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23328700000013

第13章 当时只道是寻常(3)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类有一个缺点或优点,常常觉得过去的好,旧的好,古代好,觉得当时天比现在要明朗,太阳比现在要光辉,花草树木比现在要翠绿。总之,一切比现在都要好,于是就怀,就‘发思古幽情’,这就是怀旧。”——季羡林《我的怀旧观》如果要用一种更诗意的说法来谈论怀旧,最恰当的可能就要数纳兰性德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从青梅竹马到伉俪情深,再到天人永隔,讲述的是一段****的故事,讲述的也是一段成长的故事,从两小无猜的纯情到举案齐眉的爱情,再到曲终人散的伤情,这三种情出自同一人,确是如此不同的心境。这似乎已经不能简单被称为怀旧了,这是季老所说的带着浓浓“人味”的怀旧。有些人的怀旧只是头脑一热与朋友炫耀时的谈资,这样的怀旧让人感到虚伪而泛着一种浓重的腻味儿。而有些人的怀旧是一种溶于血液的真诚与责任,“怀这样旧的人,在惆怅中感到幸福,在苦涩中感到甜美。”季老如是评价。这样的情感在很多时候都萦绕在世人身边:在纪念每朝每代为了真理而殉难的英雄们时,它会出现;在饱受磨难却依旧勇敢奔赴命运的人身上,它也会出现;在那些年轻男女超越了世俗功利而追寻自己心中那一声声的呼唤时,它依旧会出现。有一个很常用的成语叫做“破镜重圆”,此语常用来形容不幸失散或决裂的夫妻重新团圆或重归于好。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来源于南朝一对苦苦相恋却因现实原因而不得不分开的夫妇。他们就是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大妹乐昌公主与妹婿徐德言。乐昌公主是一个很不一般的公主,她自幼长在皇室,有着端庄秀丽的外貌,却没有金枝玉叶多少都会有的娇蛮任性。她的性情温和而贤淑,才华也很不凡。说她特别,这还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她不按常理的选婿方式。一般的公主如果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自然会由皇上配给当朝的权贵人士,而乐昌公主对这样的选婿方式却不屑一顾,反而自己做主挑上了江南才子徐德言,最终嫁给了自己选择的夫婿。徐德言也没有让乐昌公主失望,入朝为婿后,他的文学造诣与政治才能都颇得皇上与朝臣的赞赏。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夫妇志趣相投,常在一起品茗论事。相濡以沫的二人,在当时是被广为称颂的一对贤伉俪。“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样红”。这样轻松惬意的夫妻生活没过多久,陈朝就被隋文帝杨坚攻破。乐昌公主和徐德言一时间都成了亡国罪臣,眼看着两人即将分别,乐昌公主将一块铜镜分成了两块,将一块交给了徐德言,一块自己保存,含泪与徐德言约定:此后的每个正月十五,在街头叫卖这半块铜镜,直到两人再次相见,让这两块破镜重圆。徐德言亦热泪盈眶地答应。此去长安路途遥遥,且不谈乐昌公主到了长安后命运如何,单说徐德言一个文弱书生又是亡国罪臣,如何能到千里之外的长安,又如何在那茫茫人海中只身寻访那手持半块铜镜之人。然而,无论是乐昌公主还是徐德言,他们都将这个诺言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乐昌公主到了长安后被送给了隋朝丞相杨素作妾,杨素对这个才貌双全的亡国公主很疼爱,但乐昌公主面对杨素的讨好和奢华的生活却心如止水。只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梦回前朝,想起自己以前与驸马徐德言郎情妾意的日子,难免会泪如雨下,然后就是期盼着正月十五早日到来。白驹过隙,“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乐昌公主总算等到了新的一年,正月十五那天,长安城内熙熙攘攘,乐昌公主自己不能出府,就让贴身仆人带着自己的那半块铜镜,到街上去叫卖。然而乐昌公主失望了,仆人回报没有遇到手持半块铜镜之人。就这样在心潮涌动中,两年过去了,乐昌公主依然没能等到她的良人。第三年的正月十五,乐昌公主照惯例还是让那个仆人拿着半块铜镜去街上叫卖。而这一次,仆人带回了一个令乐昌公主激动不已的消息:市集上有一个书生打扮的青年,也拿着半块铜镜叫卖,而他却分文不要,只求能够找到铜镜的另一半。老仆人将铜镜拿去与青年的铜镜一拼,果然,铜镜合二为一。他还将自己在城中的地址留给了仆人。老仆人掏出写着地址的纸条,上面除了地址还有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姮娥影,空留明月辉。看着那熟悉却又恍若隔世的俊秀字迹,乐昌公主禁不住泪流满面……后来,此事被杨素得知,虽有着浓浓醋意,但心知留不住乐昌公主的他还是决定成全这一对历经磨难的苦命鸳鸯。终于,破镜等来了重圆之日。在看尽了人世浮华的乐昌公主夫妇心中,这得来不易的重逢就像涅槃重生一般。所有的繁华纷乱都已经无法打动他们的心,拒绝了杨素好意的挽留之后,他们返回了江南,开始了平静的隐居生活。然而他们破镜重圆的故事,早已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不久他们的居所聚集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人。迫不得已,他们放弃了这所房子,重新买了一艘船,此后他们以船为家,四方漂泊,过起了真正与世无争的生活。如果没有乐昌公主富贵面前不忘旧情,没有徐德言谨记诺言千里寻妻,没有杨素真情对待爱妾坦然放手,那么也就没有了破镜重圆的美谈。他们3人都是世间难求的懂得用心去怀旧的人。