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话说南疆 画说南疆
23341100000005

第5章 缤纷的窗口(3)

把大米和胡萝卜丁灌进羊肠子里煮成米肠,把面糊灌进牛羊肺里煮成面肺,是维吾尔人喜爱的食物。家里宰了羊,自家做的米肠面肺和肚、心是要留作招待最亲近的亲戚和最尊贵的客人的。制作米肠面肺是妇女们的一个重要手艺,在制作的时候忌生人窥视,以防止被偷学去了手艺或者带来恶运。这种习俗产生自人类早期互相敌视和提防的年月,是原始时代的遗风。

馕是维吾尔人的主食,这是一种在馕坑里烤制的圆饼,可用小麦粉、玉米粉、青稞粉甚至沙枣粉烤制,有大小、厚薄、普通与精制等十几个品种。最常见、最普及的是薄馕。馕用瓮形炉灶烤制而成,贮放多日不霉不馊,营养如初。

新疆南部烤馕的工艺十分讲究,烧炉灶的柴必须是红柳枝,否则馕的味道就不地道。

油炸鱼是新疆南部维吾尔人传统的食鱼方式。维吾尔人不吃未经宰杀、放血就已经死亡了的动物,但是鱼除外。此俗来自于教规。******在宰杀肉畜时必须诵读有关经文,不经过这个程序处理的肉食就是不洁的、不可食用的;******教认为动物的血是灵魂寄居的地方,它们的肉可供人吃,但是它们的灵魂是供真主支配的,所以人不能吃。而鱼头的两侧都有一个裂口(鳃),那是先知穆罕默德宰杀它们时留下的,鱼们早已被先知亲手放过血了,因此死了是可以吃的。

巴扎上的炸鱼是一道美味。

维吾尔人有饲养奶牛奶羊的传统。绿洲中的农民家制的酸奶,是把新鲜牛羊奶盛入碗中,加入老酵头自然发酵而成,每碗酸奶都结了厚厚的一层褐黄色的奶皮,十分鲜美;奶皮下面的酸奶嫩豆腐一般结实。这种酸奶宜于吸收消化,营养极为丰富;还可以治疗腹泻。清晨,穿着花裙的妇女们头上顶着、肩上挑着盛酸奶的木碗,走过刺玫的院墙,穿过木条房的街道,在清凉的晨风和袅袅的饮烟中赶往巴扎,这是新疆南部最动人的风情之一。

巴扎上的土产令人开眼

在巴扎上可以看到放在胶轮车上的岩石状的东西,灰白色,上面沾满了泥土。这不是石头,而是从戈壁滩上的沙土中挖出的板结盐,这种盐曾是新疆南部居民的食用盐。因其不含碘,成为克汀病(俗称“大脖子病”)的病源。当地人对这种沉积到土壤中、经自然蒸发而板结于地表的盐情有独钟,认为这种盐,吃了劲大,这种盐水和的面筋道;有人就赶着骆驼到戈壁滩上挖来这种土盐,在巴扎上出售。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大力推广加碘再制盐。

葫芦曾是取水、贮水、贮物的最佳器皿,但现在使用葫芦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人们仍然一往情深地种植葫芦,并习惯性地把葫芦拿到巴扎上来卖,但过问者却寥寥无几。

用凿削技术制作的木勺和用原始的车床镟制的木碗木盆等,在当地仍有市场。木碗不烫手、不易摔破,所以有小孩子的人家就爱买些木碗木勺用,都说盛在木碗里的饭特别香。到新疆南部采风的艺术家和文化人,都爱买一些木碗木勺,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别具风味的工艺品。

巴扎上有一种灰白色的圆台形物件,小碗般大小,摸起来有滑腻感。这是土法制作的肥皂,用动物油脂、草木灰等制成,是古老的清洁用品,效果不亚于机制肥皂,只是泡沫少一些而已。

巴扎上有铺天盖地的美

******教严禁人们描绘有眼睛(即有灵魂)的物体,因此维吾尔族的传统艺术中就没有表现人和动物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但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尤其是对更加爱美的维吾尔人来说,没有美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不能发展造型艺术,他们就转而发展了以植物花朵、几何图形和色块结构为表现对象的工艺美术,并把这种艺术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人们从头到脚无不被图案之美所包裹,维吾尔人用图案之美把生活的每一个空间都充实得满满当当。走进巴扎,尤其是走进销售生活用品的摊位,就会感到图案之美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

和田地区是新疆南部地毯编织业的中心。和田地毯是维吾尔人编织类手工工艺品的代表产品,它有20多种纹样,充分表达了当地人的审美特点和对美的追求。居室墙壁上挂壁毯、床炕及室内地面上铺地毯,是维吾尔人的习俗,也是居室装饰之主流,因此地毯在整个新疆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地巴扎上的热门商品。

和田是中国西北部,乃至中西亚少有的蚕桑基地,和田生产的土花绸“艾特来斯”有着悠久的历史。艾特来斯绸至今仍保持着手工制作工艺,有十数种纹样,主要用于制作妇女的各式裙子,是维吾尔妇女首选的裙服面料。但是现今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的机织艾特来斯绸和添加了化学纤维的艾特来斯绸对传统产品形成了严重危胁。

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是巴扎上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集雕刻、造型、镶嵌、图案艺术为一体,体现了当地最高的工艺美术水平。

新疆男子有佩刀的习俗,故各个巴扎上都有刀具摊位。南疆的佩刀以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英吉沙小刀”最有名,钢质好,造型美。维吾尔人吃肉、吃瓜果、宰羊、维修工具、做饭等等都离不开随身佩带的小刀。小刀也是男人们的主要饰物。如今各种匕首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有审美价值。

