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23340900000042

第42章 新闻哲学的诞生(16)

英国20世纪初的比维布鲁克报团的报纸,仿效美国报纸的风格,追求黄色刺激,充斥着琐碎庸俗的内容,将现实中各种社会问题加以夸张、渲染、暴露于众,比维布鲁克被称为“英国的赫斯特”。

法国的《小日报》《小巴黎人报》等报纸刊登各种刺激性的社会新闻,如凶杀、诉讼、天灾、丑闻、怪诞的故事等招徕读者。

19世纪末的德国报纸也多以社会新闻、娱乐材料为主要内容。

总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成为黄色新闻乐此不疲关注的焦点,报纸报道风格煽情化、报道题材低俗化的趋势逐渐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国家,黄色新闻报道便成为一股潮流扩散到全世界。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潮流到达中国,都市生活类报纸风行一时。

其次,受众的自然本能需求的欲望被激发,给黄色新闻制造了市场需求。

受众对感性文化消费的需求,对报纸娱乐消遣功能的需求成为黄色新闻产生、蔓延的动力。在快节奏的生活步调、高强度的生存压力之下,人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沉重的社会话题和重大的社会事件,只希望通过报纸获得放松,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通过感官刺激寻求精神上暂时而虚幻的满足。

如陈龙《大众文化的异化功能与现代人格》一文中所说:

“大众在富有神奇诱惑力的文化信息的‘按摩’之下,那种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痛苦意识’和‘灵魂无可皈依的’的异化感没有了,人们忙于获得物质条件,习惯于享受已有的感性文化。”(陈龙《大众文化的异化功能和先帝啊人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一期)

因为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下普遍产生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使他们特别容易受到感性、煽情事件的触动,企图从中找到情感的慰藉以填补精神的空虚。受众的这一诉求同样也为以煽情为典型特征的黄色新闻制造了潜在的市场需求。

黄色新闻思潮的兴起,与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互为动力。世俗化进程实际上从文艺复兴时期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世俗化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历了发达的自由竞争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并逐步进入更高级的垄断阶段。贯穿这一过程的追求人的解放、注重人的自我发展与现世享乐的世俗化进程也获得长足发展。社会世俗化首先强调的就是自我身心解放,提倡及时行乐,崇尚快乐原则。

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就像孙爱军在《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流行》一文中描述的那样:

“在生活需求方面,由匮乏性状态向丰富性状态转化。表现为追求趣味,尽可能体验生活中的种种微妙过程和无限禅机,使生活艺术化;崇尚快乐,尽可能享受人生的喜悦、轻松、自由和幸福,消除厌烦和困惑,使生活游戏化;解放感性,尽可能地恢复到自然,充分地调动起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使生活感性化。”(孙爱军《世俗化和大众文化的流行》,《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六期)

在社会世俗化的过程中,趣味性、娱乐性、情感性的题材成了人们追求瞬间刺激、实现本能回归的首选“精神快餐”,而这正是黄色新闻最擅长的。社会世俗化进程中呈现出“信仰的个体化,道德的相对化”特征。世俗化过程中这种对传统信仰和道德的实用与功利化态度,往往为人们不择手段牟取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牺牲社会和公众的利益、让黄色新闻大行其道,即是这种宗旨在报业发展中的表现。

黄色新闻思潮的哲学背景

黄色新闻思潮是当时西方社会新思潮涌动扩散的一个方面。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继西方近代理性主义之后,西方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反对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社会思潮,即非理性主义思潮。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开非理性主义之先河,尼采、柏格森、海德格尔、萨特、弗洛伊德等各成一派,将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向高峰。

黄色新闻思潮的产生和蔓延,实际上也受到了这一“强调人的本能意志、情感体验、欲望、生命冲动、直觉、潜意识”的思潮的强大影响。在美国,当时思想界正是实用主义的诞生时期,并逐步发展成指导美国人观念和行为的主流价值观,黄色新闻思潮就是实用主义的效用原则和相对道德观表现在新闻界运用的结果。

非理性主义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本能、直觉、潜意识之中,因而主张用直觉和体验的方法认识世界。在这种认识论的指导下,人们开始放弃以往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的方式,更加倾向于通过人的本能、情绪、欲望、冲动等感知来认识事物,更强调用感官的刺激达到人的非理性的满足。黄色新闻用大字号标题、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浓墨重彩地大肆渲染容易激发人的本能欲望、释放人的精神压力的题材,让受众在这种直觉和体验当中找到人作为一种自然性动物存在的快感,并以此来迎合一些人的需求。

非理性主义把人的本性归结为人的欲望,认为“意志”“生命”“存在”“无意识”就是人性的本质内容。这种“人性论”观点使人们开始放弃传统的道德束缚,高喊解放人性的口号,普遍寻求本能欲望和内在生命力的放纵,以实现人性的回归。黄色新闻报道以暴力、凶杀、犯罪、乱伦、性暗示等题材,不断激发受众的非理性,正满足了人们把受传统压抑和束缚的欲望释放出来的心理诉求。

非理性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社会历史观的指引下,人们热衷于解除道德、伦理和传统社会规范对非理性主义所谓的“人性”的禁令,从而保障人的本能意志、情感体验、欲望、生命冲动、直觉、潜意识等非理性的发展,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于是在新闻界,唤醒人的情感体验的煽情报道风靡一时,激发人的暴力倾向、纵欲倾向、乱性倾向的“黄色”报道大行其道。

