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记忆变迁
23330000000025

第25章 对外开放(3)

“衡量一届运动会的成功有3个标准:接待工作周到、开幕式精彩、竞赛组织工作有序。为此,新疆在1985年举办了第一届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第三届全国民运会选拔人才,同时提高了新疆组织大型运动会的水平,培养了一批关键岗位的技术人才。”一些传统项目如抢花炮、射弩等项目在新疆从未举办过,自治区体委便派出一批人赴南方学习,同时邀请专家来新疆培训裁判员。

在体育设施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兴建了三屯碑赛马场,它是为这届全国民运会兴建的新疆第一个赛马场,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田径场,长1000米的环形跑道,刁羊、姑娘追、赛骆驼、赛马等项目可在此展开。乌鲁木齐市南门体育场、乌鲁木齐市体育馆也在一年以前就开始修葺、改建。

在开幕式上,共有60个单位12000人参加的大型团体操《天山盛会》和背景台拼图成为人们难忘的记忆。仅此节目,从设计、编排到演练花费了长达半年的时间。

宾馆瓜果免费吃

1986年8月10日~17日的全国民运会期间,前来参加运动会的人数达到3704人,其中包括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1097人,观摩团、中外记者、港澳同胞以及外国友人共有2000余人,大大超过上一届。时任自治区主席的铁木尔·达瓦买提表示,既然大家对新疆充满了神秘和向往,我们有责任接待好他们。全区的旅游、公安、交通部门分工协作,为运动员们预订机票、车票,接送,并做好了全程安全保障工作。

客人们住满了当时最好的昆仑宾馆、天山大厦、红山宾馆等八大宾馆,他们坐车不用买票,在宾馆可以免费食用瓜果。时隔23年,时任新疆代表团副团长的阿不力孜·巴克和翟蓝朝都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新疆奖牌数第一

“作为东道主,我们必须取得好成绩才能给全区人民一个交待。”阿不力孜·巴克说。这届运动会总共进行了50余场345个项目的表演,表演项目比上一届增加了47项。竞赛项目增设了赛马、刁羊、射弩、抢花炮、荡秋千5个项目。新疆派出12个民族的132名运动员参赛,夺得28枚奖牌(杯),新疆代表团奖牌奖杯总数第一,6人9次打破6项全国民运会纪录。此届民运会首次启用了会徽、会旗、会标,标志着全国民运会逐步走向正规化。

阿不力孜·巴克自豪地说:“在运动会前后,新疆对所有少数民族传统项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并且向国家民委、体委申报,将维吾尔式摔跤和刁羊定为民运会的正式项目,这是此届民运会的收获,也是新疆对民运会的贡献。”第三届全国民运会之后,新疆的体育运动得到普及和深入发展,全民健身意识增强,全区各地纷纷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达瓦孜正是从这一届运动会开始走出新疆的。现已70岁的肖华老人说:“当时,表演者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不系任何保险带,在绳索上表演前后走动、盘腿端坐、飞身跳跃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技艺,现场不时有观众发出惊呼。”199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维吾尔族“达瓦孜”艺术人员改编成为新疆杂技团的一个演出队。

宾客赞叹西域美景

阿不力孜·巴克说:“就像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一样,全世界的人们来了,他们旅游、购物,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让新疆人民大开眼界。”

为了方便群众观看比赛,组委会要求增设通往赛马场的临时公交车,乌鲁木齐县以及周边一些农村的群众纷纷到场观看。8天时间观众共达50万人次。运动会期间,组委会向观众发放介绍相关项目的小册子,广播员也会在比赛中穿插讲解。在民运会召开之前,新疆体委专门录制了20个专辑介绍全国各少数民族,并在电视和广播中连续播出。组委会还将专辑作为礼物赠送给内地及国外前来观摩的宾客。

对于不了解新疆文化的内地及外国友人来说,他们可以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了解少数民族的故事。比如柯尔克孜族的马上拾银,讲述的是柯尔克孜族公主为了阻止战争,她在戈壁滩上刨了个坑,将红布包着的银戒指放到坑里,如果谁能在飞奔的马上拾起这枚戒指,她就嫁给他,最终使人民过了上太平生活。