这样的怀旧是至情至性的,只有饱含真情才能换来这样富有“人味”的怀旧,才配得上那句至真至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个人活到了80岁时,所看到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只有到了80岁才会知道。就像季老一样,到了80岁再将周围看个仔仔细细,于是他发现:“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金色的朝阳从窗子里流进来,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楼前的白杨,确实粗了一点,但看上去也是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时令正是冬天,叶子落尽了;但是我相信,它们正蜷缩在土里,做着春天的梦……”安于一种平淡,并享受这种平淡是极其不容易的,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地站在某个山巅俯视众生的人,更是如此。季老无疑可以算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学术上的造诣,有目共睹,他在学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也在不同时期担任过许多不同的职务,而这些职务显然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对一个学者而言,在有生之年所能享受到的荣誉,季老基本上全都得到了,然而在经历过如此的辉煌之后,他依然能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实属不易。季老曾表示过,中国的古代文人中他最推崇苏东坡,并称赞苏东坡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词、书、画、文五绝。其实苏东坡很多流传于世的好词都是在他告别官场,开始了一段普通人的平淡生活后才悟出来的。他被后人称颂的书法更在门庭若市的繁华过后,才清灵出世。苏东坡与季老在某种程度上是异常相似的,都经历过辉煌,也都曾落魄,但最重要的是,最终他们领会了生活的真味,不是得志时飘飘然的甜,也不是落难时昏昏然的苦,而是一种只有经历了一切生活的滋味后方能品出的“清雅淡然”。当一切都被一种过于浓重的味道笼罩时,就会盖过生命自身的本味,只有铅华褪尽才能感受到那如清风细雨般的抚慰是这么的真实而感动。显然,季老和苏东坡都是这样懂生活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昨日的风姿飒爽和悲观绝望,他们可以一笑置之,反而对别人看不到的平凡大赞其美,如此珍视。东汉末年,扶风郡出了一名隐士名叫梁鸿。家境贫寒的梁鸿却非常睿智,酷爱读书。长大后的梁鸿学富五车,性情高洁,隐士之名扬遍海内。有不少权贵人士都想将自己的金枝玉叶嫁给他做妻子,但都被他婉拒了。梁鸿所在的县中,有一户姓孟的人家也有一个女儿,已经年近30却还没有出嫁。她虽然长得又胖又丑,而且肤色很黑,但对于丈夫人选却很挑剔,所以一直待在闺中。眼看着女儿就要30岁了,父母很替她着急,于是就问她到底想要嫁给什么样的人,女儿听后认真地说:“我想嫁给梁鸿那样才德兼备的隐士。”父母听后觉得自己的女儿疯了,梁鸿连权贵之家的千金都看不上,怎么可能看上自己的丑女儿呢。此事被多嘴之人当成笑话在县里传诵开来,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梁鸿竟然亲自带着聘礼来孟家下聘,孟家一家人喜出望外。等到婚礼的当天,孟氏之女被打扮得花枝招展送到了梁鸿家。但结婚后,梁鸿却一连7天没有和孟氏女说话。于是,孟氏女便跪在梁鸿身边说:“我听闻您拥有高尚的情操,不畏权势,不慕富贵,回绝了不少大户人家的千金。而我也是拒绝了不少不合心意之人,如今我俩结婚,却被您如此对待,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我要向您请罪。”梁鸿看着跪在地上的妻子,说:“我只想找一个能穿着粗布衣裳,和我一起在深山之中隐居的人,而你却身穿绫罗绸缎,满面粉黛。怎么会是我想要的妻子呢?”不想,孟氏之女听后,反而微微一笑,对梁鸿说:“其实我只是在试探你是否真的像外面传言的那样品质高洁,布衣粗服我在娘家时就已经准备好了。”话落,孟氏女便起身到了里屋,洗干净面部,再换上从家中带来的布衣,还在梁鸿面前做起了女工。梁鸿看到此情此景,甚为欣喜,对妻子说:“你是我梁鸿真正想要的妻子,你一定会一生陪伴着我度过隐居的日子的。”梁鸿还为妻子取字“德耀”,取名“孟光”。此后孟光陪着梁鸿在大江南北度过了半生的隐居生活,他们相敬如宾,或男耕女织,或为人做工,成语“举案齐眉”就来源于孟光与梁鸿。闲暇时梁鸿与孟光一起感受山河壮美,吟诗作对,梁鸿在此期间还做了不少优秀的诗文。在梁鸿弥留之际,他对孟光说:“我久仰延陵季子的德行,要效仿他死后不葬在自己的家乡,而是葬在泰山之上。”最终,孟光遵从了梁鸿的遗愿,将他葬在泰山后,就带着和梁鸿所生之子回到了老家扶风,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梁鸿与孟光一生安贫乐道,过着极其平淡而不张扬的隐居生活,但他们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因为他们虽然饮食起居与凡人无异,但他们的德行确为众人之表率。平平淡淡不等同于庸庸碌碌,甘于平淡是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意境,而不是失败者为自己找到的一种心理安慰。庸庸碌碌的愚人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世间浑浑噩噩地苦度一生,也没有真正明白智者所说的平平淡淡不是生活的本质,而是一种超越生活本身的至高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