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23341900000042

第42章 挺进黑油山

陆铭宝

1955年6月14日,我们新组成的青年钻井队向黑油山进发了。

6月的天气,虽是初夏,但戈壁滩上迎面扑来的热风,却燥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不过,大家在车上还是有说有笑,甚至有的人扬起脖子纵声歌唱起来。

心情是兴奋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肩负着重任,挺进黑油山的青年钻井队,我们就要赶到那里开辟新的战场了……

黑油山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缘。据地质专家们推测,这里在两亿年前就开始溢油,后来便形成了奇形怪状的“沥青丘”和“沥青湖”。在中苏石油公司时期,曾在这里打过几口浅井。之后,又曾派出地震队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地质普查。195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石油地质勘探会议上,决定要在黑油山打探井,并决定先由独山子矿务局派出一个井队。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着独山子石油工人。因为当时除玉门油田外,还尚未发现一个大油田。如果能在准噶尔盆地找出个大油田来,这岂不是新疆石油工人的光荣和骄傲!何况,国家的建设又是那样急切的需要油。于是,人们纷纷报名要求参加青年钻井队,挺进黑油山。最后,我们这一支由8个民族、36人组成的青年钻井队向黑油山进发了。愿望终于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去用自己的双手去打出第一口探井来,用豪迈的脚步踏出一个大油田来,谁能不为之振奋!

汽车在戈壁滩上颠簸着。车上的人们仍兴致未尽地欣赏着这茫茫戈壁。过去,一听“戈壁滩”三字,心里总不免有些发憷,而现在我们就置身于戈壁滩的怀抱,却是感到这样的亲切:看那一簇簇、一堆堆的红柳,绿中透红,亭亭而立;看那一团团、一片片的梭梭柴,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甚至我们还几次看到了成群的黄羊在戈壁上追逐。看着这一切,我们真嫌汽车跑得太慢,恨不得能立刻赶到黑油山。

到了黑油山,是第二天的中午时分。只见1号井架巍然屹立在离我们停车处只有五六十米开外的地方(这井架是在我们到来之前由独山子安装部的工人安装起来的)。不少同志一下车,便蹦着高儿向它扬起了双手。

脚下,就是我们的家了;井架下,就是我们的阵地了。说是家,什么都没有,只有脚下的砂砾一片,只有周围的梭梭柴为邻。这天晚上,我们就露宿在戈壁滩上。经过两天的汽车颠簸,人们确实有些疲劳了,有的已带着微笑进入梦乡,有的还在嘁嘁喳喳,好像在说什么悄悄话;有的虽然躺在那里,却静静地望着星空出神,像在凝思今后的战斗生活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应该怎样地去放射出灿烂的光华。我呢,心里只感到有些不安,因为我是第一次远离领导和矿区独立组织作战的。但当想到我们全体青年队在出发前曾经向党表的决心时,又有一股热流在心里激荡着。

第二天,我们全体队员便投入了钻前的准备工作。

当时,我们全队的口号是:“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这12个字,是我们出发前向党表示的决心,也是我们全体青年队员挺进黑油山的誓言。可是,要真正在这里立住脚、扎下根,也并非那么容易。那时,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长期生活的条件。戈壁茫茫,只有头上的青天,脚下的沙滩;没有遮风避雨的住处,没有可供生活的水源;风沙常肆虐、蝇蛇横行。在生活上,有时想吃一点青菜都很困难。这一切,并没有使青年钻井队员们产生一丝动摇。没有住处,就露宿戈壁沙滩;缺乏生活用水,就喝小西湖的带有硫化氢气味的苦水;蚊蝇叮咬,就戴上防咬面罩;没有青菜吃,“望柳解馋”。有时,夜间突然起风,被子被掀翻,蚊帐被刮跑,碗盆叮当,无影无踪,人们难以安眠。但青年队员从未怨天尤人,只是赌气地骂一声老天,或一笑了之。全体青年队员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无畏精神,积极进行着开钻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平整场地,摆放管子,整修设备,配泥浆,个个忙得热火朝天……

7月6日,黑油山1号井终于胜利开钻了。钻机高歌,转盘飞旋,整个井场沸腾了!

