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23328700000027

第27章 舍与得的人生博弈(5)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面对生死这样绝对二元的问题,季老是坦然的,对于生命中那些所谓的荣与辱,活到他这样的年龄,更觉得是过眼云烟,不足挂齿,无需用心。有人可能会说,季老是因为年龄大了,才会有如此超脱的想法。这句话本是不错的,很多事情真要等到不久于人世才能看得仔细、看得清楚。就像一粒种子,初看时很难想象其长大后的模样,等到它生根发芽,长大了,人们看到的也只是它兴旺时的姿态,对于衰败后,落叶归根,真正尘归尘、土归土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其实种子、树木也不过是脚下踩的泥土而已。对人生而言,也是如此,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太多,让这些事情压在下面的人们根本不会有时间、精力去想,什么是值得人用一生去追求的,而什么却等不到人死,就已尽散人间。“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是一种很高深的人生哲学。说它高深并非其晦涩难懂,而是很多看似明白各中道理的人,经常执迷不悟。他们在浮华面前卑躬屈膝、恃宠而骄,经不起一点风浪的打击,看似强硬实则脆弱至极。生命与生活本都是无常的东西,所以经常听到有人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并认为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其实如果真的可以放下,就不会谈得与失的问题。“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最高境界不是克己忘忧,而是真正明白去留、宠辱就是一种生命的原态,就像人们每天呼吸的无形的空气那样,融入了生命的本体。秦穆公手下的贤臣百里奚,早年曾和宫之奇在虞国做大夫,后来晋灭虞,百里奚成了阶下囚。但晋献公早就听说过百里奚善于辅政之事,一心想要将他留在晋国效力,可百里奚却拒绝了。后来百里奚作为仆役随晋国公主出嫁秦国,他又在路上逃跑,流落到楚国。楚国人将他当成细作抓了起来,他却谎称自己只是一个放牛人,就此在楚国落了脚。百里奚无论是辅政还是放牛都做得有声有色,放牛还得到了一个“看牛大王”的称号。渐渐地,他的事迹被秦穆公知晓了,于是秦穆公用计将百里奚从楚国赎了出来。秦穆公将百里奚奉为上宾,亲自与他讨论政务,百里奚却不买账,拒绝为秦国效力。秦穆公百般劝说,百里奚终于答应与秦穆公探讨富国强兵之策。接下来的几天里,秦穆公越来越欣赏百里奚,就邀请他出任秦国的宰相,可百里奚却没有喜出望外,而是向秦穆公举荐了自己的好友蹇叔。秦穆公最终将蹇叔拜为秦国右相,百里奚为秦国左相,共同帮他处理政务。在他们的协助下,秦国国力渐强。然而秦穆公野心很大,一心想要统治整个中原。有一次,秦穆公要攻打千里之外的郑国,但蹇叔和百里奚都表示反对,可秦穆公不听劝告,痛斥百里奚和蹇叔已经是衰老的朽木,一意孤行让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作为主帅统领大军出师郑国。临行前,百里奚和蹇叔到城外送行,他们一边走一边哭,秦穆公见到此情此景很恼怒,就骂道:“哭什么哭,你们这是在表示对我的不满吗?你们竟然敢向我即将出师的部队哭丧,这不是故意扰乱军心吗?”可百里奚和蹇叔却说:“我们不是在哭您的军队,我们是担心自己儿子才流泪的。”秦国的这次讨伐计划果然失败了,还被晋军全歼,只有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三人死里逃生跑回了秦国。百里奚在告诫儿子为秦国尽忠后,就向秦穆公告老还乡了。百里奚对于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没有什么过多的评论,从他最后告诫儿子的话也可看出,善尽人事是他处世为人的唯一准则。无论是得到重用时,还是受到冷落后,基本上看不到他喜形于色或悲天悯人。他与蹇叔哭师一事,也是出于国家大义,而并非个人私利,其哭师行为的本身也是善尽人事的一种表现。百里奚来得从容,走得潇洒,实为古今中外少有的贤德智者。话虽如此,但去留宠辱还是经常扰乱世人的心。即使是参禅礼佛之人也常有想不明白的时候。白云守端禅师跟从杨岐方会礼佛参禅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始终不能完全领悟佛法。于是杨岐方会禅师想借机点悟一下他。杨岐方会禅师找了一个机会问白云守端:“你以前师从何人?”白云守端回答说:“茶陵郁山主。”禅师听后点点头,又问道:“听说此人是因为走在路上摔跤后才完全领悟佛法的,为此他还做了一首,你能说给我听听吗?”“好的,那首诗的大意就是,我身怀一颗蒙尘明珠,如今所有的尘埃被拂去了,它又恢复了光华。”杨岐方会禅师听后面露诡异的笑容,然后就一声不吭地走开了。可守端却感到不解,久久也不能明白为什么禅师会那么诡异地笑。他辗转反侧,心中一直想着这件事,难以入眠。天刚亮,守端就起身去找杨岐方会禅师,他一见到禅师就问:“您昨天为什么会那样怪笑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杨岐方会禅师看着守端,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你还不如昨天在庙宇前耍猴的小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逗笑别人,可你却害怕别人笑。”心中挂碍,所有的宠辱之念,都是那原本华光万千的明珠上的尘埃。尘埃无论是大是小、是美是丑,都不会为明珠添彩,反而会遮蔽明珠本身的光彩,只有拂去所有的尘埃,明珠才能重见天日,展现自身的价值。

