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23327900000035

第35章 情感也要拿捏好尺度(3)

作为晚辈,完全可以采用柔和、轻松的交流方式和老人聊天:可以“嗯”“啊”地答应着,脑子里想着自己的事情,但不能忽略对老人话语的回应。当然,这样做的前提就是你已经知道老人下面要说的旧事是什么,这样才能保证你在任何时候都完全可以随时接上话茬儿,免得让老人觉得你是在敷衍他。

别忘了我们的爱,对父母多一些关怀

儿子考上大学后,盛先生与太太就又回到了二人世界。家里突然少了一个人,顿时觉得冷清了很多。不久之前,盛先生因为公干出差一周。刚回到家里,太太就抱怨道:“你这么一走,家里冷冷清清的,就我一个人,待着真是没劲。”

盛先生笑道:“我不在家,没人和你抢电视机的遥控器,也没人嫌你说话唠叨,更没人弄脏你好不容易整理干净的屋子,一个人自由自在的有什么不好?”

太太没好气地说:“你要是觉得过得去的话,就自己试试看啊,没人在眼前晃荡,没人在耳旁唠叨,一下子还真不习惯。你知道吗?我一个人在家,吃饭也没滋味,睡觉也不踏实,形单影只孤独一人,心里空落落的。”

盛先生摇了摇头说:“人要耐得住寂寞啊,你一个人待一周就不行了,想想我妈,生前可是一个人过了20年……”

太太说:“那时我可是叫你每周回去看她的,你不是说忙吗?真是的,现在想想,也不知道你妈当初一个人20多年是怎么过的……”

很多人只有等到自己体会了孤独、寂寞,才会想到他人的艰难。当我们在忙碌的时候,是否想到家中年老的父母正在孤独、寂寞中叹息呢?我们应该多留些时间,陪陪家中的父母。如果父母在职,还有事情做,在忙碌中心里也踏实,就怕从职位上退休下来的老人,心里没有着落,儿女又不在身边,孤单一个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陷入空虚寂寞当中。

但是我们忙于工作,很少体会父母的心思,即便了解了一些,也往往不以为然。却不知道很多在我们看来很正常的相聚与分离,在父母眼中的分量却大不相同。这种情况在节假日就有明显的体现。到了节假日期间,老人经常是儿孙绕膝,心情自然也会舒畅。但是节日过后,儿孙都回到自己的家,大多数老人又恢复了平静、冷清的生活,这种巨大的落差,很容易让老人滋生出抑郁情绪。

严先生因为工作原因,每年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看望70岁的母亲,春节长假时严先生一家三口回家过年,老人看见子女回来时十分高兴,多年的胃病也好了许多,只顾着感受一家团聚的喜悦了。

春节过后半个月,严先生接到了母亲的小保姆打来的电话,说:“老人不高兴,怎么都不肯吃午饭,用尽了办法都没用,只想叫儿女们都回去。”严先生只得再次返家,看见严先生的母亲又高兴地吃起饭来。

这种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一次,于是严先生就领着母亲到心理诊所询问医生,此时母亲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孩子回家时,我干什么都起劲,他们不在身边时,我就总盼着他们回来,有时他们吃个饭就走了,有时甚至一个月都看不见一次,于是我就想让他们回家看看我。”

欢聚的时刻总是短暂的,从相聚的喜悦到分离的不舍,老人一时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在节假日过后,儿女们都走了,一些老人的心情就会由期盼、喜悦再到失落,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很容易造成心理伤害,甚至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有的人以为让父母生活无虞,这就是有孝心。事实上,孝不止于此,让父母“老有所养”只是孝最基本的层次,父母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古人说“孝以心论”,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往往不在乎你给了他们多少钱,却在乎你是不是心里惦记他们、能不能常回家看看他们。他们需要的不是多少钱,而是真正的关心。

张先生每个月都会给父母寄去一笔赡养费。在他看来,父母的生活没有问题。可当父亲生病的时候,他才明白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父亲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空巢忧郁症。

这个时候,张先生才想起以前父亲总是在电话里跟他说让他有空常回来,自己总是嫌麻烦,每次打电话都是说不了几句话就挂断了。张先生看着父亲坐在病床上,就如同木偶一样,翻着自己的照片,眼泪就掉了下来。

很多父母都会感慨:“虽然吃穿都不用愁,可是总见不到儿女们的面,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然而儿女即使是在电话里,也不愿和父母多说几句贴心话,这让父母感觉心都空了。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体会父母孤寂的心境,并理解他们的心情,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果和父母同在一个城市,最好不要住得太远,即使真的没时间回家,也能方便父母在想念你的时候可以随时看到你;而如果你住的地方离父母较远,不方便经常回家,则应该经常打电话回去,与父母聊聊天。

爱心跨越代沟,构建和谐的交流环境

根据社会调查显示,63%的高中生有心里话,只和同学说,只有21%的学生会与父母交流,3%的学生会对老人说。这项调查说明,当代青少年与父母、师长之间的沟通存在着明显的障碍。社会学家认为,代际沟通存在的障碍,就如同难以跨越的沟壑,横亘在两代人之间。而且,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这种代沟对于交流沟通的阻碍越发地明显。

造成代际沟通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家认为,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孩子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导致沟通时间相对不足,加上网络新兴语言的频繁变化,使得两代人的沟通不畅;第二,两代人的价值观有所差异,造成孩子与父母、老师的沟通渠道“堵塞”不畅。

这种代沟,不仅老师、家长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孩子们也察觉了它的存在,而且为此也很烦恼。当被问及最讨厌父母做事情时,3641%的孩子认为是“反复唠叨”,2645%的孩子认为是“父母窥视隐私”。而父母则认为自己之所以那样做,初衷是关心和保护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识偏差呢?人们常说代沟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前进脚步加快的一种表现,既然如此,那么出现代沟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变化本身就没有超乎人们的想象,所以也很好理解。青少年比较喜欢周杰伦的歌曲,中年人比较喜欢******,老年人则比较喜欢李谷一。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时尚和流行的元素;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那么要如何在不同的两代人之间,构建起和谐的交流环境呢?

简单来说,在怀抱爱心的基础上,对孩子们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多一点赞美。

有位父亲这样说自己十几岁的孩子:“我的孩子脾气很大,经常因为我一句话没对他的胃口,就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时候突然和我争吵起来,常常弄得我一头雾水。对孩子这样的行为,我完全理解不了,而且他还经常自以为是地做事,即使当他的行为导致了某些不好的后果,他的第一反应通常也是大喊大叫,好像控制不住自己一样。”

这位父亲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性格,就经常训斥他,这样一来,孩子的性格不仅没有变好,脾气反而越来越坏了,这让父亲感到十分沮丧。难道说这位父亲没有爱心吗?并非如此,如果他没有爱心,也就不会管孩子了。

这位父亲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真正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会突然与父亲争吵,当然不是为了给父亲带来不愉快,而是因为父亲不能理解他。因此,父亲越是训斥他,他就越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事情就成了难解的结。

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当孩童时代,想想自己小时候是怎样的,就很容易理解孩子脾气坏的原因了。作为家长,你也许经常以严厉的角色出现,孩子一旦犯错误,就会受到你的惩罚,但这样做并不能使孩子的脾气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