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老鬼”话新疆
23336100000003

第3章 话说“世界人种博物馆”

我国的《山海经》和欧洲有关古籍中,不约而同地都记载着,在阿尔泰山一带,远古时期曾活跃过“独目人(一目人)”、“穷发人(秃发人)”。而那些人究竟是什么人,是戴了什么样的面具或是头饰把自己装扮成那种可怕的模样,已经没人能说得清楚了。只是有一点,那些人长相与众不同,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考古挖掘发现,大致在7000余年前,天山南麓罗布泊沿岸一带便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踪迹。而到了约4000多年前,在这一带,生活着一种颅骨狭长、鼻根深陷、眉弓突出、前额宽大、须发蜷曲、皮肤白皙的原始欧罗巴人。这是已知的那一带最早的居民。而到了2300余年前,在同样的地方,同样是欧罗巴人种,却变成了长颅骨,高狭面,鼻隆起,发浅色,与现代地中海东支欧洲人种差别不大的白种人,而与那些约3000余年前便活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乃至整个中、南、西亚的,被中外史籍称为“塞人”、“塞种人”、“允戎人”、“释迦人”、“萨迦人”等的白色人种,外貌体征大体一致。这一时期前后,在今天乌鲁木齐南郊的阿拉沟,更是先后出现了3种体形差异明显的欧罗巴人种,他们应来自欧洲的不同地域。您瞧,有意思吧?

嗨,扑朔迷离的远古人类大迁徙!

在欧罗巴人种来到这里之后,不同族源的蒙古利亚人种——黄色人种:羌人、戎人、氐人等,也辗转进入了现在被称为新疆的这片土地。在东部哈密地区,宽脸盘、细长眼、高颧骨、黄皮肤的蒙古利亚人种,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而在西陲伊犁河流域一带,却是深目高鼻的白皮肤塞种人明显居多。这两大主要人种经过长期碰撞,互相交流,逐渐融合,出现了复杂的人类种群,而逐步形成了古代新疆的多种族、多部族。

再后来,又有商贾贩客、传教取经、游方学授、流浪漂泊等各方人士陆陆续续来到这里或经过这里。于是乎,自新石器时代中后期起,有史料可查或能发掘出遗骸的,诸如羌人、塞人、月氏人、吐火罗人、姑师人(车师人)、秦人(汉人)、乌孙人、匈奴人、鲜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吐蕃人、粟特人、回鹘人、契丹人、古阿拉伯人、古叙利亚人、波斯人、古印度人、蒙古人……凡欧亚大陆上的各色人等,几乎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而早在六七千年前,吐鲁番一带便已有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但他们到底属于何方人氏,来自哪里,说法不一,学界仍在探寻……

新疆是块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宜农宜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且地处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商道要冲。尽管四面环山,封闭险要,但四面八方的部族、部落、群体甚至单人匹马,却总是能通过各个山间峡谷隘道,历尽艰辛,汇集于此,登台亮相,生存繁衍。

新疆曾有过非洲人吗?有。举一例即可说明:古代“昆仑奴”的称谓,是根据突厥语言音译而来的(“昆仑”,今译“卡拉”),如果意译过来,就是“黑奴”。

新疆有过吉普赛人吗?当然有过。古代史籍和现代维吾尔语中仍有“罗里”一词,来自古波斯语,其词意之一,就是“吉普赛人”。据考,其中有一批吉普赛人是成吉思汗西征凯旋带回来的。现在恐怕早已经融汇到其他民族的血统之中了。

新疆有过犹太人吗?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说明这个问题。但中原地区及东南沿海已确信有为数不少的犹太人后裔,而他们的先人艰难跋涉的来路之一——陆路,可以肯定须经过古之西域,今日新疆……

也许有人会说,西域——新疆恐怕没有美洲印地安人吧?哈哈,总算让我找到没有的啦!但是阁下,您别忘喽,古印地安人恰好是在约两万多年前,有可能是从这里迁往美洲大陆的!

今天您到新疆,仔细端详各少数民族人士的身材和容貌,会惊奇地发现,即使是同一民族的男男女女,长相也往往大相径庭,简而言之:宽面突颧者有之,深目高鼻者有之,鬈发、直发者皆有之,金发碧眼者也大大有之。

有一次我从新疆大学下课乘车回家,对面有四位漂亮的少数民族女学生。最左边的一位,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很接近俄罗斯人长相;第二位,怎么看都像一部印度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再旁边的一位,其脸形和肤色,令人想起伊朗姑娘;而最右边的那一位,却是宽脸突颧细长眼——典型的蒙古人种特色。于是,“老鬼”禁不住端详了她们一路……

阁下,您觉得新疆应不应该是“世界人种博物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