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23328700000004

第4章 不完满才是人生(3)

世态炎凉,总是趋吉避凶

季老活了近一个世纪,对人生之事显然比后人体悟得更深。他自己就曾说过:“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识的程度,是随年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即使是在回顾磕磕绊绊、几起几落的人生路,联想到自己人生中的诸多遗憾之时,季老依旧淡然,没有悲天悯人亦没有愤愤不平,他甚至说:“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例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世态炎凉,自不必说,活在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会有机会去体尝一番,这一点古今中外皆如此。多数的人会以两种形式感受世态炎凉,一种是亲自感受了“人走茶凉”的冷漠;另一种就是遇到些事情以“趋吉避凶”的方式自保后让别人去感受世态炎凉。无论是哪一种,对世态炎凉之事,当官之人都最有感触。人生得意时,他们最风光,前后溜须拍马、打躬作揖者最多;待到失意之处,树倒猢狲散,恨不得连亲人都要划清界限。官场人生,大多重的是名利,人情是最淡薄的东西。清末因签订《南京条约》而被唾骂的两江总督伊里布,就是一个饱尝人间世态炎凉的人。在当上两江总督前,他有过一段遭弹劾被贬的生活。时任云南通判的伊里布被贬后因没钱回京,就跑到巡抚衙门那里想求巡抚拨点路费给他,没想到刚到衙门门口就被拦了下来,因为作为被贬官员他根本没钱打理看门的侍卫,最终他被“晾”在巡抚衙门的偏房中,百无聊赖的他只能一边等待传召,一边数房中椽木、方砖的数量。就这样,一晃3天,伊里布还是没有等到巡抚的召见,无奈之下,伊里布决定自己先回京再找亲戚朋友们筹些钱接妻小。回京之后,伊里布发现亲戚朋友们看见他都绕着走,就怕被他看到。原来伊里布被弹劾的消息早就传到了京城,大家都不愿蹚他这潭浑水,受他牵连。就在伊里布即将山穷水尽之时,皇上召见了他,伊里布否极泰来被官复原职!他的亲朋好友们听闻此事后,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又都跑来向他送礼道贺……不久后,伊里布又被擢升为监司。当他再次回到云南,去拜见巡抚的时候,不仅原来那些站岗的兵士们对他敬畏有加,就连上次避而不见的巡抚大人也对他十分客气,看到他身上穿的官服还笑着对他说,皇上已经特命伊里布做云南按察使(比监司大一级)……对于那段被贬的时光,当上了云南按察使的伊里布心里始终不忘,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诫手下的人。他说,只要是前来拜见的人都不能仗势欺人,要一一通报,不要再让求见之人独坐胡床备受冷落了。其实,除去历史问题不谈,官场中的伊里布可以算是一个相当磊落之人。他不仅在经受了世态炎凉后,对落魄的人十分礼遇,就是在他还是一个通判的时候,他也没有轻易让人感受这种世间的冷漠。伊里布还在云南通判任上的时候,清军曾派人镇压过云南苗民起义,部分官员夸大其词、捏造事实将很多并没有参与起义的无辜百姓牵连了进来,以图邀功请赏。此后,云贵总督伯麟委派伊里布去审讯被抓的人。伊里布接受此事后,并不急着审判而是先了解一些情况,待查明真相后,就把那些蒙冤之人都放回了家。然而此举让那些武将们十分气恼,他们认为大家同朝为官,伊里布却一点也不懂做官之道,一窝蜂地跑到总督伯麟那里告伊里布的状。伯麟听了众将的话,十分生气,他让人把伊里布找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而,伊里布不但没有认错还顶撞说:“下官的职位虽然不高,但时刻不敢忘记做官的职责与本分。天下之人都有父有母,有儿有女,怎么能靠胡乱杀戮、谎报军情向朝廷邀功请赏呢?况且,我释放的都是与起义无关的无辜者,我愿用自己的人头作保,如果有一天那些我放了的人起了反叛之心,对我是杀是剐都悉听尊便,我绝不会有怨言。但是,如果让我要靠杀戮无辜的黎民百姓获得高升的机会,即使是做一省的督抚我也是断不会做的。”伯麟听闻伊里布的这番话后,并没有为难他,而是什么也没有说的让他回去了。事后伯麟自己感慨道:“伊里布真可谓一位世间少有的奇男子啊。”伊里布处低位而不卑不亢,居高位亦不仗势欺人,他有过人走茶就凉的经历,可谓饱尝人间冷暖,深知世态炎凉;他也曾因为人耿直遭同侪排挤,备受冷遇,并非他不懂趋吉避凶的自保之法,只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类都非君子应为。其实无论人间冷暖,人心总归还是热的。而手则是心的表象,所以每当有人落魄的时候,总是会有那么一两双手无畏地伸出。在世态炎凉中,伸出一双手的意义绝非只是简单的助人为乐,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貌似自保之法的趋吉避凶与之相比则显然并未在同一人生境界之中。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就透析了这一道理,通过一笔在别人眼中看来很简单的生意,他不仅交到了一位朋友,还赢得了新的生意伙伴。一天,胡雪岩又在客厅中给旗下几个分号的大掌柜传授投资技巧,说起最近的几笔生意,胡雪岩蹙眉摇头,斥责他们投资不懂市场,获利太少。就在这时,恰有仆人来报,有个商人想要拜见胡雪岩。这个商人因一笔失败的生意陷入了困境,资金链断裂,为此他特来找胡雪岩帮忙,希望用自己全部的产业换取胡雪岩的资金援助。胡雪岩将商人视为上宾,丝毫没有怠慢,并告诉商人自己明天就会给其准确答复,让他不要着急。送走商人后,胡雪岩赶忙差遣手下去打探商人所说之事,片刻之后手下从外面回来了,商人所言确是事实。胡雪岩听后马上让钱庄备足现银。第二天,商人如约前来,出乎他意料的是胡雪岩不仅全数答应了他的条件,还提出要用市价购买他的产业,商人十分惊诧,因为这个数字远超出了商人自己的报价,他实在想不明白胡雪岩这么做的理由。看着迷惑的商人,胡雪岩淡淡地说,自己只是代为保管他的这些产业,商人渡过难关后,只需在原价之上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可以随时来赎这些产业。此举让商人对胡雪岩钦佩不已,感激涕零的商人向胡雪岩深深地鞠了一躬,才饱含热泪地离开。商人刚走,仆人们就都围了上来,不解地问:“为什么有的大掌柜赚钱少了被训斥半天,您自己却做了这样一笔根本等同于无利可图的买卖?”胡雪岩拿起热茶,没有理会他们的问题而是讲述了一段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胡雪岩说:“当我还在给东家当伙计的时候,我常常要拿着账单去四处催账。有一次,正在赶路的我遇上了一场倾盆大雨,一个陌生人因没带雨伞而被淋湿了,而我那天恰好带了伞,就和那人共撑了一把伞。后来,每当下雨的时候,只要我带着伞,就常常和那些没带伞的人共撑。渐渐地,在那条路上我有了不少的熟人。有时候,我自己忘了带伞,却不必担心,因为会有很多路过的人为我打伞。”胡雪岩看了看众人接着说:“只有你肯先为别人打伞,别人才有可能在你需要时也为你撑伞。那个商人有可能是由几代人的努力才创下了今天的家业,以他开出的价格来买,我当然是可以占到大便宜,但这家人可能永远也就没有了翻身之日。人生的事不能简单视为一场生意,这可是救人的事情,我这样处理既对得起良心,还交到了朋友,有什么不好呢?谁能保证自己能在每一个雨天都记得带伞?既然如此,能帮人遮点儿雨就遮点儿吧。”听了胡雪岩的这一席话,大家都陷入了沉默之中……后来,果然像胡雪岩预料的一样,商人赚到了钱从胡雪岩那里赎回了自己的产业,还成了胡雪岩生意场上最忠实的合作伙伴。赠人鲜花,不但会手有余香,相应的也会得到别人最真诚的敬意与感激。季羡林终生不忘自己落魄时帮他推过车的女同事,反而轻易地就放下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媚俗之人留给他的不堪往事。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世态炎凉是一种无关时代的人生现实,而容人之心却是一种世间难求的珍贵品质。