让容忍归来

中国人向来深谙“忍”字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多用自身的忍功避之。季老说忍虽然算是一种美德,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事情忍耐的程度必然也不同。季老所言不能忍的事情,往往针对的是国家民族的大义,对于一己之事,他还是很认可“忍”的价值的。然而,季老也说,活在当下这个太平盛世之中,人们好像越来越不懂得“容忍”是美德这一常识,经常在面对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时,采用骂骂咧咧、拳脚相加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季老建议人们最好呼唤一下自己的容忍之心,尽量化干戈为玉帛,如此一来,大家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也才能够得到提升。季老将人们是否应该使用“忍”字诀分成了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遇到了攸关国家荣辱及存亡的大事件,对于这种情况,季老坚定地主张顽抗到底,诀不妥协。换句话说,在这种时候如果还恪守“忍”字诀,就是缺乏基本的民族意识,就是卖国投敌。在这方面,众多革命志士的选择已经为今人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已无需赘言。还有一种属于日常生活的范畴,于此季老的观点也很明确,该忍的时候就要忍。正如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的那样:“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与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如“一笑泯恩仇”。有时候容忍不仅能够换来别人的尊重,还能为自己的生存积蓄力量。忍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毕竟与社会、与众人相比,个体是极为渺小的存在,一时的忍耐能够换来更长久的逍遥自在,懂得暂时忍耐的人是真正懂得生活真谛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清太祖努尔哈赤还是少年的时候,就显示出他英勇不凡的超脱气质,平日里他尊敬长辈、兄友弟恭,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但由于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就又娶了一个新妇。努尔哈赤的这位继母为人刻薄蛮横,经常欺负他,家里最辛苦的活儿永远都是努尔哈赤在做,即使如此继母依旧对他冷言冷语,努尔哈赤在家中受尽了继母的虐待。努尔哈赤一直容忍着继母的所做所为,但继母还不罢休,竟然对努尔哈赤的父亲进谗言,将他赶出了家门。努尔哈赤离家时只有19岁,父亲却只给了他一点微薄的钱财,但努尔哈赤并没有怨恨父亲,与他大吵大闹,而是自己一个人在外以打猎采集为生。努尔哈赤聪明开朗,很快就结识了不少汉人,并学会了汉语和汉字,在工作闲暇的时候,他还读了很多汉书。就这样,努尔哈赤在外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父亲得知努尔哈赤如此聪慧上进,开始后悔自己将他赶出家门的事情。于是他找到努尔哈赤准备再偷偷分给他一些财产,但努尔哈赤却婉言谢绝了。如果没有努尔哈赤对继母的容忍,也许他早在幼年时就已被继母害死;如果没有努尔哈赤对父亲的忍耐,也许他连那极为微薄却救他性命的钱财都得不到。所以努尔哈赤是一个懂得忍一时之气,换取无限希望的智者。容忍别人是一种美德,容忍自己则是阻塞了修身养性的捷径。北宋的范氏家族是一个很有声望的家族,从范仲淹到范纯仁再到范正平,范家人的风骨在那个时代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领悟了“忍”字的两面性。范纯仁在教育孩子时曾说过:“即使身为愚人,在要求别人的时候也是清醒的;即使是一个智者,在容忍自己的时候也是糊涂的。只有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苛求自己,用容忍自己的心去容忍别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之人。”由此可见,容忍也是要分对象的,对别人多一些容忍是德行,对自己容忍则是一种恶习。除此之外,容忍也是分境界的。容忍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无气”,“无气”用普通话来说就是不生气。从前有一个老妇人,她常因一些琐事生气。后来,她自己也感觉到这样是错误的,就打算找高人来开解自己。为此,她还特地到山上找了一位得道的禅师。禅师听了老妇的话,没有作声,只是对着她微微一笑,就带着老妇到了后院的一个房间,等老妇进去后,他迅速地把门锁了起来,然后自己翩然离去。禅师的行为让老妇傻了眼,等她缓过神来,禅师已经不见踪影了,她只好站在房间中对着外面破口大骂。过了一段时间,老妇见禅师并没有理会自己,就不断地讨饶,希望禅师听见后能够放了自己。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妇见哀求也无效就只好自己在房间中生闷气。这时,禅师从暗处走了出来,他隔着房门对老妇说:“你现在还生气吗?”老妇听后,愤愤地说:“我怎么敢和禅师您生气呢,如今受了罪,我也只是气我自己不应该到这里来。”禅师听后,叹了一气说道:“连自己都不懂得原谅,怎么能够悟到心静的珍贵呢?”说完,禅师就离开了。一会儿,禅师又来问老妇是否还在生气,老妇回答:“因为没办法,所以不气了。”禅师只好又开解老妇说:“表面来看,你不生气了,实际上你的气还压在心中,如果这样的气爆发出来会更危险。”老妇听了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坐在房间中思考禅师的话。禅师不久后又来了,这次妇人对他说:“大师,我想明白了,这种事情根本不值得我生气,所以我不生气了。”禅师却说:“你还是没能摒除心中之气,因为你尚且知道值不值得的事情。”这一次,妇人在房间里坐了很久,禅师也没有再出声。直到日斜西山之时,妇人才冲着门外问道:“大师,气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说完,门外的锁“哐当”一下被打开了,禅师将手中的热茶泼在地上,妇人望着此情此景,终于了悟。其实,别人让你受的气只是他的一种情感垃圾,你若全盘接受了,就是用他的秽物污染了自己。人生有太多值得人们去感受的美好,为了这样的污秽而污了自己的清宁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值得的事情。人的一生都在享受社会的容忍,这种容忍常体现为自由,而这种自由与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可人们在享受着这种自由的时候,却很少想过要时刻保持一种容忍别人的气度。如果人们不能做到容忍的最高境界——“无气”的状态,至少也要对此有一份清醒的认识,身怀一份感恩之心,学会为自己、为别人“忍气吞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