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话说南疆 画说南疆
23341100000022

第22章 罗布泊与罗布人(2)

他们生活用具极为简单,就住在水边,也不需要水缸水桶水壶,口渴了,出门便是湖,往水边一趴,有的是水喝;只是享受的时候,才烧煮一些由罗布麻的花与嫩叶配制的草茶来喝。

罗布淖尔人的主要生产活动就是捕鱼。他们将粗大的胡杨树凿成长槽状的独木舟(汉人称之为“卡盆”),水深的地方用桨划,水浅的地方用篙撑。他们的篙也无非是一根细长结实的胡杨树杆。与中国内地河湖船家用的篙不同的是,罗布淖尔人的篙一端是平头,这是插入水中撑船的;而另一头则被削成尖头,这一头是叉鱼用的。罗布淖尔人有着神奇的叉鱼本领,他们的眼睛似乎能看穿水下的一切,只要发现有大鱼在独木舟边游过,一篙下去,一定能叉上来。

这群靠打鱼为生的人还用罗布麻拧成的线编织鱼网。罗布泊地区无论湖泊、河流,还是水汊、苇塘,都不太深。他们选一个水湾或者河口,把麻网捆在胡杨木桩上立在水中,一家人或者一伙人走进水里,呈扇面散开,到了预定的位置,回身向着布网的地方一边大声唱着从爷爷的爷爷那里传下来的情歌,一边用胡杨木棒敲打着水面。水下的鱼们就被这阵势吓慌了,用最快的速度向立着一道麻网的地方逃命,前仆后继地被挂在了网眼里。

罗布淖尔人把当天打到的鱼堆在沙滩上,五六户人家的小村或者一两户人家的居住点,无论在一起生活的人有多少,这些鱼都按人头平均分配。那时候的罗布泊很丰饶、很慷慨,常常打一次鱼能吃半年。

吃不完的鱼,就把它们挂在胡杨树上风干,留待不便于下水的冬天吃。

把鱼烤着吃,是罗布淖尔人主要的食鱼方式。将鱼肚子剖开,除去内脏,用手把鱼往外掰开,插上细红柳枝把鱼固定成片状,从鱼尾处插进一根粗一点的红柳或胡杨树枝,鱼就成了一柄长把扇子的形状。把若干个这样处理过的鱼插进沙土里,摆成一个大大的圆圈,在圈子中间生起火,把鱼烤熟。不用咸盐,不加任何佐料,但其味无穷。

这样烤熟的鱼可以存放数天不腐,凉吃热吃都一样美味。

罗布淖尔人还有吃生鱼的习惯。有时候嫌烤鱼太麻烦了,便下水打条鱼来生啃着吃。照这样生活,铁锅、铜壶一类劳什子完全是多余的。所以罗布淖尔人的家里很少有金属器具。

但是罗布淖尔人并不是实质上的原始人部落,他们懂得与外界的人进行交换。他们用水獭皮,熊、虎、狼等野兽的皮,羊只、羊皮、羊毛,甚至鱼干等物从外面交换来刀和斧。

罗布淖尔人钻木取火

罗布淖尔人也知道,时不时地换换口味对人来说是十分惬意的事情。除了吃生鱼和野火烤鱼,他们也常吃煮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罗布人煮鱼不用铁锅,而是用大鱼的鱼头。但是鱼头的导热性不好,容易烧焦。他们后来大多都选择了铁锅。用锅煮鱼不但味道好,每次还能多煮一些鱼,煮一锅就能吃两三顿;鱼吃完了,下一顿,就往鱼汤里撒上玉米面,煮成鱼汤粘粥,这是罗布淖尔人最津津乐道的美食。

有时候来了兴致或者家里来了客人,罗布淖尔人也会找出一把铜壶去煮茶。茶却不是新疆南部的人通常喝的茯茶,而是他们自己用罗布麻的花与叶子为主要原料配制的罗布麻茶。经国内外专家鉴定和临床验证,常饮罗布麻茶可降血压血脂、增加冠状动脉积压流量,还具有强心、利尿、祛痰、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抗衰老等功效。

当然,铁锅、铜壶、玉米面都是罗布淖尔人从外界换来的。

烤鱼、煮鱼汤粘粥和罗布麻茶需要生火。在没有火柴的年月,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火种的呢?

