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百慕大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23330800000005

第5章 复杂多灾的海洋——大西洋(5)

从信风带向高纬去是亚速尔高气压区和南大西洋高气压区。

在高气压控制的海域,多半风平浪静,只是在高气压区的边缘才有微风吹拂。越向高纬,风力越强,而且常有风暴发生,这就进入了盛行西风带。在盛行西风带内,因为正是从低纬吹来的暖湿的西风(或西南风)与从高纬吹来的干冷的东风(或东北风)相遇交汇的场所,常常会有风云多变的天气。因此,多西风带也是一个风暴频繁的海域。不过,发生于西风带的风暴不像飓风那样强烈厉害,但是它的范围比较大,且发生频繁,尤其在冬季更是经常出现,有时是一个一个接踵而至。因此,在北大西洋的中高纬度海域的冬季,很少有风平浪静的日子,船只航行到这里总是很不安全。如果在高潮到来的时候,再遇上强大的风暴,往往会给沿岸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

1953年北海沿岸发生一次风暴潮,造成英国300多人死亡,10万人无家可归。这年因暴风雨,荷兰的海堤被冲坏,淹死1500人,90万亩耕地被毁。由于南半球西风带海域三大洋相互连通,中间没有大陆和高山隔断,因此,南大西洋的西风带海域的风浪比北大西洋的风浪更加强烈和频繁,常常可达暴风级(11级)的风力。由于风向相当稳定,致使海面上经常产生强有力的狂浪。据统计,在南大西洋的西风带每年约有110天出现狂浪,浪高达6米以上,其余日子里一般浪高也在2米以上。因此,西欧国家常把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称为“咆哮的西风带”,而把绕行好望角比做过“鬼门关”。

大西洋的赤道海域,因为太阳差不多终年直射,水温和气温终年都很高,广阔的洋面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充沛的水汽,在气流的升腾翻滚过程中,天空中常常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因而大西洋的赤道海域是云量大而且雨量丰沛的地区,这里的全年降水量平均在1500~2000毫米,一些岛屿的向风坡年降水量甚至高达4000毫米以上。

在亚速尔高气压区和南大西洋高气压区,由于是气流下沉区域,空气中的水汽本来少,空气越往下降,气温也随之增高,因而更难有成云致雨的机会,所以,在这两个高气压笼罩的地区云量很少,降水不多,年降水量一般只100~250毫米。但是,在亚速尔高气压区两侧的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海域,由于每当夏秋季节有从海洋吹送向陆地的季风影响,再加上热带风暴飓风的经常侵袭,因而造成副热带范围的多云雨的海域。这里的年降水量一般能到1000~1500毫米。

从副热带高气压区向高纬去,即进入南、北极圈附近的低气压带。这里是从副热带来的暖湿气团与从极地区来的干冷气团交汇的场所,两种气团相互顶撞穿插和迂回包围,因而这里常有极锋和一个接一个气旋产生,并在整个西风环流的裹胁下从西向东横越北大西洋上空,天空总是布满云层,经常雨水不断,一年中降水天数常在200天左右,全年降水量平均在1000~1500毫米之间。在南大西洋南纬40°以南的海域,陆地很小,西风终年夹着风暴滚滚向东流进,经常出现乌云漫卷、雨雪飞扬的坏天气。

在北大西洋纽芬兰岛附近的海面,是世界上著名的海上多雾区。因为这里正是强大的墨西哥湾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相互接触交汇区,从南往北流的富含水汽的暖空气与寒流海面接触,气温很快降低,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成茫茫海雾。由于春夏季多偏南风,高温高湿气流又经过暖海面和暖流区,更增加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这种暖湿气流进入寒流区即形成弥漫的大雾。有时这种迷迷茫茫的浓雾延伸很广,一连好几天都不消散,给海上航运带来诸多不便。尽管现代航海技术发达,可以用雷达等先进设备导航,但在一望无际的朦胧大雾里航行就像钻进迷宫,总不如在碧海蓝天下航行安全方便。

