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23328700000033

第33章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5)

“拍马亦有术”

季老是一个诙谐、智慧又善于思考的老人,众生万象,只要他看到、想到,自然就会说到。季老将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分成了3类,并将他们用3种动物代称,即牛、马、狗。牛说的是吹牛,马自然就是拍马,而狗则是做走狗。对于这3种人,季老都曾见到过,但活了近一个世纪的季老最有感触的还是拍马,因为溜须拍马实在是一种不分时代的恶习,且这种恶习相较于其他两种最容易被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地忽视。于是他说:“拍马亦有术,其术亦多端。就其大者或最简单者而论之,不外察言观色,胁肩谄笑,攻其弱点,投其所好。但是这样做并不容易,这里需要聪明,需要机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一门大学问。”溜须拍马是一门学问,首先就是要懂得把握时机,随机应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事先被计算周全,而溜须拍马、谄媚进献的行为随时都会经受现实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明朝人编纂的《笑赞》中就曾讲过一个善拍马屁之人。这个故事的主角生活在唐代宗执政的大历年间,他名叫冯希乐。有一次,冯希乐到长林县令家中做客,县令很好客,非要留他在家用膳。冯希乐顺势留在县令家中,大肆吹嘘县令做官做得成功,谈到县令的政绩,就说县令英明神武、仁慈博爱,乃至连不通人性的豺狼虎豹也不敢在县令眼皮底下作乱,都纷纷跑到别处去谋生了。正当冯希乐夸夸其谈,说到兴起之时,有一个衙役突然闯了进来,衙役神色慌张地对县令说,有一只老虎发威竟然吃了人。县令听到此言,就问冯希乐:“你不是说我治理县乡有道,老虎等猛兽已经离开了此地吗?”冯希乐听后不慌不忙,大言不惭地回道:“哦,这只不过是只过路老虎而已。”要想成功拍马,投人所好,首先要成为一个勇于撒谎并善于撒谎的人,并且在撒谎的时候要表现得比说实话时都来得诚恳,这才能取信于人。这已经由无数人所证实,只有那些能做、敢做、又做得好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的人,才能博得想要的宠爱。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而已。拍马还要讲求形式,无论是什么时候,创新的东西总能引来别人的瞩目。很久以前,广东有一个特别喜欢别人奉承的县令,而他的下属们也都知道他的这个癖好,于是每天都拍他的马屁,县官特别高兴,但因为每个人说的话都差不多,他并没有特别赏识谁。只有一个衙役深知县官的秉性,于是有一天他故意找了个机会假装小声地对旁边的人说:“但凡当官之人都爱听些奉承话,只有我们老爷,他从来不把这些奉承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县官将段话听了个正着,心中暗喜,连忙把这个衙役叫到自己身边,赞许地对他说:“嗯,不错不错,这么多人中,只有你最了解我,你是这里最棒的衙役。”此后县官将这个衙役当成了自己的心腹,对他格外关照,并提拔了他。如果能做到创新,那么在拍马的道路上也就算是渐入佳境了。不过这还不够,还要练就一双慧眼,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服务”对象,才能将拍马的事业进行到底。有些人见到权贵人士就凑上前去,妄图通过自己的一张巧嘴,甜言蜜语一番,在多数情况下,这种行为颇得权贵人士欢心。然而有时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嘴脸,在很多见识广博、为人坦荡的君子那里,也会尝到闭门羹。有一次,冯玉祥到山东一家理发馆修剪头发,这家理发店的大师傅见来人是冯玉祥,马上笑脸相迎,一边鞠躬一边出来亲自恭迎他。理完之后,冯玉祥问这个大师傅一共多少钱,大师傅却摆摆手,满脸堆笑道:“今日小店有幸为冯将军理发,实在是蓬荜生辉,是我辈的荣幸,怎么还敢向您要钱呢。”听到大师傅如此一说,冯玉祥也笑了,然后反问道:“只要是来贵店的客人,你们都这么热情吗?”大师傅听后,脸红地低下了头,小声说道:“您是贵人,待遇自然是不同了,您能光临小店实在是让我们受宠若惊。”冯玉祥凝眉低视了大师傅一眼,冷声让随从把理发的钱付了,就离开了这家理发店。不久之后,冯玉祥又来理发,原来的那位大师傅上次谄媚不成反遭冯玉祥的冷眼,心中有些害怕冯玉祥,于是就让小徒弟去接待他,自己躲到了后面。