民运会召开时正是新疆牛羊遍野、瓜果满地的季节,在离开新疆之前,组委会邀请所有宾客前往南山、天池,领略西域美景,很多人发出感慨:“新疆美丽富饶,有广阔的草原,遍地的瓜果,人们过着安乐富足的生活。”

国家民委、国家体委的评价则给民运会画一个完满的句号:“新疆的接待能力、组织能力、比赛环境等综合实力经受住了考验,经济实力、政治文化环境良好,向来自国内外的客人们展示了一个文明、团结、进步的新疆。”

(邹红梅)

流行语

“蹦蹦车”

3个轮子的农用车,车厢上搭个绿色的铁皮棚、摆放两排板凳就能够上路运营拉人送客。由于没有避震器,又多是在崎岖不平的乡村、郊区道路上行驶,因而这种三轮车总是跳跃着前行,被形象地称作“蹦蹦车”。

“蹦蹦车”价钱便宜,行驶方便,大多招手即停,很快填补了正规班车不足的空白,短时间内在各地流行开来。

但由于安全性差、乘坐不舒适等因素,“蹦蹦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种“摇摇晃晃到家”的感觉也逐渐成了历史。

旧闻新看

《乒乓国手流失呼吁相应法律》

大批乒乓国手流失海外,造成我国乒乓球队人才缺乏,梯队断档。据国家体委训练局统计,这五六年我国乒乓国手共流失了300多人。

据披露,在日本各俱乐部里打球的中国选手已逾100名,着名的有王会元、何智丽等人;以郭跃华领衔的德国“军团”有20多人,着名的有梁戈亮、施之皓等;以胡玉兰领衔的法国“军团”有童玲、王小明等数十人。此外,丁毅等人服役奥地利、陈新华称雄英格兰、周兰荪活跃在澳大利亚、“发球机器”刁文元甚至在袖珍之国圣马力诺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乒乓球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人才危机!

国家体委的有关人士普遍对目前状况深表忧虑。一位领导说:纵观世界,不少国家规定运动员出走国外必须得到球队的许可并收取一笔数额不小的转会费,且逢重大赛事须回国效力。我国目前过时的管理方式造成了我国乒乓球队人才断档的危机。要重振雄风,必须参照国际上的流行做法,用法律手段来管理我们的球队。

——摘编自《人民日报》1992年7月26日第8版

原标题:《乒乓国手流失海外的法律思考》

第五节改革足迹 新疆首个开发区1992年在乌鲁木齐市诞生

高新区搭上国家审批末班车

1992年,新疆诞生了第一个开发区——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最大的特点是运用特殊管理机制、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与高新技术,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区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迅速辐射全疆。十几年间,新疆产生了43个各级别、各类别的开发区、边境合作区、工业园区。

“搭上国家的末班车”

“高新区是非常幸运地搭上国家的末班车了。”今年69岁的王淑元谈起乌鲁木齐高新区的建立时说,她曾是乌鲁木齐市连任两届的第一位女副市长,17年前还兼任乌鲁木齐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

1992年4月,国家科委一位领导从俄罗斯考察回国途经乌鲁木齐时透露了一个消息:半个月后,将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新区筹备汇报会,而且这是最后一批全国范围内的高新区审批会了。

因为新疆早有建高新区的想法与打算,得知这个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立即批准同意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着手建立乌鲁木齐高新区的报告。自治区科委原主任杨逸民当夜就拨通了国家科委领导的电话,请求允许自治区科委组团赴京参加全国高新区筹备汇报会。在获得许可后,自治区科委第二天马上出面联系国家科委,并决定由杨逸民与王淑元等4人立即赶往北京参会汇报。

由于时间太匆忙,所有汇报材料都是连夜赶出来的,赶到北京时,已是开会前一天的傍晚。他们通宵达旦整理核对数据资料,第二天一早拿着馒头走进了会场,而全国其他省市区都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工作。

当杨逸民、王淑元等人出现在筹备汇报会上时,尽管国家科委主任知道他们临时来参会,但主持会议的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负责人尚不知情,他吃惊地问:“你们是乌鲁木齐的吧,预审名单中就没有你们嘛,你们怎么也来了?”