少年易老,学难成

季老一生都修身自持,他坚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善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姿态,俯视了各种人生问题。正因如此,他在为人著述时,难免都会流泛着一种因高屋建瓴而形成的疏离与淡漠。然而每当提起青年读书做人的事情时,他又总能热切而单纯地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后人献上各种真诚的建议。在季老看来,年轻人读书学习最首要的是不能浪费光阴。因为时间不问老少,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将时间看成俯拾皆是的东西,动不动就大呼“无聊”的年轻人是季羡林最不能认同的。于是,季老以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的警示佳句勉励青年。纵观历史,凡是能名留史册在各方面做出一些成绩、博得一点名誉的人,无一不是惜时如金的人。众多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一直流传于民间。在这其中就有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故事。冯玉祥自幼热爱读书,并且他十分刻苦又极度珍惜时间。据说他参军当了士兵后,白天公事繁杂,他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读书,有时候甚至是彻夜不眠。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其他士兵休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从外面找来了一口大木箱,并在上面做出一个窟窿,每当夜幕降临别人都已睡觉的时候,他就把大木箱找出来,把灯放进木箱中,然后把头伸进去,借着昏暗的灯光坚持读书。冯玉祥在部队任旅长期间,依旧勤于读书,还给自己定下了每天晨读英语两小时的规矩。每当他学习的时候,就在门外挂上“冯玉祥死了”的牌子,意思是不要在此期间前来打扰,即使来了他也会拒不见客。等到晨读结束后,他会将牌子换成“冯玉祥活了”,表示有事需等到这时再来。由上述两个故事,即可见冯玉祥读书之刻苦,对时间之吝啬。除此之外,冯玉祥也看不惯别人有浪费时间的行为,如遇到不遵守时间之人他会言辞犀利地批评对方。冯玉祥与汪精卫共事期间,汪精卫经常不遵守开会时间,不是缺席就是迟到,对此冯玉祥十分不满,一怒之下就写下了一副对联讽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