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23341900000045

第45章 进疆前后

丁柏昌

1952年8月,我在大连石油学校毕业了,在毕业分配前夕,传来了要分配部分学生去新疆的消息,这消息引起了同学们很大的兴趣。当时我才19岁,一听说新疆要人,真是太高兴了,马上向学校提出了申请。写申请书的同学很多,有的还咬破手指写了血书,这种争先恐后的情景,直到现在还印象很深。

在即将分赴各地走上工作岗位的聚餐会上,我们15个被分配到新疆独山子的同学是所有同学中最受人羡慕的,他们把自己桌上的鱼都端到我们的面前:“你们到了新疆,吃不上鱼了,今天就多吃一点吧!”有的过来和我们畅叙友情,握手告别,两年的同窗生活,马上就要各奔东西,何日再相会呢?

临别大连时,有人还专门到海边打了一瓶海水,说到了新疆那块沙漠地里,看看这海水,就会想起大连,想起这波涛奔腾的大海。

我们坐火车到了西安,当时我们带队的是刘志泉同志,在新疆军区驻西安办事处报到后,就随同军区汽车运输部队一起坐汽车进疆。在路途中,我们商定要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每人轮流写。由于年轻,没出过远门,每到一地都有不少新鲜事,什么都感到好奇,每天写的内容也真不少。我们在路上走了整整一个月,到达乌鲁木齐时已写了一厚本子。遗憾的是,这本子现在一直没有找到。

第一个到新疆军区招待所来看望我们的是钱萍同志。我好奇地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什么都管,但都没有管好。”我以为他是总务科长,后来才知道,他是中苏石油公司中方总经理。

当时全国各地分配来独山子的大中专毕业生很多,独山子住房很紧张。我们先住在一个刚建好的菜窖里,没有门,也没有窗。后来要放菜了,我们就搬到一个简易俱乐部里,100多人睡在一个大房间,各民族都有,各工种都有,当然各种气味也都有。以后又换了不少地方,我在独山子工作14年,回想起来,搬过14次家,平均一年搬一次,当然,每搬一次,居住条件就改善一些。

我的第一个岗位是给拉油的汽车灌桶,以后又在山上的老炼油厂看温度。那个时候是单独釜,下面烧火,上面出油。没有电热偶,在釜顶插了支水银温度计,隔15分钟上去看一次温度,再告诉司炉如何调节,当时司炉是陈厚钰同志。有时原油含水,炉温不好控制,3~5分钟就得上去看一次温度,我们两人配合得很好,经常受到车间主任的表扬。

随着独山子炼油厂的不断发展,我也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在党的培养下,入了党,当了国家干部。1966年离开独山子时我已33岁,在独山子的14年,是我成长壮大的14年,也是难忘的14年。在纪念独山子炼油厂50周年的时候,敬祝全厂职工及家属在前进道路上取得新的胜利。

1982年6月16日

(作者曾任独山子炼油厂常减压蒸馏车间主任、矿区团委书记、厂办公室主任等职,后调山东胜利炼油厂,任该厂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