王淑元忙解释说:“我们得到开会的消息较晚,但我们新疆早有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愿望,就赶来了,做了一定的准备,现特来向您汇报,请您多多指教和支持。”

这位负责人同意了让新疆做汇报,但排在最后一位。王淑元作为代表在陈述时说:“正因为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大省穷省,才越需要建立高新区,让优惠的政策和先进的运行机制推动当地经济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更新观念,缩小与先进省区市的差距。”

王淑元的陈述打动了审批组成员,国家审批组出人意料地通过了乌鲁木齐市建高新区的申请。就在这样一个巧合机缘下,新疆搭上了国家的末班车。当年,在国家科委批准乌鲁木齐建高新区的同时,决定不再审批高新区。

提起当时的一幕,17年后,王淑元依然感到很庆幸。她说:“当时全世界正在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同志在国内提出‘科技是生产力,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借鉴“硅谷模式”

新疆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萌生要建高新区的想法的,王淑元说,曾在日本和美国考察时,因为看到过这些国家利用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先进模式,她也希望在新疆建立同样模式的开发区。

“当时在日本的一次科技展上,就展出了日本的磁悬浮列车、网络摄像头、会弹钢琴的机器人等,甚至还有电子保姆机,人们只要在办公室轻轻一按遥控电钮,家里的微电子控制锅就会自动通电煮饭。

“在美国硅谷,我们看到这里由政府出地,再出台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设施及各项服务等,引入科技人才与诸多小型高科技企业,使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硅谷模式’,就如眼下的‘开发区模式’”。

回国后,王淑元积极建议建立高新区,这一建议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与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1992年8月25日,乌鲁木齐高新区获批准,1992年12月8日,国家科委正式授牌。

美克率先破土

“富豪榜上榜”人物冯东明创建的“美克家私”破开了高新区成立后的第一锹土。

“在进驻前,冯东明创办的公司是乌鲁木齐装饰艺术研究所。”美克家私办公室主任李煊回忆说,17年后,在高新区发展的美克已是一个具有高科技含量,产品远销国外,涉足家具、家居零售、化工三大产业的国际型企业。

“如果没有高新区这样一个平台,美克不会发展得这样快捷。”李煊说,当年美克从申请立项到落实审批,仅用一个月时间,“三减两免”、“放水养鱼”政策都给了美克自由的发展空间。

新疆华能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入区时,只是一家注册资金300万元的小公司。如今,华能公司已是注册资金3000万元,年营业额上亿元,年纳税200多万元的大企业,公司董事长刘尧俊说,开发区为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才使他的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在开发区,企业贷不到款,高新区帮着想办法,有税收优惠政策,还有针对高科技企业适时发放的贷款和扶持资金。

坐在宽阔的现代化数码港办公楼里,看着眼前林立的企业、火炬大厦、鸽子广场,高新区最早的工作组成员之一、高新区管委会工会主席韩建新有点自豪,17年前,这里是空旷的农田,几排农民自建的土房,除了树林、农田、菜地,这里最醒目、也是唯一的工厂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新疆希格玛太空棉企业租用的一间生产小厂房。

高新区模式辐射全疆

高新区成立后,第二年入驻的企业就达283家,高新区2008年工业总产值为71.18亿元,实现税收28.53亿元,截至2008年高新区累计营业总收入为1595.08亿元。

“它形成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辐射到了全疆。”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胡克林说。新的优惠政策、新型的市场、运作机制,吸引着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之有机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

这个模式在全疆掀起了学习热潮,除了南疆外,全疆各地州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开发区、经济合作区及工业园区,并沿用这种模式。

2005年,自治区召开新型工业化会议,新疆的工业园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全疆的开发区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产业,在全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发展格局,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治区科技厅高新产业处处长董平说:“园区令工业集中,土地更加集约,而企业的上下链关系的形成,形成强势的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席永梅)

流行语

集邮热

在上世纪80年代的集邮热中,猴票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猴票,是由黄永玉先生设计、中国邮票总公司1980年2月15日发行的一套生肖邮票,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张生肖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