茫茫戈壁似乎突然爆发了青春的活力,加依尔山好像发出了回响,为石油工人助威呐喊。戈壁红柳、梭梭,也好像在踏着钻机的歌声翩翩起舞。钻塔上空正飘着的几缕白云,像是天仙为石油工人凉着的汗巾,随时准备飘下来为工人擦污揩汗似的。

正是盛夏的季节,天气很燥热,戈壁滩上的温度常常高达四十多度。头上烈日晒,脚下戈壁烤,苍蝇虻蚊周身叮咬,叮处肿胀痛痒难忍。但同志们咬紧牙关,坚守岗位。有时生活用水没有了,同志们便喝从小西湖拉来的苦水解渴。喝下这种水,经常弄得人们拉肚子,同志们却从未叫苦。那时,队上就是那个条件,全队只有一辆汽车,既负责从小拐拉生活用水,又负责从小西湖拉生产用水。有时为了保证满足生产用水的急需,生活用水便受到影响。但作为当时的司机同志,他确实是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有一次他去小拐拉生活用水,车到半路水箱没水了。他为了及时把水拉到队里,赢得时间再到小西湖拉生产用水,便独自一人步行十几公里去提水箱里的用水。当汽车从小拐拉上生活用水之后,便又连夜返回队里。第二天又急急忙忙地到小西湖拉生产用水去了。那时候,青年队员们就是以这种只争朝夕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日日夜夜战斗在各自的岗位上。

钻井工人的汗水在流淌,地下的进尺在加深。可是,当打到300多米处在提完钻之后,突然发生了井喷,水柱呼啸而出,带出的石头打得井架叭叭作响。这种场面,井场上的好多人未曾见过。我虽见过,但却未曾处理过,大家一时地都懵了。

必须组织压井制住井喷!但是钻具不在井里如何压井?同时,井上也毫无准备,根本没有充足的压井泥浆。怎么办?第一步必须冒着井喷和石子击伤的危险,先把钻具下到井下。于是,我们组织人员拼死拼活地终于把钻具下到了井里,井口可以控制了。可是,压井的泥浆如何解决?那时,还未发现当地有可配泥浆的土,所用配泥浆的土都是从独山子运来的。在发生井喷之后我们虽然及时地向独山子报告了井喷情况,并要求支援压井材料,可是要从独山子运来,因当时未修公路,仅单行程就得两天。两天时间,就这样的任它自喷?而且,井身将又会遭到如何的破坏?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抢时间,争取尽快地把井喷制住!这时,有人提出,只有回收泥浆,才能救急。于是,我便组织全队人员紧急行动,有端脸盆的,有提铁桶的,有拿碗缸的,有用双手捧的,七手八脚地加收起泥浆来。全身湿透了,不管;衣裤脏了,不管。大家只有一个信念:赶紧回收泥浆,尽快压住井喷!最后就是用这些回收起的又经过一番过滤的泥浆,再加上独山子运来的泥浆材料,终于把井喷压住了。成功的兴奋,胜利的喜悦,使每个钻井队员欢欣鼓舞,有的手舞足蹈地欢呼起来,有的蹦着高儿撒大欢儿。

这次井喷,确实出人意料,可是它却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和希望:井喷意味着地下有水层气层,那么在它的下边就有可能存在着油层。这种希望,又进一步激励和鼓舞着全队职工更加朝气蓬勃地继续战斗。虽然戈壁烈日,灼气逼人,脸烤黑了,皮肤晒脱皮了,但没有一个叫苦的,干劲依然十足;虽然蚊蝇经常像注射针一样地叮刺着皮肉,但人们只是一拂了之,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虽然在生活上经常缺水少菜,但人们以苦为荣,没有一个想离开的。钻井队员们就是以这样的革命精神,经受着艰苦环境、艰苦生活的锻炼和考验,日夜战斗在井场上。终于,经过3个多月的奋斗,1号井胜利完钻了。

完钻之后,全体钻井队员有说不尽的喜悦。但为了能亲眼看到自己用辛勤劳动打成的第一口井出油,钻井队员们又信心百倍地承担了这口井的试油任务……

这一天,当清水替出井内泥浆之后,井下的油气就拼命地涌向了地面,顺着管线喷进了油池内——“出油啦——喷油啦!”在场的人们欢呼着。

钻台上的人们奔下来了,

地窖里的人们飞奔来了,

正在做饭的炊事员们赶来了……

井场上沸腾起来了。有的欢呼、有的跳跃、有的舞蹈、有的大笑,甚至有几个青年兴奋得捞起原油抹在脸上,嘻嘻哈哈地追逐着,打闹着,尽情地享受着经过奋斗而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欢乐……

我记得,这一天是1955年10月29日。

我们的努力,终于变成了让人振奋的现实;我们的誓言,终于唤醒了沉睡万年的戈壁;我们为祖国寻找大油田的坚强信念,终于化作了奔突喷泻的黑色油流……

不久,我们便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开赴黑油山2号井位,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战斗。

(作者曾任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1219青年钻井队队长,后任南疆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指挥、新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