昆仑山中盛产玉石,玉石又以产于和田附近的玉龙喀什河中的羊脂白玉为最上品,新疆有“阿山的金子和田的玉”的民谣。巴扎上有很多玉石摊点,它们同时也经营古玩生意,但在这里交易要善于识别真假才行。

手工制作的各种首饰,是工艺品中最精美的。当地人认为,妇女不戴首饰就像不穿衣服一样不可思议。因此银匠们的生意都还不错。在巴扎上,银匠们使用着吹火管、木炭炉和铁砧子这些千年未变的工具忙个不停。

铜器至今还没有退出新疆南部居民的生活,因此巴扎上的铜器市场就相当的热闹。铜器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器皿,铜器文化也就最为发达。不过你不要搞错,有些造形十分漂亮的铜壶可不是用于烧水煮茶的,而是用于洗濯的,也称为“净壶”。******教规定,在洗濯时必须使用活水。在家里没有安装自来水之前,不可能在每次洗濯时都能到河边或渠边去,于是就只好把水倒在净壶之中,用从壶嘴里倒出来的水冲洗,这就有了流动水和活水的意思了。******教也译作“清真教”,除了“清静至真”的含义以外,还极其讲究清洁。教规规定,一个******每天须做五次礼拜,而每次礼拜之前都必须认真地洗濯一番。******教还认为流动着的活水才是清洁的,而不流动的水是死水,是不洁的。因为净壶与一天到晚最为庄严的事有关,所以净壶也就成了工艺上最为考究的器皿。

巴扎上有不少出自农民之手的儿童用具和玩具,虽然做工粗放,装饰古朴原始,却最能体现出民族性格。婴儿的摇床制作得造型别致、五彩缤纷。维吾尔族婴儿在出世后第四十天,要举行摇床礼,然后孩子被放到摇床上,摇床是维吾尔母亲的第二怀抱。

巴扎是情感与文化的汇聚地

我们说巴扎不等同于中原的墟集,重要的一点就是巴扎还是个文化活动场所,是当地人寻找愉悦充实精神的地方。

在巴扎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年妇女摆的临时摊位。她们都是慢慢悠悠而来,手里提着一个用头巾兜住的包袱,找个地方坐下,摊开头巾,便是一个摊位。头巾上放着自家院里出产的蛋、水果、圆葱、恰玛固(当地的一种蔓菁)、西红柿什么的。人们总是一溜一排地挤在一起,不爱扎堆的不多。她们坐在一起就唠叨起来了,互相倾诉着一腔话语,直说得见了有人到摊位前来打岔就烦,就要把来打听货品价格的人毫不客气地轰走。

在中原地区,赶乡集的人非买即卖,完事了就走。而在新疆南部的巴扎上,却有许许多多既不买也不卖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对于注重亲情友谊、人际和睦的农民来说,巴扎是亲友聚会的便利场所。与亲友相聚,是当地人热衷于赶巴扎的动机之一。

还有一些人本是到巴扎上来办事的,但是突然遇见了多日不见的老朋友,于是就站在那儿聊开了。聊着聊着,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们都汇集在了一起,大家要说的话就更多了,大家反而把为什么到巴扎上来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也有全家人一起来赶巴扎的。一家人团坐在巴扎上,买点小吃尝尝,是对单调枯燥的农村生活的调剂,类似于城里人的逛公园和野餐,其乐融融。

巴扎上还有一些很古老的服务行业,给人带来享受和快乐。

有代表性的服务行当是传统的剃头匠。他们穿着农民的衣服,腰里拴一块粗布的围裙,加上一个特制的烧热水的铜壶和一把出自乡村木匠之手的木椅,剃头摊就开张了。剃头匠的生意很好,一个巴扎很少有闲着的时候。来剃头的农民们并不是自己干不了剃头刮胡子的事,来享受剃头师傅服务的那种乐趣、那种舒服,是不可替代的。你也不要小看那些穿戴土气、其貌不扬的剃头匠,他们在给人剃头、刮脸、修剪胡子之后,还给顾客剪鼻毛、掏耳朵、捶背按摩,一边不停嘴地讲着故事、笑话和顾客们爱听的话;收费极其低廉,他有时候还会说:“你看着给吧,要是没带钱,就下次给好了。”

巴扎既然是人群聚集之地,也就成了民间说唱艺人活动的理想场所。说唱节目除了民间歌曲、曲艺和传说之外,主要的还是吟唱宗教史诗和讲说圣战故事。因此,当一段弹唱结束之后,人们会进行祈祷。

一日五次礼拜是******的规矩,这五次礼拜是晓礼、晨礼、晌礼、晡礼和宵礼,晓礼在破晓后日出前,宵礼在日落以后,其他礼拜时间在白天。时刻一到,信徒们会放下生意潜心礼拜。

遇到这种情景,外地人千万不要干扰他们的礼拜,一定要绕道而行,不要喧哗,不要从礼拜者的前面经过。在巴扎上,因为一下子跪下了满街的礼拜者,你如果无处可避,就要静静地肃立一旁(绝不可站在礼拜者的前面),等待他们做完礼拜再继续你的活动。你如果这样做了,你就会赢得巴扎上人们的尊敬,大家会对你客气起来。

驴车是新疆南部农民的主要家用交通工具,达到了户均一辆以上,有“驴吉普”的雅称。农民们赶巴扎,户户都以驴吉普代步,浩浩荡荡,蔚为壮观。一种独特的设施便在巴扎旁应运而生——驴车停车场。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高车”人,因其善于制造和使用高轮木车而得名。但是现在的驴车都清一色的是统一形制的胶轮车,大木轮牛车只在少数巴扎上才可以偶尔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