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徽泾县
23339000000002

第2章 自序

相形于饱学之士,比较起彼此读过的书,我是相当惭愧的。即便有闲暇,也是外国书读得多,中国书读得少。不是胆子大,不怕被说成崇洋媚外,而是很早就觉得中国古籍卷帙浩繁,**********时期读中小学又不大学文言文,一是读起来吃力,二是读得进去怕读不出来。不过也不是完全不读古籍,写东西要用到时就去找,吃力也得读,这有点实用主义。所以,我对古代中国十分陌生,分不清经史子集,辨不明理学道学。即便知道李白,会背几首他的诗,背得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却不知道桃花潭在什么地方。

幸运的是,我的诗人朋友黑陶,读的是中文专业,对古诗烂熟于胸。我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经常做这样一种语文作业,给出一句古诗的上半句,写它的下半句。问到我的时候,我连脑筋也不动,叫她直接给黑陶叔叔打电话。在电话里,黑陶非但能讲出下半句,而且讲得出这句诗的作者是谁,字号是啥,什么地方人。二〇〇〇年五月,三个江苏人在安徽那边走,一个是荣君豪老师,给中学生讲中国历史刚退休;一个是诗人黑陶,正着手写他的散文集《泥与焰》,用他个人化的诗歌意象诠释江南文化;还有一个就是我,只属意于游山玩水。都深更半夜了,三人还在敬亭山面对竹林喝茶,听荣老师讲什么花什么草,兼及什么神什么鬼。我们到了宣城,打算往安庆方向走,黑陶讲李白的桃花潭就在这一带,本来就不是非去安庆不可,就跟当地人打听,知道桃花潭在宣城泾县,问人家在泾县什么地方,答曰就在县城。到了泾县,再问当地人桃花潭在哪里,答曰一直走,不用拐弯。走到一个热闹去处又问,人家莫明其妙,指着路旁一个门楼说,不就在这里么?我们抬头望去,才知道那是桃花潭农贸市场。于是跟人家讲,我们要找李白写诗的那个桃花潭,而不是买卖农产品的桃花潭,那人一脸茫然,摇摇头,不知道。

我是既不知道桃花潭在泾县,也不知道宣纸是泾县出产。看到街上有不少宣纸店才头皮发麻,才明白自己对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文房四宝,对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居然一无所知,只有惭愧的份儿。接着就到宣纸店去问,果然卖宣纸的知道李白写诗的那个桃花潭,叫我们搭车去陈村。问人家有多远,答曰四十来公里。

到了陈村,看到街镇上贴着镇政府的一个公告,从某月某日起,陈村将改名为桃花潭镇。陈村给我的印象,更叫我头皮发麻。李白的桃花潭固然景色秀丽,但这只是陈村的一个普通景点。陈村予我始料不及的一是翟氏祠堂的恢宏,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称它为“中华第一祠”;二是义门的古老,有关义门的五世同堂故事质朴动人;三是东园古渡的静穆,站在古渡旁往哪一边看都像一幅古雅的水墨画;四是万氏祠堂的破败,破败中透出华美,是以往的华美,亦是破败的华美,“虽败犹荣”(李玉祥语)!

当时正好菜花黄了,文昌阁在金黄色的田野中端庄雅致,两旁的桑树叶在阳光下亮得耀眼。在青弋江边拍摄踏歌岸阁时,我们已经知道这座古建筑非但跟李白、汪伦有关,更与民间传奇人物,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有关。陈村由水东翟村和水西万村组成,翟村的翟姓人家,其实是张佑保的后代,而张佑保是张定边的侄儿。陈友谅兵败后,叔侄二人隐姓埋名,来这里定居。而万村万姓始祖万修,助东汉光武帝刘秀讨伐王莽,平定河北有功,封扶风郡槐里侯,故万氏家族有“扶风世家”之称,李白有《扶风豪士歌》诗句,万村有扶风会馆以志其古。去看四水归堂、马头墙巍峨的太白楼,女主人领我们登阁楼看墙壁上的李白手迹,称**********中拿墙粉把它盖住,才没给破坏掉,而这座古楼的建筑年份,其实是清朝乾隆某年。

