席主任先帮着处理一下,下班之前我一定会赶回来的。”

“好!下次早点说。”郑经理憋着满腔怒气却偏偏无话可说,谁叫人家的干爹是董事长呢。郑经理把电话狠狠地挂上。他觉得周围的目光都积聚在自己身上,自己这个经理当得真是窝囊,连个小职员都收拾不了,这让自己怎么带人呢?

席主任小心翼翼地问:“小易什么时候到呢?”这一问,勾起了郑经理的满腔怒火:“管他呢,不用来更好!”话音刚落,这边电话铃音响起,郑经理拿起话筒,继续骂:“这是什么事啊!董事长的干儿子了不起啊!”但当他将话筒往耳朵上一贴,喂了一声之后,脸色突然变得惨白:“您好,董事长!”

故事的结局不必说,郑经理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但是平心而论,郑经理生气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小易让董事长打电话请假,实际上有借着高层压制上级的意思。那么作为上级,肯定会生气。

毕竟郑经理有自己的职责,小易应该对郑经理负责,就算以董事长之尊,也不能借私事来随意干涉行政人员的公事。这些都是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规则。

而真正的问题就出在了郑经理使用电话上。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已经将电话作为工作的必备设备,然而即便如此,却还有很多人如同郑经理一样,不会使用电话,不懂得打电话需要注意的问题。

郑经理错就错在,不应该已经拿起电话了,还在继续骂小易,而且顺带着把董事长也给骂了。郑经理这样的错误,很多人都会犯。电话筒拿起来了,尚没有弄清楚对方是谁,却还在继续发牢骚。或者电话讲完说再见,还没挂好电话,就开始批评刚刚打电话的人。如果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得罪人,实在没有必要。因此在讲电话时,要多注意一点。

反过来想一下,假如你是电话那头的人,听到对方发你的牢骚,说你的坏话,你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心里不高兴是一定的,有的人会装作没听见,有的人会直接挑明,这样的做法实际上都不太好。

装作没听见,继续通电话,对方一定会猜想,你已经听到了他的胡言乱语,他的心里必定七上八下,交流的时候会多有尴尬。直接挑明,当场指出对方说你的坏话,则可能引起冲突,使双方直接成为敌对。

最好的办法是,听到对方无意间说自己的坏话,就立刻把电话挂上,反正对方还不知道是你,更不知道你在无意间听到了对方的话。于是你对对方有了戒心,以后就可以防着对方,而他浑然不觉你已经洞悉秘密,这样双方的脸面就不会撕破。

打电话的问题当然不只这么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人打电话过来时,旁边正好有对方相识之人,就会问对方一句:“××就在旁边,你要不要跟他说几句?”这样的电话对答很常见,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体贴,却不知道很多时候,这实在是不得人心的做法。

仔细想一想,当你这么问时,对方即使不想和边上的人说话,又怎么好意思不说呢?如果他说“不必”,旁边的人则会觉得被忽视。而且,旁边的人又是否愿意听这个电话呢?这也是要注意的。显然这样的问话会让人为难和尴尬。

所以你最好这样说:“××正好在我这里。”如果对方想和旁边的人说话,自然会请你转过去;如果对方不想多说,则只讲一句“请代我向他致意”,也就不会失礼了。

打电话还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其中涉及不少人情世故的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在交际应酬的过程中恐怕就会出现差错,损害和谐的人际关系。

即使拒绝了礼物,也无法拒绝人情

董先生带着妻子和孩子去赴约,出行之前,他对太太面授机宜:“这个小子最近有笔大生意要经过我的手,但是我没有打算放水,所以今天过去,你在讲话时小心一些,他要是提出要咱们帮忙,千万不要答应,当然也别占他便宜,他给什么都不能拿!要是拿了的话,情分不好还!”

临下出租车,董先生担心妻子不牢靠,再次说:“今天来这里,是他邀请了好几回的,毕竟老同学一场,又是请吃家常便饭,怕彼此面子上过不去,实在不好拒绝了。吃顿饭,下次我们回请就是了,但切忌收他的礼物。”

接着他又捅了捅儿子:“你也听着,别拿人家的东西。”他见妻子和儿子都点头答应,这才步入了同学的家里。

有钱人的家里果然不一样,院子就像公园,还有个池塘,池塘边上种植了几株葱绿的植物,其中一株植物上正开着一朵碗口大小的花。

“这花不错,小时候我家院里有一株,后来小区改建搬迁的时候被挖掉了,真是可惜了,十多年都没见到这种花了,没想到你这里还有,真是难得啊。”董先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一下子就看出了这花的稀有。

同学听了,笑道:“你要是喜欢的话,挖一株过去,反正我这里也有好几株呢。我平时也很少打理它们,正好送你了。”

董先生登时跳了起来:“开什么玩笑呢!我哪儿有院子种?再说我也没心情侍弄花花草草,要有这份心,当初我那一株就不会轻易挖掉了。”

说着这话,他回头看了看在那边正与女主人谈论时装的妻子,妻子对女主人说:“你的身高穿这样的名牌衣服,实在太漂亮了!”女主人笑道:“哪儿呀!谁穿都一样,不信你穿穿看!”

董先生在这边听了这话,当时就冒汗了:厉害,打蛇随棍上啊!好在董太太也是机灵人,连忙拒绝了女主人的好意。

董先生这才算松了一口气,但尽管面对着高级红木桌,精美的瓷器和各式各样的山珍海味,却再也不敢随便发表赞叹的言辞。

董先生不赞叹,主人就自动介绍:“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子、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还有刚刚打上来的海鲜,从海边一百里加急送来的……”

主人哈哈一笑,对董先生说:“你坚持不上馆子,我就只好叫外卖了,可惜我这里没什么太好的酒,83年的红酒还可以吧?红酒配中餐,想必别有一番滋味。”

董先生头皮发麻,只能支吾着点头,心里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看来这顿饭要回请也不是那么简单啊!

