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23340900000034

第34章 新闻哲学的诞生(8)

“就性质来说,本源形态的新闻与传播形态的新闻、收受形态的新闻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杨保军《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一书认为,本源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自然信息,不以传收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传播态和收受态的新闻则是意识形态范围内的存在,必然会受到传播者或收受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并且,正是由于主观意识的介入,才使传播态和理解态成为可能;同时也是由于主观意识的介入,才产生了新闻传播过程中一系列主客观之间的矛盾。通过这样的“解构”,新闻具有了主客观统一的“二元性”。事实上,本源态的新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也包括主观存在。尤其是思想性、观念性、情感性等人的“内宇宙”中的存在,同样是新闻认知和表现的对象。

一部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的传播媒介发展史。社会发展决定着媒介的形态,媒介的形态决定着新闻的呈现方式,也决定着媒介的受众构成、媒介的收受理解方式。在媒介的发展史上,由物质技术支持下的媒介形态演变,是一个新生媒介不断“亲近”和“深入”普通大众的过程。也就是说,新技术支持下的新的媒介形态的新闻传播,总是越来越接近人们自然观察、理解事物的方式;由印刷技术支持的印刷媒介,其典型的文字传播在教育普及之前的时代可以说是“贵族式”的、“精英式”的,它对受众的文化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大大开拓了受众接受、理解新闻的路径。

到了网络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成为现实。这实际是一种新闻传播向自然状态的“超级回归”。媒介形态的变化,意味着新闻呈现方式的变化。同一新闻事实,在不同的媒介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当不同媒介一体化或者走向融合,事实的形象也就有可能得到全新的呈现,得到最自然、最接近真实状态的呈现。因而,融合媒介、融合新闻,使人类收受新闻的方式回到了最自然(超级自然)的状态,就像人类在无任何物理技术发明前、无任何物理技术媒介形态前接受的信息状态。不同的是,当初人类只能在狭小的实际空间接收直面的信息,而现在却是超越了一定的时空限制,原则上可以直观环境中的一切变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杨保军先生用了“最自然”“超级自然”这样的词汇。融合媒介形态不仅在新的层次上融合了单一视听技术分割的信息收受方式,也使人类心灵的不同向度重新结合起来,使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视角发生巨变。人越来越以完整的主体方式理解他所面对的世界,认识他所面对的世界。

更值得玩味的是,我们发现,技术的高端化,就是技术的大众化;技术的大众化,则带来了新闻的大众化。媒介形态的演变、新闻形态的演变,使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新闻,不断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新闻,不断地从特权走向普遍权利;新闻,不断地向其本性回归。新闻文化由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精英文化,又重新回到了新的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的形式。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新闻以它特有的方式和力量,促进着社会的民主化、政治的民主化。我们同样发现:伴随着媒介形态的演变,新闻形态的内在演变规律,在政治生活层面、社会生活层面的必然表现就是民主。越来越公开的新闻,越来越自由的新闻,要求的只能是越来越自由的社会。

新闻向本质回归——这似乎是一个“返家”的命题。新闻的家,在何处?在网络时代这个人人可以作为传播者的背景之下,新闻的“认知”本质就被挤压、凸显出来。一些敏锐的理论家,已经看到了新闻作为“认识活动”的属性。其实,这才是新闻的终极价值——与科学、哲学的认知不同,新闻认知的归宿是“传播”,是向大众传播新知、真知,从而影响大众的认知图式和世界图景。

正如杨保军先生在《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一书中所言,作为认识活动之一的新闻活动,是人类的本体性活动。如果把新闻传播活动看做整个人类一种活动类型和方式,那么就可以发现,新闻传播活动是反映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活动,它的直接任务是说明事实世界的变动情况是什么。新闻传播活动本质上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是人类对世界众多精神把握方式中的一种。从新闻传播现象的原始产生,到今天高度发达的新闻传播业,这一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是所有新闻传播活动中共有的东西。并且,新闻传播活动还会继续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有效的精神方式。

作为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从原始时代到今天,新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基本稳定的:把握生存发展环境的最新变动情况。对周围环境的及时认知和把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这也使得新闻认知具有永恒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使新闻认知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成为可以与科学认知、哲学认知并列的人类认知方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可以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依赖于新闻认知,还可以说,新闻认知与生俱来就是人类生存的本体性活动。而且,只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琢磨,新闻认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只要人们越来越想把握自己的当下命运和未来可能,新闻认知就变得越来越须臾不可缺少。这正是今天人们在信息时代看到的真实景象。(杨保军《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第105页)

当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时,他们只需要关注自然环境的最新变化就可以了,当人类生存环境主要依赖社会环境时,他们需要关注的环境变化就变得复杂起来。环境的复杂化、多重化,从客观上促成了新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认识方式的不断更新,认识规模的不断扩大,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展。

新闻认知活动具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和方式,它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正是内容与形式上的特殊性,使新闻认识与其他认识世界的方式区别开来。在最抽象的层次上,新闻认识内容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事实性和新鲜性;新闻认识形式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新闻认识是对“最新的事实”的认识和反映,“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李大钊语),是对最新的事实的及时、公开的认识和反映,它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反映最新的事实标识自己的认识特征。环境的永恒变动性,使得对环境的认知具有持久的客观的新鲜内容。

