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老鬼”话新疆
23336100000025

第25章 话说西域三十六国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当地曾有“西域三十六国”。说起来,“西域三十六国”只是一个概数,并非整整36个,到东汉时又分裂成了50多个。然而,这些“城廓之国”也好、“行国”也罢,却并不能都算作是“国家”,有些只能算是小小人群聚落,或者小小地方政权。比如,在今乌鲁木齐一带,汉代曾有一个“单桓国”,国家机器的构架按当时标准大概还算凑合,因为西汉政府还在这个蕞尔小国中设有“驿长”(翻译官)的官职。但它有多大呢?“户二十九,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汉书·西域传》)。”这么个“城廓之国”或“行国”,只能算是造了个“土围子”的,有了个庄主的小村庄。配备了正规军队的邻国,随便派个小分队,就可以将其“拿下”!

此即“不足言国也”的典型。

前文已说过,汉时,狭义的西域,比现在的南疆大不了哪儿去。天山以南多为“城廓之国”,以农耕或半农半牧为生计。而天山之山中和北麓的即多为“行国”,逐水草而居,以畜牧、渔猎为主业。

那么,这些“国家”今天都在哪里呢?

在今乌鲁木齐市一带,除单桓国以外,大体上还有“乌贪訾离”、“卑陆”、“劫国”等十几个小国,曾号称“十三国之地”。

在今吐鲁番地区,有“姑师国”(车师前国)、“狐胡国”等。两汉时期,这个盆地是汉家和匈奴反复争夺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域辽阔,彼时大小城邦就多了一些。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楼兰国”(公元前77年更名为“鄯善国”),在今若羌县境内的罗布荒原,当年地当丝绸之路南道咽喉要冲,其名气之大原因就在于此。此外,这片辽阔的土地,当年还有过“若羌国”(今若羌县)、“且末国”(今且末县)、“小宛国”(今且末县)、“乌垒国”(今轮台县)、“渠犁国”(今库尔勒以西)、“尉犁国”(今尉犁县)、“焉耆国”(今焉耆县)、以及“危须国”(今和硕县)、“山国”(今和硕县)等。

而今天的阿克苏地区,曾有一个声名显赫的西域大国——“龟兹国”!当年它不仅“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汉书·西域传》),而且从汉代一直延续了上千年才最终覆灭。而“龟兹”,就是“库车”,意为“十字路口”,位于现在的库车、拜城、新河、沙雅等县境内,面积最大时东抵开都河、西达叶尔羌河莎车一带。农、牧、冶炼、商业都很繁盛,佛教文化尤为发达。

阿克苏地区,另有“姑墨国”(温宿县)、“温宿国”(乌什县)等小国。

喀什市,是现在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在西域三十六国中,“疏勒国”当年虽算不上很大,却也举足轻重。古罗马人把中国丝绸称为“赛利斯”,认为是来自“赛利斯国”的名产。据考证,原来他们是把运送丝绸的中转站“疏勒”,当成了中国的中原——“疏勒”和“赛利斯”,读音非常接近。而讲拉丁语的地区,习惯于在名词后面加上个“s”。于是乎“疏勒”,也就成了“赛利斯”啦……

今天的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大体同属汉代疏勒国。

当年,这一带还有哪些“国家”呢?影响较大的是“莎车国”(今莎车县),当年班超在这里屡建功勋,威震四方;另有“西夜国”(今叶城县)、“子合国”(今叶城县);南天山和帕米尔高原上的小国分别是“尉头国”(今阿合奇县)、“捐毒国”(今乌恰县)、“蒲犁国”(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等。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最南端,便是今天的和田地区。“于阗国”因昆山之玉名满天下,它又和龟兹国隔大漠南北相望而同为“佛国”,高僧法显、玄奘,都曾在这里停留过不短的时日,而先于他们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就是龟兹国人。到魏晋时期于阗国统一这片地区之前,这里还曾有过今天称为“尼雅遗址”的“精绝国”(今民丰县)、“戎卢国”(今民丰县)、“拘弥国”(今策勒县)、以及“渠勒国”(今和田县)、“皮山国”(今皮山县)等。

最后,得说说天山和天山以北的“行国”了。其中“乌孙国”是三十六国中最强大的一个,“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控弦之士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乌孙人在伊犁河流域,张骞第二次通使西域曾专程来访其都城——赤谷城;汉之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又先后嫁予乌孙大“昆莫(国王)”,促成汉、乌联合共破匈奴,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此外,天山北麓还有“车师后国”(今吉木萨尔县、奇台县)、“蒲类国”(今巴里坤县)、“蒲类后国”(今木垒县),以及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均在今阜康县境内),郁力师国(今吉木萨尔县)……

帕米尔高原以西,今天的中国境外,今中亚地区,还有大宛国、康居国等,依惯例,未记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