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3328800000008

第8章 洞明世事,修身立德(2)

为别人着想60%

凡事为别人着想不仅仅是社会美德,更是一种宽容无私的生活态度。季老曾在《三论人生》中谈到了自己对此的看法,他说:“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到了曹操那样,就算是坏到了顶。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说这话,有点泄气。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从中可以看出季老鲜明的态度——他主张舍己为人,但人性的自私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使完全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掌握一定的度。他反对自私自利的行为,认为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就应该多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季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留德10年归国,入北京大学东语系任教。刚刚归国就被学校任为正教授,并兼东语系主任和文科研究所导师之职。当时按照北大的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拿到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季老当时的待遇在北大恐怕是史无前例的。北大为他提供的条件很优厚,处处给予他关照,季老对此感念在心。只有一件事情让季羡林十分苦恼——北大的藏书虽然十分丰富,但是却很少有与季羡林专业相关的书,尽管在回国前他也考虑到资料缺乏的问题,但却没有想到竟严重到将要影响他继续进行梵文研究的地步。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这无异于飞翔的鸟儿斩断了双翅。他的苦恼是可想而知的。正在这时,他接到了剑桥大学的聘约,这对热衷于研究工作的他而言无疑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研究所需的资料在欧洲最全,而这之中又以剑桥为个中翘楚,剑桥大学的藏书非常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去处,这纸聘约让他怦然心动。可以继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做喜欢的研究,是他梦寐以求的。但是,当他一想到正处在灾难中的国家,家乡那些几乎已经到了无力为生地步的至亲,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而置这些他所眷念的人于不顾,他做不到。夹在矛盾的两端,他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1947年暑假,他回到家乡,看到家里的困难程度,看着独撑家业的婶母,看着迅速老去的妻子,看着完全不认识自己的一双儿女,他立即做出决定:留在祖国。他在自述中写道:“我立刻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我不是一个失掉天良的人,我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这就是敢于担当,永远会为别人着想的季羡林。同时,他也知道他的今天是与祖国的培养以及家人的默默支持,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是分不开的,不论于情于理,他都不会舍弃他们而去。当我们接受爱时要给人以爱,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人生的乐趣不在于得到而在于施与,得到永远不会满足,而施与却会带来心灵的幸福。有一位禅师在深山中修行,一天夜里,他借着皎洁的月光,在林间小路散步,悠闲自得。散完步后,当他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却碰上一个小偷在屋里偷窃,他怕惊扰小偷,就一直站在门口等着。小偷翻了半天,却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刚要返身离去,一回头看到了禅师,他顿时感到慌乱而不知所措。这时,禅师说:“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说着,就脱下了身上的外衣,并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一边说禅师一边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更加茫然,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孩子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茅屋时,禅师刚一推开门,便看到昨晚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欣慰地说:“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你。”佛语说:“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人只有空去内心的不洁,以爱心拥抱世界,世界才会拥抱他;人只有以慈悲心对待万物,减少生命内耗,才能健康发展。”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季老的价值体系中,仁义思想是不容忽视的一条主线。他长期从事佛教史研究,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研究者,对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都有系统研究,他曾说过:“许多义学高僧都是出身于儒家士族。”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儒教与佛教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互相攻击,在这样一个不断相容相离的接触中共同影响着国人的文化心理。而季羡林正是接受了这种双重影响,并将二者很好地融合进人生观、价值观中,形成自己的宗教社会学哲学体系以支持自身言行。

