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克孜勒河边,原来是想和班超隔河对话的,但等我到了河边才意识到,隔着千古之河,我能听见他洪钟般的声音,而我自己的声音却只能漂浮在河的此岸,如一只蚊虫的呐呐。
于是我只有梦想,跨过了面前的河就跨过了无边的时空,就能到达班超的跟前,做他36名勇士中的一个。
喀什噶尔的灵魂
喀什噶尔的灵魂在卡斯区一带。它代表了这个城市古老的过去,平静的现在,如果幸运,它必然还将代表喀什噶尔的未来。
在历史久远的卡斯区,那些用花草和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民居,是如此的富有民族特性。在乌斯塘布衣、在艾提尕尔广场周围,只要你沿着任何一个巷口走进去,就会被一种古朴得近乎原始的色彩、泥墙和气息所迷惑,一切现代的气息都被隔离了。卡斯区超凡脱俗于一切之上,像要力图与这座城市区别开来,以形成一种必须深究和仰视才能理解的景致。
房屋就在黄色的泥土上用泥巴和杨木建筑起来。许多木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工,就那样,以一种金黄的颜色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以土筑墙,以泥涂顶,以泥抹地。全是泥土的颜色、气息和味道。这些建筑或依着山势而建,或从平地上突兀起很高,高低不等,错落有致。那些阳台会从房子的一侧挺出来,像农妇的乳房,颤颤悠悠,有些下垂,却牢实而饱满。整个街区看上去都是歪歪扭扭,晃晃荡荡,松松垮垮,加之又有许多跨越街巷两侧的、仅用几根粗糙的杨木横担着支撑的过街楼,在分割着一年四季的光阴,更让人觉得这些房屋随时要垮塌下来,但它们却战胜了时光的侵袭,在南疆浓烈的阳光下存在了数十上百、甚至数百上千年之久。
阳光下的这些旧巷更具有美的质感,那种明暗交错使普通的泥土显得深具内涵,仿佛其中有一种古朴的美正在骚动。如果是在清晨的朝霞和黄昏的夕照中,那泥土的颜色会柔和而深沉,凝重而明亮,像富有生机的季节一样吸纳着太阳的瑰丽光彩,使其也闪耀着灵动的、难以捉摸的七色光芒。
点缀这一切的除了变幻的阳光,就只有窗户、门楣,一棵偶尔伸出院墙的巴旦木树、苹果树、杏树、白杨树,不时有一线葡萄藤一直攀援到阳台上,攀援到可能是维吾尔少女的窗前;有时也有晾在阳台上的衣裙,或干脆是站在窗前思念恋人的青年女子;或是在阳台上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想着心事的媚人媳妇;或是在墙角的阳光下“追忆似水年华”的老太太或老汉。
也许那土里土气的颜色会让有些人觉得贫寒或拮据,即使是这样,那也是不同的。那是一种富有的贫寒,洁净的拮据。一旦跨进屋里,你就会惊叹那种浓厚的从远古延绵至今的生活气息。楼下的地板不是水泥的,但清扫得很干净。墙上挂着鲜艳的和田或当地出产的壁毯,壁毯上有清真寺图案、有赞美真主的赞美诗和有关信仰的古老圣言。靠墙总会有一铺宽阔的老炕,炕上总会摆放着招待客人的瓜果、糖和茶水。楼上的房间则透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性,铺着地毯,有电视、沙发,因为大多由年轻人居住,也会有维吾尔乐器,还有吉他之类;有虚拟化后显得更为接近神圣之境的清真寺挂图;也有马拉多纳、玛丽莲·梦露等人的画报。即使贫穷的人,家里也无一例外地干净整洁。正如一位生活贫困的老人对我说的,即使再穷,我也有干净和整洁。
走在街巷中,总会遇到三两个老人坐在院门边,一边交谈,一边安享着阳光。遇到旅游观光的人,无论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还是国内的游客,只要从他们面前经过,他们总会微笑着向你点头致意,显得十分和善友好。
旧巷无疑是孩子的天堂。他们见到外国游客,则用简单的英语问好。有一个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一边颤颤悠悠地跑着,一边玩耍着,突然抬起脏兮兮的脸来,用稚嫩的声音向你问候,然后摆出姿势让你照相,使你觉得快乐而幸福。
转过一个拐角(那些拐角是何其多),你有时会遇到一个或几个迎面走来的维吾尔女孩,她们比男孩子文静、干净,穿着漂亮的艾德莱丝绸做的连衣裙,戴着饰有羽毛的小花帽。她们都是小美人,或白净或黝黑的脸蛋,又黑又大的明亮清澈的眼睛,扑闪着的长长的睫毛,深深的眼窝,让你沉醉,仿佛可以听到泉水的声响。如果你要和她们合影,她们会十分大方地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满足你的愿望。
少女们在前面走着,她们的身材苗条而轻盈,十数根黑亮的辫子垂在身后。她们走着走着,就突然不见了。她们就在你不经意的某个瞬间,进了自己的家门。
这就是喀什噶尔的旧巷,一个让你希望在里面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下去——哪怕用一生去走也值得——的地方。
驴背上的老者
那位坐在毛驴背上的老人从小巷深处走出来时,浑身的表情都像动画片中的阿凡提。他穿着整洁,戴着一付多少显得有些滑稽的黑边老花镜。他任凭那毛驴走着,自己在驴背上读着一本书。那驴的毛色发亮,步态平稳优雅。可能是长期耳闻目染,那驴已是一匹有文化的驴,所以举动之间,颇有些学究气质。老人陶醉书中,不时摇头晃脑,远远看去,好像他正就书中一时想不明白的问题与驴探讨。驴垂着耳朵(走累了的驴通常会如此),好像不太愿意听那些或美好虚幻、或高深玄奥、或痛苦沮丧的话题。
我注意那位老人很久,最后忍不住走过去,以手抚胸,施以礼节,问老人是否能听懂汉话。老人自豪地点点头,用维式汉话说,他不但能说汉话,还会读汉文书。他读过《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这些书太有意思了!