所幸对方没有提出生意的事情,到了告辞的时候,女主人提个小袋子出来,拉着董太太的手说:“你先生说不能送礼,那是他们男人之间的事情,各交各的,我们姐妹之间不管他们,而且这衣服也是旧的,就是我原来穿的那件,刚才已经让人改过,你穿正好合适!”

董太太愣了一下,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连声道:“我不能收!我不能收!”可女主人却说:“这剪都剪了,我也不能穿了,况且又不是新衣服,你这样……”

董先生微叹了口气,对着看向自己的妻子点了点头。他正感到头疼的时候,男主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同学,咱们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香如兰,这朵兰花就当做我们友谊的见证吧。”

董先生接过那朵兰花,顿觉无力道:“那么你留步吧,你答应过我,不开车送。”主人笑道:“绝对不会,你放心,而且我的车子已经送令郎去上课。只能委屈老同学自己回去了。”董先生再次无语。几天之后,董先生看到了那个同学的生意项目,思索了半天,最终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董先生为什么会签原本不打算批准的那单生意?因为他虽然能拒绝对方的礼物,但无法拒绝对方的人情。人情不是百万巨款、豪华轿车或金表,可以退还、拒收。那么什么是人情?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人情没有具体的定义。对董先生来说,人情就是那一盘盘菜、一件衣服、一朵兰花……就是那些无法拒绝的示好。

菜已经为你做好了,你不可能让它还原成原料;衣服已经裁剪了,你不能再把布接回去;兰花已经折下来了,你不可能让它长回去;孩子已经送了,你不可能让时光倒流。

人情就是人们无法拒绝,不得不接受的东西。有一种酒叫敬酒,你非喝不可,因为他说:“如果您看得起小弟,就一定喝了这杯,我先干为敬!”他一仰头干了杯,你能不喝吗?不喝就是看不起他。如果喝了,这份人情也就记上了——他请你喝酒了,以后记得还上,即便你不想还,对方也会找你还。

礼尚往来是维持人际关系的原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自古就有“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古训。其中所说的“礼”指的是礼貌,也是礼节。没有礼节,人与人之间就会矛盾重重;有了礼节,交流才有规矩和分寸。真正懂得礼节的人,即便是面对不喜欢的人,仍然会彬彬有礼,而不会冒然开罪对方。

春秋时期鲁国的权臣阳虎想拉拢孔子为自己所用,认为这样会增加自己在鲁国的声望。

于是阳虎几次约见孔子,但孔子不喜欢阳虎的品行,不愿去见他,便借口推托了。阳虎知道孔子不满意自己,就派人给他送去了一只烤乳猪。

在那个时候,这算是一份厚礼。阳虎此举让孔子十分为难:不回访阳虎,是失礼之举;而如果回访,自己又不愿与这种人来往。

孔子思索了半天,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既然不想见阳虎,又不得不回访,那么就选择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走走过场。这样既不失礼,也可以避免尴尬。

但是很不巧,孔子从阳虎家出来时,碰上了刚回家的阳虎,结果在对方一番言语的鼓动下,孔子只好答应出山。

孔子和阳虎品行不同,但是都知道礼的重要性,更何况朋友相处了。《礼记》有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传统观念认为,不懂往来的人,就是没有礼节和礼貌的行为。自古以来,礼尚往来是人类社会维持彼此关系的处世原则。

即便是现在,社会的主流也是崇尚礼尚往来的。秉承礼尚往来的交际法则的人,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相反,不懂得礼尚往来者,则会受到人们的轻视。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只有真正弄懂了礼尚往来,才算得上通达人情。

但是有些人对于礼尚往来不屑一顾,认为这样的行为很俗气,不值得一提,结果造成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够宽广。

这样的人通常都以为,送礼之类的事情都是封建社会传下来的陋习,是文化中的糟粕,只有中国人才搞这样的“歪门邪道”。却不知道其实外国人也吃这一套。

有位留学生说起自己刚到慕尼黑的事情:那个时候,他以为办了入学手续,交了学费之后,学校就会主动给学生安排一切。没想到的是,从一开始他就被告知,宿舍安排要等半年,没办法,他只好去学校外面找房子住,显然这要花费更多的钱。

可是没过多久,他得知一个比他迟来的北京同学竟然已经申请到宿舍、拿到了房卡,这件事情让他大吃一惊。要知道当时的他还在校外四处奔波,为住房的事情犯愁,可这个比他晚来的人,却享受到了德国政府资助的学生宿舍。

这也太不公平了!

他连忙问同学,是怎么申请到房子的。同学说:“你给房管送点儿中国小礼物吧,比如中国结、瓷杯之类的,让他多想着点儿你的事,免得他忘了。”他听了有些疑虑:“外国人也流行送礼?这样行吗?”同学笑道:“有人的地方就少不得礼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礼节了。试试吧。”

于是,他就送给房管一小罐家乡泉州产的铁观音,不料果真有效,当天早上送的礼物,下午房管就给他打了电话。这件事让他哭笑不得。想想自己为居住之事犯愁,如今一小罐茶叶,就将所有的事情搞定了,之前的辛苦实在不值啊。其实这个礼,无非是个小礼,一点儿心意而已,但是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启示。

有些道理,不论在哪里都是相通的,就如同礼尚往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彼此之间有来往,就少不了礼节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