为了获得关于环境内容新鲜性的认识结果,及时认识就成了时间上的内在要求,而要使整个社会都能获知环境的变动信息,公开性就成了新闻认识的另一重要内在要求。

“毫无疑义,新闻认识内容上的真实新鲜、方式上的及时公开,必然具有历史的具体内涵,但在抽象的意义上它们可以超越历史的差别,成为新闻认识具有的绝对意义的特征。”杨保军认为,无论新闻传播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和规模,以何种媒介形态传递和收受,确保新闻之为新闻、新闻传播之为新闻传播的几个核心要素是基本稳定的:一是内容的真实性和新鲜性,二是传播形式上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所有新闻认识的其他可能特点,都依赖于上述最基本的特点,这是我们思考新闻活动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的基本结论,也是基本出发点。

新闻认识从一开始就是以实用性为主的认识活动,它始终追求认识的生活意义和实践价值,追求对日常生活的效用性和参考性,具有强烈的主体目的性和选择性。新闻认识不是为知而知的纯粹认识,而是为用而知的功利性认识活动,是人类常识水平的认识活动。新闻认识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实际生活直接相关,作为普通大众的人们可以直接理解新闻认识的成果,不需要什么过渡的中介和桥梁。新闻认识离社会最近,离生活最近,离生命的直接存在与活动最近,它与生活、社会以同步的方式变化发展。因此,作为认识活动的新闻活动,对社会人群常常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广泛、更为实用的意义和价值。

新闻认知的社会职责,主要不是提供普遍的真理,而是提供具体的真知;不是提供认识原理,而是呈现具体的新闻事实真相,并努力呈现一定社会范围内事实世界的整体最新变动情况。

杨保军先生的认识,基本抓住了新闻认知的本质和核心。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新闻认识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作用——那就是通过真知和新知,不断为公众提供新的认识世界的参照,从而影响社会公众的认知图式,更新公众的知识结构,完善公众的世界图景,促使公众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随着时代发展、环境改变而变革更新。在今天这个“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由于互联网带来的媒介革命,特别是基于网络传播的诸多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和创造,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第四世界”,以至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在发生着、进行着某种革命性的变化。此时,这个新的世界,必将带来一场世界观上的深刻革命,从而引发新闻思想的全新革命。

新闻,将如何面对这场革命?

职业新闻人将如何面对这场革命?

更为根本的是,我们如何从传统新闻思想的认知图景中摆脱出来,迎接这场新闻思想的革命?

此时,对职业新闻诞生以来的新闻思想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就成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新闻思潮的演变

在工业社会到来之前,新闻活动处于漫长的自在阶段,人类社会尚未出现成形的新闻思想。

随着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新闻才开始民间新闻和职业新闻的分化。职业新闻一旦产生,新闻就进入了自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新闻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新闻界在观念中普遍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想认同,并以此具体影响新闻实践。我们可以把新闻思潮比喻为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新闻界留下的一个缩影,因为它精确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科技的综合水平。

回顾世界历史的进程,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时代发生的事件,背后都有一种时代思想在产生推动作用。而这种时代思潮,表现在具体的时期和地点,就是人们对各种问题持续不断的思考和表达。正如罗兰·斯特龙伯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所说:“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不是思想,而是物质利益和理想利益……但是,由思想所创造的世界观念经常像扳道工一样,决定着利益火车头所推动的行动轨道。”(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1日第一版)

2.3.1自由主义新闻思潮

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大潮”,西方世界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崇拜从此确立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潮中,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开始形成,并在革命实践中发展起来。

自由和权利,首先是“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认知世界、思想世界的自由和权利”。在18世纪,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当时欧美政治生活的主流,而自由和权利,正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和“号角”。

权力的本质是“话语权”和“占有支配权”,而新闻就成为资产阶级引导人们从封建统治者手中抢夺“话语权”的有力武器。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在新闻界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由主义新闻思潮。

在资本主义崛起的阶段,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盛行是一个重要时代特征。自由主义思潮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

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由马歇尔集大成建立系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成为当时的主导思想。他们认为,不受任何团体支配的自立自强的人,乃是最典型的社会单元。

亚当·斯密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揭示市场机制的长处,指明市场的效率特征,相信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市场走向利益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彼岸。他坚信社会经济效益事实上是出自于个人的自利行为,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只要政府停止补贴和管制,许多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就会消失;只要扩大了个人的活动范围,个人的潜力就会得到释放,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进步。”他还进一步宣称,“政府绝不适合承担经济职能。”

马歇尔随后又提出市场自动均衡论,即“建立在自动稳定器(弹性价格、弹性工资和弹性利息率)作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自动实现宏观资源的最优配置,无需国家进行干预”,继续将放任自为的经济理论充实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体系中。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潮是从17、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主导思想,它来源于当时兴起的自由主义的哲学基本理念。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18世纪的休谟等,都是通过解读“自由”“理性”等概念,使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理论得以运作起来的经典阐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