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老鬼”话新疆
23336100000006

第6章 土风、土韵、吐鲁番

初次踏上吐鲁番盆地——无论是乘火车从西安、敦煌沿古丝绸之路过来,还是乘汽车从乌鲁木齐经古丝绸之路的“白水涧道”抵达,几乎每个人都会慨叹这片戈壁绿洲的“土气”,瞧,农家房舍仍是土坯砌盖;坎儿井是“水从土中穿穴而行”(林则徐语);就连当地众多的文物古迹,当年也大都是或凿挖而修,或夯土筑成……

其实,“土风土韵”,正是吐鲁番的看点。换句话说,没了“土”,也就不算是“吐鲁番”了!

吐鲁番地处典型的荒漠干旱区,绿洲四周是大片大片的砾石戈壁。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过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余毫米,并且每年气温高于35℃的天数平均为99.2天,绝对最高气温曾达49.6℃,地表绝对最高温度竟达82.3℃!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盛夏时节“飞鸟千里不敢来”(岑参语)。

吐鲁番盆地又是中国海拔最低点,世界第二洼地,已近干涸的“盆底儿”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43米。

但是,早在六七千年前,吐鲁番便已出现了人类的踪迹。丝绸之路凿通后,这里又地当东西方交通的要冲,而成为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数千年来,世代生息、繁衍于斯的各族人民,在这方“皆膏腴之地”、“厥土良沃,宜五谷”的原野上,创造了璀璨夺目的“荒漠干旱区文化”、“盆地文化”、“绿洲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及“生土文化”,而由这一系列的文化又构成了独具风采的——吐鲁番文化。

雄踞于吐鲁番西13公里的交河故城,其历史可上溯至3000余年前,那时在吐鲁番大地上,便已出现了尚处原始状态的“姑师人”。这座孤岛城堡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初为车师前国都城,汉代曾为“交河壁”、“戊己校尉城”。班超、班勇父子都曾在这里经历过烽烟。唐代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城,交河城于13世纪毁于战火。

如今交河故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最大而最古老的生土建筑的城市,早在1961年便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饶有趣味的是,现在吐鲁番居民仍喜欢建大土坯(也称“日晒砖”)砌盖的、半地下半地上的房屋。为什么?土坯墙不易晒透,地下一层可避酷暑,天凉了再搬到地上一层,而土屋冬季又可保暖。殷实人家还建有第三层,但那一般便是存放杂物的库房了。房顶上还有一座唯吐鲁番独有的、四面镂空的土坯方形建筑——“琼洁”(意为“晾房”),因为吐鲁番家家都有葡萄架、葡萄园,而吐鲁番又是中国唯一的可利用自然条件晾制葡萄干的地方。座座晾房,便形成了吐鲁番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东南43公里处,以其规模宏大且保存完整而闻名于世。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最初是汉武帝的大舅哥、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大宛国的败师疲卒屯田所建。到公元450年,高昌城成为了吐鲁番盆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9世纪始,西迁的回鹘人在此城设都,元代又设“火州”……几个世纪间高昌成为西域最大的贸易、印刷、宗教中心,于13世纪末期毁于战火。

高昌故城周长为5.4公里,面积达220万平方米,外城墙残高11.5米,基厚12米,皆为夯土筑成。而故城中残存的包括宫室在内的许多古建筑,同样是半地下、半地上构造,这种天然“空调”方式充分显示了千年来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高昌故城也同交河故城一样,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生土建筑之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依山开凿,临水修建,使得本已独具魅力的火焰山木头沟峡谷又增添许多风采。佛教在吐鲁番盆地中曾有过千年以上的发展和繁荣,而尤以隋唐时期的麴氏高昌、唐西州和9世纪始的回鹘高昌最为兴旺。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不但可以观赏到极具艺术价值的《弟子举哀图》、《比丘举哀图》(33号窟)、《伎乐图》(16号窟)、《地狱变》(17号窟)等壁画珍品,而且可以见到许多当时往来或居住于高昌的不同种族、不同装束的“供养人”,如回鹘人、汉人、印度人、东亚人、波斯人等。画中另有一些人物,其相貌装束非常接近于如今定居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亦颇有意味。在洞窟内,还可以见到回鹘高昌王国的国王、大臣、后妃们的画像,因为这座佛窟曾是回鹘高昌的王家寺院。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现仍存洞窟83个,壁画面积1200余平方米,是高昌石窟规模最大的一座。

高昌壁、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火州……在漫长的1000多年历史中,“高昌人”的墓葬形式逐渐具有了哪些特点呢?高昌故城北3公里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集中了自西晋初到唐代中叶的500余座墓穴,安葬着自平民百姓到贵族官吏,其中甚至有疑为高昌国王的墓葬,是最能反映古代吐鲁番丧葬风格的古迹了。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历史博物馆”。几乎百分之百的古尸都已自然风干,有些连眼睫毛和眼珠都分明可见。这里埋葬的不仅有汉人,还有车师人、匈奴人、高车人、突厥人及昭武九姓(粟特)人,等等。这里仅出土的文书就已达到上万件,其中包括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一份马料账单。古墓中还出土过一具纸棺,为世所仅见。此外,泥俑、木俑、绢画、壁画、彩陶、食品、农作物、器具及丝、毛、棉、麻织品等,琳琅满目。连唐代的水饺、糕点、甜瓜,都还完整无损地陈列其间,谁能不啧啧称奇呢?当然,这些展品如今只能到吐鲁番市中心的博物馆才能看到喽!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现开放三座墓穴供观赏。其中两座保存有完好壁画,另一座是夫妻合葬墓。但在地表,却一座墓丘也无,墓室全在地下。这一点与其他地方绝不类同。

