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老鬼”话新疆
23336100000027

第27章 “舞狮子”、“狮子舞”有怎样的来龙去脉?

“老鬼”打从“乳臭未干”的少儿时代,看到传统的舞狮表演,或是看到古老的高墙大院门前的石狮,心中都会有一种疑惑——相信您也有过同样的疑惑——这些狮子长得怎么不像活狮子?

您和“老鬼”的疑惑是正确的。“老鬼”到了新疆好多年后才搞清楚,舞狮子和石狮子的活体,本来是生长在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等地的,中亚特有的亚种狮子。公元87年,中亚的狮子首次作为安息国(今伊朗东北)贡品,进入东汉宫廷,从此载入我国史册。狮子从中亚东行长安,西域——今天的新疆是必经之路。古人和学界称这种狮子为“西域狮”。可是,令人叹息的是,这种既雄健又可爱的猛兽,已于100多年前灭绝了。而“西域狮”,跟现今仍“健在”于地球上的非洲狮子——“南洋狮”,差别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西域狮是“小帅哥”。它长着大大的眼睛,卷卷的毛儿,圆圆的脸庞,壮硕而又透着几分灵秀的身材,和南洋狮——非洲狮的狰狞而又丑陋,恰成鲜明的对照。

其次,西域狮的“情商”高。驯养成功的中亚狮,差不多完全可以成为“宠物”,同主人很亲和。西域狮又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比如,看见一个圆球状的东西,便会拨弄玩耍,翻扑腾跃,其憨态之可掬,其动作之稚拙,往往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开怀。

西域狮还有一种不合逻辑的“才干”——看家护院。在西域到中原的旅途中,主人常把它拴在驿站或旅舍的门前。只要看见生人靠前,它便会怒目圆睁、张牙舞爪地想要上去扑咬。那么,无论是怎样的鸡鸣狗盗之徒,见识了它的威风,也就都望而却步了。

古人喜爱这种既刚烈而又乖巧的猛兽。古往今来的中亚名城——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古时因为周围狮子很多,便有着“狮子城”的美称;古西域一些国家的汗王,以狮子为崇拜物,自称自己是“阿尔斯兰汗”(狮子王);玄奘西行到了高昌王国(今天的吐鲁番),国王麴文泰专门给他铸了个金狮宝座,以示恭敬……

中亚狮进入中原后,很快就成了祥瑞之兽,尤其是帝王贵胄、文官武将,往往是墙壁上有木刻狮,大门前有石雕狮,官袍有绣织狮,兵器有凿绘狮——那可不是谁想要就能有的,当然是要和等级、官品挂钩匹配喽!

正是因中亚狮子的雄健、可爱,古人才有了宫廷、官府门前摆石狮、佳节喜庆舞狮子的传统习惯。

那么,“舞狮子”是中原汉人创作出来的吗?

否。首先,是西亚的波斯人编排出了舞狮子这种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的娱乐方式,大约在南北朝前后传到了龟兹国,再由龟兹人作了一番提炼修改,改用激越雄壮的龟兹乐曲伴奏舞狮子之后,才传入了中原。盛唐时,“五方狮子舞”倾倒长安,风靡宫廷。因为舞者、伴奏者都是龟兹人,也就理所当然地列入宫廷十部乐的“龟兹部乐”之中了。古时舞狮子同现代大体一样,是由两个人默契配合,钻进人造的狮子形的衣套,假扮狮子,模仿其稚拙的动作,应合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的。

当年,唐明皇和杨贵妃对此都十分着迷,宫中经常是皇帝当导演,贵妃亲自舞,其场面之气派,规模之盛大,可谓古今世所罕见。以至于白居易、元稹这两位大诗人都专门为观赏“舞狮子”,而分别写下了《西凉伎》的诗篇。

今天在新疆,佳节喜庆时的舞狮子好像已成为群众性的庆贺活动了,而历史上直到清代,新疆其他少数民族仍有着舞狮子的习惯。吐鲁番唐代墓葬中,还曾出土过舞狮子俑。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男士,至今仍有不少名叫“阿尔斯郎”(狮子)的;有些地方的山峰、峡谷,也被称作“阿尔斯郎”……

不仅如此,古代西域人还曾创作出“狮子舞”。这是可以不必化妆假扮,而由一个人就能表演的舞蹈。舞者从面部到全身,模仿狮子的动作行为,可谓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唉,同样令人叹息的是,曾经流传很广的“狮子舞”,现在已濒临失传,只是在南疆若羌县,还有一位耄耋老人,能合着乐曲,活灵活现地跳起“狮子舞”。

说起若羌县,这个地方“真正了得”!这是中国土地面积最大的县,20.2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浙江两省面积总和还挂零;阿尔金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及中国唯一的野骆驼自然保护区,都在若羌县境内;2000多年前,西域三十六国中,“若羌国”榜上有名,其位置也就在这里;而当年这里最赫赫有名的,莫过于“楼兰国”了!古楼兰就坐落在罗布泊边缘。当年这个3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泊生态环境优良的时候,若羌国是古丝路南道的要冲。中亚人往长安进贡“西域狮”,这一带是必经之路。那么这里的人会跳狮子舞,就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吧!

让我们好好欣赏一下那位老人的狮子舞吧。只见他精神矍铄,动作刚劲,其眉眼表情的或喜或怒,或诙谐或肃穆,手脚舞姿的或孔武威烈,或娇憨稚拙,仍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西域狮”还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