小徒弟为冯玉祥理发也像大师傅那样认真仔细,完罢,冯玉祥掏出了一块银元递给了小徒弟,小徒弟见冯玉祥竟然给了一个银元之多,连忙对他说:“剪发用不了一个银元。”冯玉祥却轻轻拍了拍小徒弟,微笑着说:“剩下的钱就当赏钱,赏给你了。”小徒弟很不解,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奖赏的地方。看着迷惑不解的小徒弟,冯玉祥爽朗一笑,说:“就赏你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我,不谄媚、不溜须。”说完冯玉祥带着部下轻松地离开了这家店。而小徒弟却满眼崇敬,一直目送着他离开。冯玉祥为人正直坦率,忠实敢言,魄力十足,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爱国将领之一。面对大师傅这样精于溜须拍马之道的小人物,冯玉祥从内心中无法苟同。而大师傅却并不了解冯将军的品性,胡乱拍马,引来了冯玉祥的反感,并遭到了他的横眉冷对。大师傅就如同一句俗语所说“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能攀上冯玉祥,还弄得自己丢了脸面。而小徒弟则心怀坦荡,见到权贵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待,只是一心做事。在那个人人自危的乱世之中,小徒弟却能不受污染,保持一颗晶莹剔透的玲珑心,自然也就备受冯玉祥的喜爱。溜须拍马这门学问,最高深之处也就在于此,它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即使将上述技巧全部修炼一番,也不一定能够成就这拍马的大事业。因为拍马的事业,非一人能够成就,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对象才能实现,而且溜须拍马常被多数人所鄙视,以一己之力,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属不智之举。历史上那些精通此道之人,甚少有好下场者,如高力士、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所以,如果说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得尊敬与重用,与其费尽心机,讨巧卖乖,还不如静心修身,以德行服人。将钻营溜须拍马的精力放在自我完善上,也许会更见成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宣传教育,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季老是赞成人们搞慈善的,可这种慈善不是慈善家们搞的慈善事业,而是每个人都能够参与,也应该参与的善行。季老称之为道德的积累,其实也就是百姓们常说的行善积德。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善良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它可以为这个社会中并不美好的事物增添亮色,还悲惨世界以希望。善又是一种救人兼自救的法宝,它像一场及时雨,可以救人于危难之中;它又像一条小溪,在润物无声中悄然改变人们的心性。据说日本名僧一休曾有过一段娶老婆的趣事,就是为了助人为乐、行善积德。一休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日本动画片里的人物,但其实一休在历史上是有其原型的,他就是生活在日本室町时代的一休宗纯。一休宗纯出身显赫,他的父亲就是当时的后小松天皇。身为天皇之子却出家成僧,让他的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但一休本人聪明伶俐,又善良忠厚,因此深受日本百姓喜爱,大家都喜欢找他参禅礼佛。某天早上,一休正在禅房中打坐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哭声,一休马上起身,到外面查看。刚走到房门口,就看见一位信徒泪流满面地走了过来。一休上前问他为什么如此伤心,信徒回答说,自己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在外面借了不少钱治病,如今还钱的日子到了,债主天天上门要债,但他根本没钱还,只能躲在外面,现在他是有家归不得,连寻死的心都有了。一休听后,赶忙规劝他。可信徒却说,如此活着比死还难受,如今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女儿了。听到信徒提到自己的女儿,聪明的一休马上有了主意,他对信徒说,活着多好啊,你还有个女儿呢,你可以招个女婿帮你还债啊。谁想,一休话音刚落,信徒哭得更厉害了,哽咽地对一休说,他的女儿只有8岁,根本不可能有人要娶一个8岁的女孩当老婆。