19世纪90年代,美国跨过一道分水岭,来到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随着美国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高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垄断化带来了各种令人头疼的矛盾和危机,贫富悬殊日益扩大,种族矛盾尖锐,腐败涌现,犯罪频发,传统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变化,加上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催化,拉开了思想观念上新的转型的序幕,实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实用主义所强调的“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有用”的效用原则完全贯彻了利己主义精神,即只管行动是否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是否符合“稳定工作”“简化劳动”“节省劳动”的效果,而不顾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道德原则。这种效用原则反映到新闻界,一方面对于传播者而言,就是报纸为刺激销量、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而不择手段,报纸将“只要能赢利”奉为最高宗旨,任何能达到此目的的手段就都是“真理”。黄色新闻不仅采写上成本较低,而且不必担心“曲高和寡”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对受众而言,只要能得到精神消遣,获得感官上的快感,也没有理由对黄色新闻持排斥的态度,因而一百多年来黄色新闻一直在西方报刊中广为推崇,影响至今。

实用主义以“效用”作为真理和价值取向,而人特殊而有限的存在性决定了实用主义的相对主义性质。正像詹姆士所说:

“由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境遇的特殊性和有限性,由于人的心理意志的变动性,在人类生活和行动中,不存在任何绝对的恶,也不存在任何非道德的善。”(孙晓东《“价值真理论”之伦理意蕴—詹姆士实用道德主义观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二期)

实用主义在道德领域摒弃传统道德的抽象评价原则或规范的理论体系,强调在特殊境况下对人有效用的道德,即“在该时刻他所感到最满意的”,这样就形成了以人为中心、为人所用的道德观,而不是让人受制于道德,成为道德规范下的人。黄色新闻对色情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对血淋淋的凶杀暴力细致入微的展示,对无中生有的事情的造谣炒作,对耸人听闻的怪诞消息不厌其烦的追踪,无不是对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挑战。

黄色新闻思潮的行业背景

新闻传播事业自身的发展,也是黄色新闻思潮诞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技术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传播技术的革新;在理论上,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魔弹论”在传媒界风行;在实务上,报业集团纷纷建立,报业垄断化局面基本形成。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从此步入电气时代。在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传播技术也日新月异,在极大地解放新闻传播生产力的同时,也为新闻传播领域中出现的黄色新闻思潮的蔓延扩散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首先,是印刷和照相制版技术的进步。印刷业的新成就是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包括排字机、速印机、铸版术、彩色印刷机、干式纸型、电铸术、照相凸版印刷术的发明。

这些技术的进步在极大地提高印报速率的同时,还推动了报纸铅字体的改进,使报纸看起来更加清晰,多种标题字体随之被设计出来大受欢迎;图画、标题和广告不受报上分栏的限制;1893年启用的彩色印刷机,使刊登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彩色图片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美观度和吸引力。自19世纪70年代照相凸版印刷术使照片印到报纸上成为现实,图片新闻事业诞生。而黄色新闻素来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使用大字号标题、大量使用刺激感强烈的图片和照片、刊登彩色滑稽连环画等等,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无不得益于这一时期印刷术和照相制版技术的进步。

其次,电讯技术、交通通信网络的崛起,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也扩大了其传播广度。电报、电话发明并相继成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人们的时空距离被大幅度压缩。正如尼尔·波兹曼所感叹的那样:

“电报则一笔勾销了人类交流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之间的障碍,使信息从时空中脱离出来……它把我们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经历过的。”([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以美国为例,1880年至1900年间,铁轨长度增加了1倍,电报线路增加了3倍,贝尔话线把城市连接了起来。1897年,联邦邮政开设农村免费投递业务,同时改进了城市的邮政工作。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实时传播与扩散不再是神话。诞生于美国的黄色新闻思潮,在短时间内形成影响世界的思潮,这是以前所不可想象的。

在大众传播理论研究领域,20世纪初的“魔弹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妖姬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这一理论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风行一时。这一观念的流行,使传播者笃信传媒在制造社会舆论、左右受众情绪、支配人的行为方面具有强大的决定作用,因而在新闻报道上大量运用黄色新闻操作手法,制造出一幕幕极尽煽情色彩的闹剧。黄色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魔弹论”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运用。

黄色新闻思潮的蔓延

“黄色新闻”的“黄色”,其实并不像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黄色”那样不堪,事实上,它也只是代表一种追逐耸人听闻和刺激煽情的新闻报道风格——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煽情性”。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都市类报纸大潮中,这一报道风格也一度流行,只是中国并没有将它和“黄色”二字联系起来。

但是,黄色新闻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确确实实形成了一股汹涌的潮流。

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北岩勋爵,把黄色报纸的手法运用到1894年买进的《伦敦新闻晚报》上。他在1896年创办的大众化报纸《每日邮报》也体现了这一风格。该报贯彻了北岩勋爵“反常的事物就是新闻”的理念,以“忙人的报纸”“穷人的报纸”为宗旨,它也刊登大量社会犯罪新闻,掀起社会和政治运动。

北岩勋爵在1903年创刊的《每日镜报》是英国所有黄色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作为一家煽情的、有趣的“半便士画报”,它刊登大量的图片,并大力报道色情与犯罪新闻。一向严肃正统的路透社,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钟情于“对失业、火灾、爆炸、惊人的犯罪活动、暗杀以及名人去世进行专门报道,以此作为路透社业务的一部分”。

法国的《小日报》在1891年采用彩印图片,以娱乐性材料和故事为主打;《小巴黎人报》在1888年转入让·迪皮之手后,在内容上增加社会、体育等有刺激性的报道吸引读者。而这一时期在法国出现的最有美国特色的黄色报纸当属《晨报》,它采用通俗的文字、大字标题,经常使用多行标题,还经常仿效普利策和赫斯特发起某项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