吐鲁番最高大而完整的古建筑便是距市中心仅2公里、全国仅有的一座、******风格土砖砌筑的“额敏和卓报恩塔”,也叫“苏公塔”。下粗上细的圆柱形塔,底径10米,通高37米,塔身砌有15种几何图案,和谐而富有韵律。塔体又在不同方位开了14个窗口,塔内则有螺旋式72级台阶直通顶端。这座塔是1778年由当地的二世郡王苏莱曼,为纪念乃父额敏和卓维护祖国统一的功绩,并强调效忠清王朝及乾隆皇帝之情而建成的。塔基下有碑,用维吾尔和汉两种文字记述了建塔经过及耗费银两。

吐鲁番的文物古迹,一两篇文章是介绍不完的——共有178处之多。而这些古迹虽历遭天灾人祸却仍能留存至今,除得益于气候的极度干旱外,还得益于这里独特的土质条件。

号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吐鲁番坎儿井,在盆地内共有1000多条,总长度可达5000余公里。因为这里的土质为砂砾与粘土胶结,且富含钙质,坚实不易坍塌。另外,吐鲁番盆地四面环山,北部的天山博格达峰、西部的喀拉乌成山的大量雪水、雨水不断融入戈壁汇成地下潜流,而天山山脚和艾丁湖畔相距不过60公里,落差竟达1400米……这些,都为开凿坎儿井提供了宝贵的条件。巧夺天工的坎儿井大体上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蓄水池)4部分组成。当年林则徐到此,也慨叹这一伟大工程为“诚不可思议之事”!

可是有谁知道,坎儿井能在吐鲁番建造,还同火焰山的默默奉献有关呢?

横亘在吐鲁番盆地中央的火焰山,长不过98公里,南北宽不过9公里,主峰高不过831.7米,却因为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神话故事和勇士哈拉和卓怒斩恶龙的民间传说而闻名于世。盛夏时节,烈日怒照,山体赤褐砂岩灼灼闪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还真有点“大火烈焰”的感觉呢!

火焰山东西走向,山体不透水,恰恰挡住了地下径流,地下水位提升了,坎儿井的水源也便滚滚而来了。

火焰山外表毫发无存,寸草不生,但山体深处,却别有洞天:葡萄沟、吐峪沟、桃儿沟、胜金口、木头沟……这些峡谷中浓荫蔽日,果木葱茏,溪涧萦回、田园如画。其中葡萄沟已开辟了多处旅游度假区,每年5~10月,游人如织。而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吐峪沟更是个能出佳作的好地方。

葡萄沟、吐峪沟等峡谷自然盛产的是葡萄,而整个吐鲁番盆地内盛产的仍是葡萄。火焰山山里山外,山前山后,到处是葡萄园,葡萄田,葡萄干晾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蔚为奇观。吐鲁番葡萄的种植量如今已达到40余万亩,共600多个品种,可居全国之冠,而葡萄干产量更达全国总产量85%。无核白、马****、玫瑰红,还有药用的琐琐葡萄……到了吐鲁番,又有谁不是大箱小筐往回搬,大包小袋往回提呢!

吐鲁番盆地之“土”,有着讲不完的话题:与鄯善县城近在咫尺,是库姆塔格沙漠。奇巧的是,绿洲与大漠紧连,赤沙绿野,映衬鲜明,此种奇景,世界唯一。

胜金口内木头沟中,有一座已建成十多年的仿古景观——大漠土艺馆。这里复制了新疆克孜尔、库木吐拉、柏孜克里克等多处佛教石窟的精华壁画,又根据历史、神话、传说,仿建了多座惟妙惟肖的当地传统风格的楼台亭阁。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座大漠土艺馆从全疆各地挖掘、收集了维吾尔民间的土机玉雕、土机印染土布、土机烧陶、土机桑皮造纸等许多已失传或濒临绝传了的传统工艺及传统器具,集中展示并操作,有客来游,可现场观赏这些土味儿十足的民俗工艺及生产过程。

说到最后,不能不提到吐鲁番的“那孜库姆舞”了。这种在吐鲁番盆地内从小儿到老翁几乎人人擅长的纯民间舞蹈,活泼、欢快、诙谐而幽默,可以让人们淋漓酣畅地体味吐鲁番的土风土韵,而在欢笑中又能深深地领悟到,在如此乐天、豁达而质朴、智慧的吐鲁番人面前,任何严酷的自然环境,任何天灾人祸,都应该是不值得惧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