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23340900000192

第192章 新闻超越论(21)

张欣、王凤在《新新闻主义:另一种“真实”》一文指出,新新闻主义从产生到销声匿迹再到重生,一直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一种融入了主观感受的报道方式是否违反了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原则。事实上,并不是“新新闻主义”不讲真实性原则,而是他们所遵循的真实性原则是一种既新闻又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他们试图在传统新闻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中开辟另一种真实,以更完美地反映事实真正的“真实”。(张欣、王凤在《新新闻主义:另一种“真实”》,《青年记者》,2007年第10期)

新新闻主义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闻写作理论。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它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传统新闻报道所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提出挑战。这种理论主张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联姻,即按照文学创作的方法来写新闻。按照这种写作方法写成的报道,被称为新新闻主义报道。

新新闻主义的异军突起与60年代美国社会息息相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处在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法国的“五月风暴”向传统提出了挑战,美国国内的反文化运动也同样对权威表示质疑。反文化运动的主旨是******,宣扬无政府主义,强调个性自由,主张享受现在。此外,肯尼迪总统的当选和被刺、******、摇滚乐革命、女权运动、黑人运动和马丁·路德·金的被害,以及越南战争都对美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电视的普及、媒介的活跃,人们了解世界有了更多渠道。由于新事件的涌现,人们开始感到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很难满足需要。而十九世纪开始兴盛发展的小说因不能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同样难以满足人们对了解新事件的渴望。加上各报刊之间的竞争和经济运作,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新新闻主义便应运而生。1968年,诺曼·梅勒发表反映反战示威游行的小说《黑夜的大军》,成为新新闻主义的一个高潮。在此前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中有汤姆·沃尔夫、杜鲁门·卡波特、琼迪迪恩(Joan Didion)和迈克尔·黑尔。

从新新闻主义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传统新闻学的批判,批判主要集中在它的主观体验式的采访和报道方式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1973年,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和约翰逊(E.W.Johnson)联合编辑了一本《新新闻主义》,文中收集了21位新新闻作家的文章。沃尔夫在该书的绪言中概述了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的四大特点,指出新新闻主义“新”之所在:第一,采用一幕幕场景与画面组合的结构描写事件,避免使用传统新闻报道中的历史叙述方式;第二,每一幕场景由一个特定人物来呈现,即通过一个亲历事件者(如作者本人)的所见所想表现场景;第三,大量运用人物对话,集中使用对人物的社会生活地位有象征性作用的细节(如人物的姿态、习惯、举止、表情、家庭布置、对上司下属的态度等),采用文学的表达技法;第四,描写细节,烘托气氛。

“新新闻主义”的前两种写作手法通常能为传统新闻报道者所接受。因为它们基本上遵从现实逻辑。如果说有什么偏离的话,也只是在于新新闻主义对新闻事件素材的选择与组合上试图达到一种描述的时序连贯性与逼真性。但这是对事实材料的外在的选择与组构问题,而不是对事实内容本身的加工,传统新闻报道里同样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两种手法,它们与新新闻主义的区别仅在于应用的自觉性有无与频繁程度上。这两种手法背后的主观性色彩是不在传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批判视野之内的。

“新新闻主义”的后两种写作手法被认为是有可能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相抵触的。也就是说,新新闻中的对话有可能是现实逻辑的,也有可能是艺术逻辑的。如果作者本人是诚实的,他的采访对象也是可资信任的,并且他写下的每一句对话都能够提供确切的出处,那么这篇新新闻便是符合传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

文章认为,新新闻主义的真实是辩证的符合人性的真实。

1.新新闻主义的真实不同于传统新闻定义的真实。新新闻主义从不否认自己是主观性新闻,在此原则上,新新闻主义者充满自信地称:他们坚信客观和真实并非一回事,新闻本质是要真实,而客观不等于真实。这样的论调显然来自存在主义对于客观与真理关系的颠覆,新新闻主义者与传统新闻主义者对真实的界定是不同的。客观性新闻认为,新闻叙事的功用在于像镜子一样映照和认识真实,而新新闻主义者只相信一种不可把握的真实——情绪的感觉的真实。他们希望这种真实为人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让你直接看到事实而非看见镜中的虚像。

2.新新闻主义的真实是辩证的符合人性的真实。任何文体外在的话语形式和结构方式都是根源于作者内在的事实认知方法和思维格式的。“主观性”是新新闻主义的核心所在,也是新新闻主义者对事实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格式。无疑的,新新闻的文体特征是这种注重主体主观感受的报道思维的外在体现。事实上,并不是“新新闻主义”不讲真实性原则,而是他们所遵循的真实性原则是一种既新闻又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他们试图在传统新闻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中开辟另一种真实,以更完美地反映事实真正的“真实”。

文章指出,从理论上讲,“纯客观”有其无法解释的悖论。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意识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新闻写作属于意识活动,所以已经是不同于客观事实的另一重世界。赫伯特·阿特休尔所也说:

“绝对客观性不可能达到,只会引起永无休止、徒劳无益的争吵辩论……客观性并不意味着指望达到它,而是对现实反映的一个过程、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方式。”