在踏歌岸阁,我们碰到一位女县长,她讲有个英国青年在北京读书期间,专程把他的父母从伦敦接来,叫他们来看陈村,他说这儿是最传统的中国村落。女县长接着给我们讲泾县的花砖,又讲泾县的查村,既然查村就有花砖,我们决定第二天就去查村。查村更叫我目瞪呆!查村是“三水流中,万山环外”,有保护得很好的宝公祠、二甲祠,有据说花了八十三斤黄金盖起来的大夫第,有至今仍贴着科举捷报的爱日堂,还有经典风格的红楼桥、钟秀门、如松塔等等不一而足。

数月后,我再次来查村,在查村住了一星期,走访了好几位古稀老人,搜集到不少查村的民间传说;到后来,甚至查村人也要来问我。接着我又去了与查村有血脉关联的查姓老庄,去了老庄西面峡谷中的青泾古道,去了据说李白乐不思蜀、乐而忘归的石门山谷。与此同时,我又查看当地的家谱、古墓、水井、土地庙,把它们一样样拍摄到相机里。此后,我又多次来泾县,去了泾县的黄田、茂林、云岭、后岸、包合、周村等地,于是渐渐地,我对我们的古代,有了触摸的念头,读古书也读得下去了。附带讲一下,因为著名的皖南事变就发生在泾县茂林地区,所以我对叶挺的新四军也有了真切的感觉,读新四军史料也读得下去了。

五代十国在唐宋之间,是中国历史上混乱时期之一,不要说国名和帝王记不住,就是哪个朝代在前,哪个朝代在后,也糊里糊涂。因为泾县的凤村凤姓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后裔,后岸王姓是当过后周、北宋四朝宰相的王溥的后裔,茂林吴姓一世祖吴文举以县令职替南唐后主李煜坚守池阳,而李煜在他的澄心堂所收藏的珍贵纸品,据说以泾县宣纸为主,所以,我对五代十国的了解,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倘若考这一部分历史,可能会考及格。

好像找到了一把钥匙,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若接触到泾县的地方志、古民居、家谱族谱、地方人物、民间传说,甚至本地方言,就能直观了解中国古代生活,就能对古代的科举、官职、建筑、忠孝节义等等,甚至对宋朝的程朱理学和明朝的阳明理学,有豁然开朗的了悟。

泾县挨着徽州,泾县受徽州的影响相当大,古建筑的四水归堂和马头墙,无疑是从徽州学来的。但泾县与徽州的区别也很大,徽州的新安江由西而东往江浙方向流,泾县的青弋江却由南而北往中原方向流,所以,古代泾县人更有豪迈、粗犷的北方性格,具体到建筑及建筑群,亦往往是庞然而大气。

我于外出旅游总是迫不及待,于写游记却是懒散及漫不经心。大概是陈村给我的印象很深,又闲着没事,回来就写了《陈村小记》,寄给《南方周末》。没想到《南方周末》很快给我登了出来,登了一个版面,并配上荣君豪老师拿俫卡相机拍摄的图片。可能因为有了这一鼓励,我才有勇气写这本书。

在此我感谢泾县文化局前任局长朱规划先生送我一本《泾县古民居名录》,感谢茂林吴海林老人接受我的采访,感谢周村胡家任老人给我讲解他的祖屋式穀堂;感谢黄田朱小满先生,他是原培风中学校长,曾慷慨给我提供黄田朱氏家谱及培风阁藏书楼资料;感谢查村查日华先生,他是我的房东兼导游,古道热肠,每次临走时都要拿上他给我的栗子、冬笋等山货,叫我不好意思。我心里明白,倘若没有他们的热心帮助,没有他们给我提供丰富的人文细节,我是写不出这本书的。同时,我也感谢著名摄影家李玉祥先生为本书提供图片,多年前我看到他的《老房子》系列爱不释手,没想到以后自己会来写老房子。

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