每个汉字都像是从他口中迸出的,带着金属似的回音。
我十分高兴,问他,你看的是什么书?
他自豪地说,一本伟大的书,名字嘛就叫《艾里甫和赛莱姆》。
我看见诗歌使他的情绪饱满,双眼潮湿。他让毛驴停下来,说:“我为艾里甫和赛莱姆的爱情深深感动,但我不能把那些忧伤的诗句念给远道来喀什噶尔的客人,以免破坏了你愉快的心情。我给你朗诵一段不忧伤但很智慧的诗句吧。”
觉乃依特圣人:什么树靠吮吸自己的血生长?
什么鸟能自由地飞遍四方?
什么人的脸没有血色?
孩子啊,请回答我的问题。
艾里甫:生命的树靠自己的血液生长,
智慧的鸟能在世界自由地飞翔,
说谎人的脸就像白纸,
圣人啊,艾里甫回答了你的询问。
他用沙哑但充满质感的声音朗诵完,快活地一笑,用维语祝福我并向我道别后,拍了拍毛驴,又往前走了。
老人在驴背上诵读的是10世纪初维吾尔族诗人玉甫素阿吉根据民间传诵的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写成的叙事长诗。这首诗自诞生以来,就出现了许多手抄本,我在他那里看到的抄本分叙说部分和弹唱部分,叙说部分为442行散文诗,弹唱部分有1262行双行诗,共1704行。民间乐师们给它配上了几十种曲调,常在欢庆的节日和麦西来甫(民间一种歌舞聚会)上传唱,从而使其逐渐成了维吾尔人世世代代诵唱的著名诗篇。
故事是这样的:国王阿巴斯和宰相艾山外出狩猎,遇到了一只怀胎的羚羊,两人都因妻子怀有身孕而放过了这只羚羊。君臣二人于是相约,如果他们的妻子生下的是一男一女,就让他们结为夫妻,并立了婚约。后来,王后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赛莱姆,意为美人;宰相夫人生下一个男孩,因为宰相已经去世,所以取名艾里甫,意为孤独的孩子。两个孩子青梅竹马,倾心相爱。可是艾里甫家越来越贫穷,国王背信弃义,撕毁了婚约,并把艾里甫全家流放到巴格达。艾里甫在遥远的地方思念赛莱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与赛莱姆相会,于是,他踏上了回归故乡的路。途中他被强盗掳掠,被卖给国王做了看管花园的奴隶。他隐姓埋名,默默劳作,终于与赛莱姆相会。国王知道后,派兵丁搜查花园,一对有情人在善良人的帮助下,逃出王宫,化为一对自由的鸟儿,迎着太阳的光芒飞向远方。
这部诗集犹如一园玫瑰,散发着让人心醉的芳香。
有一种力量驱使我跟随驴背上的老人,我希望到他的家中,翻阅那抄本。我不懂维语,我也许读不懂其中的一行诗,但我能感受到诗歌那浓烈的气息。他用充满深情的、混杂着维吾尔气息的汉话朗诵诗篇的声音,我将永不会忘记——
这首长歌流自我智慧的源泉,
像夜莺的悲鸣激荡在每个人心间。
我放开歌喉唱艾里甫和赛莱姆,
为忠诚的恋人献上爱情的花环。
记得那天我跟随他到了他的家门口,他吃惊地转过头来,但马上就明白了——你是不是还想听我吟唱这爱情诗篇?
我重重地点点头。
爱听这诗篇的人越来越少,好像爱情现在一点也不重要,所以你要听我非常高兴,但你得去买两瓶美酒来献给我,这是我几十年来的规矩。
我高兴地去买了两瓶伊力特曲,来到他的院子里。他在院子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等着我。一看酒,就说是好酒,一人一瓶。他打开酒瓶,自己先喝了一大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