除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多海雾外,在南美阿根廷以东海域因是巴西暖流与福克兰寒流交汇区,故也是一个多雾区。在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流经海区也常有深层冷水上泛,形成大雾。另外,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西海域常常有似雾非雾的尘沙遮天蔽日弥漫在海洋上空,这是干燥的东北风从撒哈拉沙漠上吹刮来的,和海雾在性质和成因上都是绝然不相同的。

海冰和冰山

普通的淡水在0℃时结冰,但海水却随其盐度不同,结冰温度也不一样,海水盐度越高,它的冰点越低。例如,盐度为5‰的水在零下0.3℃时开始结冰;盐度为30‰的水在零下1.6℃开始结冰;盐度达35‰的水则要到零下1.9℃时才能结冰。

在海水结冰时,不是海水中的所有盐分都包含在冰中。海冰的盐度很小,一般达不到构成它的海水盐度的四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盐汁还会逐渐从冰体的空隙中渗出来,使海冰变得更淡。经过夏季之后,海冰上层的盐汁大部分已经流了出来,所以,用这种海冰融解的水是可以饮用的。

北大西洋只有靠近北美洲的拉布拉多半岛边缘,在寒冷的冬天才有海冰形成。在其他季节里,北大西洋中除了偶尔有不大的残存冰块从北冰洋漂入外,最常见的主要是随着东格陵兰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南下的冰山。

进入北大西洋的冰山主要来自格陵兰岛。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它的面积为217.56万平方千米,岛上覆盖着巨厚的冰盖,整个冰盖的面积达172万平方千米,冰层厚度平均1500米,最厚的地方达3411米。单从格陵兰西海岸每年平均就产生约7500座冰山,这些冰山大多数向北或向西经加拿大北极群岛间的海峡,漂到北冰洋的北极海域;一小部分冰山经过戴维斯海峡流入拉布拉多海流然后进入北大西洋。这部分为数不多,变化却很大,如1929年向南进入大西洋达到北纬48°的冰山有1351座,1966年则没有冰山向南漂移进入大西洋。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北美洲东北部气候变冷,冰山的数量也有显著的增加,1972年仅2月19日到9月4日,就有1589座冰山越过北纬48°线进入大西洋。有的年份,北大西洋整个海面甚至到亚速尔群岛和百慕大群岛还能看到冰山的残块。

进入北大西洋海域的冰山,对于北大西洋航线上的航运造成很大的威胁。据统计,1870~1890年间,就有14艘轮船与冰山相撞后沉没,40艘船被冰山撞伤。1912年4月14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轮“泰坦尼克”号邮船(长250米,排水量4.6万吨)首次出航驶往纽约途中,在北纬41°40′处和迎面漂来的冰山相撞后沉没,造成1500余人死亡的世界航运史上最惨重的海难。这次事件发生后,欧、美一些国家组织了一个国际冰情巡逻队,用海军军舰和飞机巡逻,侦察了解冰山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不断地用无线电与有关过往船只联系,使航行在北大西洋航线上的船只能及早地避开前进道路上的冰山,保障航行安全。

格陵兰岛是北大西洋冰山的主要供给者,南极洲是南大西洋冰山的惟一发源地。整个南极洲被冰雪所覆盖的面积约达1400万平方千米(包括陆缘冰在内),冰层平均厚度达1720米,最厚的地方达4200米,冰的总体积(包括陆缘冰在内)超过2.4亿立方千米。南极大陆特别是面对着大西洋的威德尔海边缘的陆缘冰,每年都有数万座冰山进入南大西洋。在南大西洋高纬区常见的冰山与北大西洋所见的冰山不大一样。北大西洋所见的冰山多奇形怪状或呈尖峭的金字塔形,体积比较小。可是,南大西洋所见的冰山常呈桌状或台形。这种桌状冰山的表面都很平坦,有时上面还覆盖一层耀眼的白雪,冰山的边缘非常陡峭,远远望去,犹如一堵高耸的水晶城墙。南大西洋的冰山高度很大,有的冰山露出水面部分就高达518米;面积也很大,几十至上百平方千米面积的桌状冰山相当普遍。人们曾在南大西洋发现过一座长350千米、宽40千米的特大冰山。北大西洋的冰山规模则小得多,其中最大的冰山高度只一百多米,长十几千米,宽五六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