罗布淖尔人使用过钻木取火的方式。

提到钻木取火,许多人的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原始时代的人蹲在一截木头上,双手夹着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插在木头上,双手快速地搓动,使那根木棍旋转,木棍与木头磨擦生热,木棍就燃烧起来了。

但是用双手搓动木棍的方式十分费力,并非易事。

罗布淖尔人的钻木取火却不是这么笨。他们把结实的罗布麻细绳或者大型动物的腿筋拴在一根红柳枝上,做成一把七八十厘米长的手弓(也叫“锔弓”),把一根红柳棍绕结在弓弦上,红柳棍的一头插在干胡杨木上,上面的一头用一块石片或者木片压住,一手猛地拉动手弓,弓弦使红柳棍极快地旋转起来,在红柳棍与胡杨木相磨擦的地方,就蹦出了一些冒着烟的木屑。

这些木屑上的火星虽然极其微弱,却可以点燃菖蒲絮。取火的人及时地把那团冒出烟的菖蒲絮抓起来,放在扎成毛絮状的芦苇或干麻上,用嘴吹一吹,火苗就蹿出来,变成了一团火。

芦苇絮也是引火的好材料。但芦苇絮非常轻,随风飘扬,使用它引火比用菖蒲絮要费事一些。

罗布淖尔人钻木取火的过程其实很短,也就一拉弓的时间。从拉弓钻木到吹出火来,仅比划着一根火柴的时间稍长一点。

据现在仍健在的罗布老人回忆,他们当年还有另一种取火方法:击石取火。一些罗布淖尔人家里有从外地人那里换来的石头和钢片,把一块石头放在一堆菖莆絮上,手握一个钢片敲打石头,石头就会冒出火星,反复地敲打,直到火星点燃了菖莆絮为止。

100岁仍然可以做新郎

罗布人中多长寿老人。只要见到长髯抚胸的老人,问其高寿,动辄八十九十,敢说百岁以上者随处可见。在这些人中,有的确实是百岁上下,能细数八九十年前发生过的事情。有些老人描述的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的模样和他们的探险活动,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的文字记述和照片资料几乎一模一样。

深山老林、桃花源中多寿星,这是古时即已印证过的事实。

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长寿之道,都警示人们安心守神、节制欲望,但是罗布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不要压抑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不要压抑自己的****,人才能够健康和长寿。罗布人中,白发苍苍的老者迎娶一位妙龄女子为妻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是长寿的秘诀。

《新疆日报》的一位著名女记者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她与同伴到罗布人生活地区采访,走村串户十分活跃。她们的风采迷住了一位90岁的罗布老人,她们走到哪里那位老人就跟到哪里;跳舞的时候,老人围着她不停地跳着,像年轻人一样地挑逗着对方;坐着驴车去采访的时候,老人就夸张地搂着她们,向别人夸耀自己的艳福。她们要乘汽车离开的时候,老人黯然神伤,恳求汽车司机说:这么漂亮可爱的姑娘,能不能给他留下一个做新娘?

这位老人因为他不老的青春激情而受到人们的赞美和钦佩,老人自己更会在那种高昂旺盛的自我感觉中活得有滋有味,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新郎,并幸福地再生活若干年。

连老人都青春长在,那么青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在这样的地方,情歌是少不了的。罗布人的民歌也是以情歌为主,年轻人、老年人甚至孩子都在唱。有一首叫做《古勒托日哈依(意为“花与云雀”)》的罗布淖尔民歌是这样唱的:

到处都有名气,

我有了很多亲戚。

敌人和朋友中间,

我的情人是哪方的人?

我去情人那里,

深夜里划着独木舟去。

你陌生地站着,

身穿毛织的袍子;

我为什么来了,

而不在羊群中睡觉?

你怎么能安睡,

在古勒托日哈依的床上……

我把这个瓜切开了,

情人你不吃吗?

我来向你表白,

你不说真心话吗?

火焰在我的全身燃烧,

古勒托日哈依你知道吗?

古遗址里有“祖”的原型

在罗布泊地区的多处古墓葬里,都出土了大量的性崇拜的遗物。在小河遗址上,发现有多个用整段粗壮的胡杨木雕成的男性生殖器竖立在高大的沙丘上。这种物件叫做木祖,意思是用木头雕成的祖。汉文的野祖冶字,原意是指男性生殖器的象形之物。后来,祖被做为祖先牌位和碑,进而演变为高大的纪念碑。在罗布泊一些遗址里,还发现了大量的小型木祖,一般由一个木祖从中间剖开成两片,内里掏空,两片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长形的盒子,盒子里都存有蛇或四脚蛇的残骨。蛇和四脚蛇曾被许多民族视为男性生殖器或****的象征,进而发展出蛇或四脚蛇可以壮阳的迷信;至今,广东人还因其能壮阳和大补而嗜食这两样东西。把蛇与四脚蛇放进雕成木祖的盒子里作为死者主要的陪葬品之一,这意味着死者是一位男性,并且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们都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里也一样有着持久旺盛的性能力。

罗布人不但把性与幸福相连,而且把它还与健康和长寿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观念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养生观念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