在我国,公开承认新闻是具有倾向性的,要求尽可能达到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更进一步来看,新闻真实性需要人的主观介入,新闻真实离不开人的主观介入。新闻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事实,其中包含了记者以及其他新闻活动参与者的主观认识。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我不是一个解剖学家或冷眼旁观型的记者,我是带着千种愤怒感情和千百个问题去采访的。”穆青则用另一番话明确地表达了相同的见解:“在采写人物通讯中,我们常感到仅仅是用客观事实的描述,还不足以充分表达出感情,也不能满足读者感情上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读者和记者一样地动感情,在必要时就需要用蕴涵哲理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所谓“真相”并不是由事实本身来告诉读者的,而是通过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事实,对事实本身按真相的“结构”来组合。

新新闻主义摒弃了传统客观理论的虚伪的掩饰,坦然树起了主观主义的旗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还原新闻本来面目,而对包括人物心理活动在内的情境再现,更进一步地把新新闻主义的“客观”性体现出来:主观性就是真理,现实存在离开了人就毫无意义,人类心理活动同样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基于此,新新闻主义把大量的篇幅用于描摹人物的细节和心理上,强调人的主观体验,以此获得对新闻事实的“最真实感受”。另一方面,适当地让读者了解记者的想法感受,有助于读者作出自己的正确的判断。

文本超越论

作为文本的新闻,是人类史上所有文本的“集大成”,吸取他者的营养,是新闻生命的活力所在。

新闻源于生活,新闻是现实生活的第一呈现方式。生活是深不可测的海洋,生活是难以穷尽的源泉——植根于生活的新闻,才会具有永恒的意义。

新闻是活的历史。人们在认知、表现、传播新事物的过程中,透视过去和现在,发现现在和未来。新闻天生承担着修补时空断裂的使命。

新闻的最高境界是进入文学,自由地探索人生的奥秘,探索人生的幸福。

7.3.1新闻文本论

通观以往对新闻学的研究方式,其最大的弊病就是跳不出直接面对研究对象,而简单地做外在的直观描述的藩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系王建磊在《再论新闻的本质与特征》一文中指出,要么从实践领域出发进行经验归纳,要么从学理研究角度,不停的叠加和变换限制性定语,可说来说去都是停留在对新闻定义的罗列和对新闻各种各样“性”(真实性、客观性、新鲜性、趣味性、显要性)的描述上,这对于学科的规范和实践的指导非常不利。(王建磊《再论新闻的本质与特征》,获第二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

这一观点切中了新闻学研究的“肯綮”,也切中了“时弊”。

现行的新闻学理论著作种类丰富,但大多都在一个“圈圈”里打转。很多学者经过长期钻研,明明已经接近了问题更深一层的本质,却再也不肯(或不能)向前一步。

比如杨保军先生对“新闻活动”的分析,明明已经揭示了新闻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却不肯进一步揭示其“认知本质”和“主观属性”——也许是“客观性”、“事实说”的桎梏过于沉重,绑住学者的手脚,使之不敢越界。

王建磊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业运作的背景下,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突破以往对“新闻是……”这种定义模式的拘囿,从“作为故事的新闻”、“作为话语的新闻”和“作为产品的新闻”三个方面来探讨新闻的本质,并从新闻的文本特征、新闻的功能(价值诉求)特征和新闻的传播特征三个维度概括新闻的独特特征,从而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内涵和外延,功能和价值进行一次全面的界定与观照。

关于“新闻的本质”,王建磊避开了“定性”的难题,将新闻分解为“作为故事的新闻”、“作为话语的新闻”和“作为产品的新闻”。这实际上是从新闻的“表现”层面所作的分析。

作为故事的新闻

在西方新闻学理论和业务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之一就是“新闻故事(news story)”,这意味着新闻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而从具体的新闻实践来看,新闻的确具有叙事的功能,任何一种新闻形态,或者说报道文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都包含了5个W,即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en(何时)、why(为什么)和1个H,即how(怎样)。这六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向我们呈现了有事件、有情节、有评论、有背景的一个完整的叙述文本,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叙述文本称做新闻故事。

实际上每一件新闻作品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个或几个最新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都可称之为新闻意义上的“故事”。尤其在一般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中,也更愿意接受故事化的信息。新闻故事同样具有了事件、行为者和场景这三个“故事”的基本元素,并“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但是它又有别于日常谈话、儿童读物或文学小说中的故事。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新闻无疑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离开了真实性,新闻故事与一般文学类的“故事”也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作为故事的新闻与新闻故事化的区别:前者的意思是我们把任何新闻都看作故事,因为新闻不仅具备叙事的功能,同时也具备故事的各个要素;而后者则是新闻的故事化处理方式,比如套用故事的叙述模式,制造悬念,突出细节,铺垫情节;等等。一般而言,新闻往往没有故事那么出彩和情节迂回的特点,因为故事是对生活的虚构和艺术化。但新闻却以真实、新鲜、接近等特征满足人们的知晓、认识和接受教育的需求。

作为故事的新闻,在叙述方式上大多采用倒叙,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一般是事件结果首先呈现给受众,引起受众的兴趣,然后在对悬念的一步步解疑中完成对真相的描述,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的结构。这种模式化的新闻叙事尽管在逻辑上可能没有故事连贯或流畅,但它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人们对事物好奇心的满足,反而让人觉得这种顺序安排更为合理。

我们现在经常能在报纸上见到的深度报道,长篇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都是对新闻故事功能的发挥,这类报道一般较受欢迎,能够极大地吸引读者。而在电视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讲述、社会写真之类的专题节目,这些节目也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以人为中心,围绕“内容新,形式活”来挖掘新闻的表现手法,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不少新闻工作者把讲好故事作为新闻的一个准则,当然这个故事不仅要讲得真实,还要讲得出彩,让观众或读者有兴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