君子临财不苟得

财富是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地位和尊严的象征。名利和财富让世人疲于奔命而又心甘情愿地去追求,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确,金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物质上的满足和需要,然而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财富呢?季老有篇文章叫《临财不苟得》,他引用了《礼记·曲礼上》中的一句话:“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主要是指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财富,面对人生中的诱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的取得与创造离不开辛勤的工作,也只有通过自己付出艰辛劳动换来的财富才会倍加珍惜,利用起来才会坦然。无论是商贾政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有一种“君子临财不苟得”的心境。胡雪岩是近代著名的商人,他能够成功,也得益于面对财富时平和的心态。一天上午,胡雪岩正在客厅里和几个大掌柜谈论生意上的事。话题涉及了最近的几笔投资,胡雪岩绷着脸,教训起其中一个在投资中获利甚微的大掌柜,告诉他们下次投资时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不要贸然投入资金。胡雪岩刚说到这,就有人进来禀告,说有个商人有急事求见。一会儿,这个商人进来了,满脸的焦急之色。胡雪岩赶紧问清原委,原来,他在前几天的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为了救急,他只能忍痛拿出自己的全部产业,想以十分低的价格转让给胡雪岩。胡雪岩对此事很重视,但是他又不能贸然做出决定,于是让商人第二天来听消息,自己连忙派人去打听是不是真有其事。很快得知,那位商人说的确实都是实情。胡雪岩听后,连忙让钱庄准备银子。因为对方需要的现银太多,钱庄里一时拿不出,胡雪岩又从分号急调了大量的现银。第二天,胡雪岩将那位商人请来,告诉他已经筹集到了他所需要的资金,但不是按他所说的那样的低价,而是按市场价来购买对方的产业。要知道,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对方的出价。商人惊愕不已,不明白胡雪岩为什么做出如此看似荒唐的决定。看出商人的疑虑,胡雪岩笑着对他说:“我也只是暂时帮你保管这些用作抵押的资产,等到你挺过这一关,随时可以来赎回这些房产,到时候如果可以,只需要在原价基础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行了。”商人感激不已,连连表示自己果然找对了人。商人一走,大家都问胡雪岩:“有的大掌柜赚钱少了被训斥半天,可这笔投资赚钱更少,简直就是到嘴的肥肉,为什么不趁机狠狠地赚他一把呢?”胡雪岩喝着热茶,讲了一段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那时还只是一个小伙计,东家常常让我拿着账单四处催账。有一次,遇上下大雨,我看见同路的一个陌生人被雨淋得浑身湿透。那天我恰好带了伞,便帮他打伞。那人自然很感激,再后来,下雨的时候,我就会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伞。认识的人便多了,有时候,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用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为我打伞。”说完,胡雪岩微微一笑:“就像打伞的道理一样,那位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积攒下来的,我当然知道这是一笔会赚很多的生意,但如果我这样做,人家可能就一辈子也翻不了身。做生意也不能只看利益,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能多救一个人就像为别人打一把伞那么轻松,为什么不去做呢?”众人听了之后,都纷纷点头称赞,从此更加敬佩胡雪岩的为人。后来,那位商人果然赎回了自己的产业,并成了胡雪岩最忠实的合作伙伴。相比之下,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关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财产,确切数目难以知晓,乾隆帝逝世后,嘉庆帝下谕抄没和珅的家产。和珅虽然机关算尽,但在顷刻之间就将辛辛苦苦多年来聚敛的财富不得不上缴给国库,从此变得一无所有,反倒搭上了卿卿性命。可见,要获取财富,一定要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不义之财还是不要为好。拥有了财富还要懂得去利用它,要学会舍予。金钱本来就是一种货币符号,仅仅是我们用来改善生活的一种方式。对个人来说,财富是用来体现自身价值与实现愿望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只有加以利用才会有价值,否则,金钱就只是一堆金属与纸张而已,只能算作是为别人与社会积攒的财富。只有正确地看待与利用财富,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攒钱而赚钱,把自己纯粹作为一种赚钱机器,那么,我们又与守财奴有什么两样呢?这样的生活就会如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和希望。有一个吝啬的人,从来不舍得为别人付出什么,甚至自私到连一粒米都舍不得给予他人。久而久之,他总是形单影只,没有人愿意与他交往。佛祖得知此事,便决定登门点化他一番。见面后,佛祖耐心地给他讲“舍便是得”的道理。聆听了佛祖的教诲后,他似有所悟。这时,门外来了一个乞丐,于是佛祖便叫他前去施舍。他捧着一碗饭来到门前,可却说什么也不愿意松开自己的手。如此反复地试了几次,他最终还是没能下定决心把饭施舍出去。他沮丧地回到佛祖面前,说:“我本想给他的,可我就是松不开自己的手。”佛祖思索了一下,从怀里拿出一粒小小的种子,放在他的左手里:“你把右手想成是别人,把左手想成是自己。现在把这粒种子放在你的右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佛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笑了,因为他猛然意识到,把左手的种子交到右手,那不也是自己的手吗?如此一想,便轻松地把那粒种子放在了自己的右手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右手中的种子竟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开成了一朵美丽的花。面对那朵美丽的花,那个人忽然有所了悟:原来给予很简单,就像把左手里的东西交给右手,是件会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其实奉献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就像在心里种下美德的种子,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季老自谦地认为自己比不上寅恪师“临财不苟得”的心境,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次次证明了他对于财富的态度,他一生生活简朴,却多次为教育事业捐赠自己的财产,这不也正是一种君子之所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