看到信徒哭泣的样子,一休却温柔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告诉他,自己愿意娶他的女儿。一直不停流泪的信徒听到一休的话感到万分惊讶,心想:自己的女儿才8岁啊,一休可是一位得道高僧,没听说过出家人还能娶老婆,尤其是娶一个小孩子。而且,如果一休真的娶了他的女儿,那辈分不就乱了吗,自己本来是一休的弟子,如此一来就成了他的岳父,这合适吗?一休看信徒有些犹豫,就宽慰他说自己一定能帮他把欠别人的债都还上。忐忑不安的信徒回到家后,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邻居。不久后,名僧一休要娶一个8岁小女孩的事情就闹得满城风雨,不少好事之人十分关注此事。迎亲当天,这些人更是摩拳擦掌跑去看热闹,看见人山人海堵在大门处,一休却不慌不忙,只是叫人拿了一套桌椅放在大门前。然后他将自己所著《狂云集》摊在桌上,并在每本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看热闹的人都很好奇,纷纷向桌子这里挤过来,一休顺势对这些人说,今日他要在此地售书,如有兴趣欢迎大家光顾。听到一休要卖书,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抢购,不一会儿这些书就换得一筐钱。然后一休转身对自己的岳父说:“这些应该够为你还债了吧?”信徒十分激动,拉着一休的手,颤巍巍地说:“足够了。”听到信徒的话,一休也如释重负,然后才对他说,自己的任务圆满完成,今后还是他的师父,至于女婿一事就当没有此事即可。说完,一休就离开了。一休为了助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其仁善之举,广为后人传颂。这样的恻隐之心,如此的行善之举,非常人能及。一休的善行善举皆因其性善,有些人的善行并未出于善心,而是另有目的,对此人们多有诟病。然而和许多人不同,在季老看来,行善积德不应问目的。他认为,即使某些人是出于捞点美名,做做样子,才做了一些善事,但也不应该因此而抹杀他行善本身的正面意义。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行善,都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其实季老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是为那些心术不正却表面慈善的伪君子摇旗呐喊,只是他对于行善积德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更深刻。行善就可以积德,而德积得多了,行善也就成了性善。凡事切勿纠结于动机二字,动机本身就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的。物换星移,动机也是会变的,只不过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恰当的机遇。不要将行善的行为吹嘘得让世人敬畏,近而闭塞了人们行善的机会。以前有一位富家千金,她美丽而富有,但却没什么朋友,过得很不开心。有一天,她找到了无德禅师诉说她的苦闷。无德禅师就开解她说,要想变成真正有魅力的人,就要心怀一颗慈悲之心,从言行中让人感受到她的善意。看富家千金还是有些不明白,无德禅师就又解释说,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要多说带善意的话,即使听到别人的恶言,也要用善心包容,还要经常做为人服务的善事。这一回,富家千金马上就明白了。从此以后,她收敛了以前暴躁的脾气,变得谦逊有礼,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没过多久,有很多人都开始称赞她是最有慈悲心的人,她如愿成了最受别人欢迎的人之一,而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虽然富家千金行善是有目的的,但她的行为确实让周围的人得到了实惠,同时她的善举也让自己找到了快乐。相信等到她的善举越积越多,快乐也越来越多时,她会真正领悟无德禅师告诫她持有一颗善心的真正含义。善与慈悲是俗世中人的一种追求,其实它也是佛法的要义。唐代的黄粟禅师曾有一首关于慈悲的诗:

心如大海无边际,

广植净莲养身心;

自有一双无事手,

为做世间慈悲人。善实在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境界,无论是超脱俗世的至善,还是慈悲做人的大善,乃至市井小民偶尔为之的中善,甚至是有心人士为利而为的小善,像季老这样的聪明人都来者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