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23341900000039

第39章 隆冬夺水

陈学海

隆冬季节,朔风怒号,往日湍急的奎屯河面已经冰封,在冰层下仍有一股水沿着河床低洼处向北流去。“水!宝贵的水,没有水就没有油!”独山子矿务局副局长胡涵秋同志带领基建指挥部的干部们站在陡峭的奎屯河崖头,望着下面干枯而蜿蜒的河谷个个心急如焚。这是1960年初,独山子炼油厂二期扩建刚完成投产,三期扩建工程正在上马。炼厂规模的日益扩大,炼厂能力的迅速提高,这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将对新中国的西北边防和经济建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啊!可是由于水源不足,将直接影响和限制着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怎能不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解决“水”的问题,已成为当时的中心议题。

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和筛选,很快拿出了两个解决水源的方案:一是提高矿区奎屯河水站取水能力;二是在奎屯附近打井取地下水。第一方案是矿区多次派人进雪山,踏勘水源源头及冰雪情况后提出的;第二方案是北京勘察设计院提出的。最后矿区党委决定采取第一方案——扩建原有的奎屯河水站。

方案既定,马上行动,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正是独炼的光荣传统。当时要上的主要工程是:一、扩建泵房,增加水泵;二、挖开奎屯河床、横向修筑一条地下拦水坝,提高取水口的地下水位及储水容量。奎屯河床是第三纪黄土地层,被原古洪水冲刷出的一条峡谷,表层坝有四至六米厚的砾石层,是良好渗水和蓄水层,地下拦河坝就是将这几米厚的砾石挖开,用防渗材料筑一条地下暗坝。这样,在枯水季节就可把砾石层中的大量地下水拦住,以增加水站的取水量,全部工程必须抢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所以,冬季施工势在必行。

担任地下水坝施工任务的是农七师基建处工程大队,他们中大部分是从部队转业的战士,仍保持着解放军的本色。尽管那时正是滴水成冰,地冻三尺的严冬季节,凛冽的西北风顺着河谷呼啸而来,卷起阵阵雪粒,扑打在脸上像针刺,似刀刮,加之当时设备条件差,给冬季施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的先头部队按规定时间进入工地,为后续施工人员准备地窖等生活设施。开始几天,他们白天艰苦施工,晚上则露宿在冰雪荒原。后来他们用推土机推出一条大沟,沟顶铺上一层苇把子,便成了临时宿舍。工地先后上了700多人,开挖河床。一镐头下去,只刨得一个白点,战士们震裂了虎口仍然奋战不息。河床全部挖开后,一股未结冰的河水被引向岸边排往坝下,以保证新挖开的沟槽不进水而顺利施工。当时气温降到了-30℃以下,排水沟边沿很快结上了冰,并越结越厚,眼看着排水沟就要被冰封住,上流来的水就会灌入新挖开的槽内。水流急,时间紧,人们的心揪得更紧。这时,几名年轻人毫不犹豫相继跳进冰碴水中,抡起镐头拼命地砸冰。冰水浸透了棉衣,又结上了冰壳,同志们在激流中冻得嘴唇发紫,手脚冻得也不大灵活了,但仍然奋不顾身地敲砸冰块,冰层碎裂顺流而下。我一直在现场组织施工,看到这些情景,也忘却了寒冷和疲劳,只感到心潮翻涌,双眼不禁蒙上了泪水,多么顽强的人啊!虽然祖国正在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吃窝窝头,定量又低,工作环境恶劣,但他们为了边疆石油事业的发展,无私地奉献了一切。当时,我们立即回矿区领了长筒胶靴,然后又想办法把靴筒加长,送到工地让战士穿上。经过一冬的苦战,在矿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各方的大力协作与支持下,终于圆满完成了水站扩建任务。

20多年过去了,独山子炼油厂在各族职工共同艰苦创业中,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炼塔林立,楼房高耸,马路宽广,绿树成荫,矿区一派兴旺景象。我虽已调离独山子多年,但仍与她息息相连,我为她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欢欣鼓舞。在建厂50周年之际,我写下这简短的创业故事。虽然地下拦水坝已埋在河床下的砂石中,外表看不见它的存在,但它却默默地、忠实地为炼厂的发展服务着。事业的成功,需经历多少坎坷,在丰硕的成果面前,怎能忘却那开拓者的艰辛。每当想起水坝,我就油然怀念那些睡在风雪之中,跳在冰河里拼搏的年轻建设者们。从心底产生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永远珍惜这种创业精神吧!祝愿独山子炼油厂在四化征途上,继续发扬光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描绘出时代更新更美的图画。

1986年6月12日于南京炼油厂

(作者曾任独山子炼油厂工程师、基建科长,后调南京炼油厂任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