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23342000000033

第33章 从地图看独山子的发展变迁

申国禧

我很喜欢收藏有关独山子的各种地图,翻开看看,从中可以看出独山子的发展变迁。

最早的一张地图是1942年国民政府派调查团来独山子调查时,由队长郭可诠绘制的。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独山子矿区生活区有房屋60余幢,其中有专家宿舍、工人宿舍、食堂、医院、学校、合作社、汽车站,还有缝衣部、靴鞋部、馕房、浴室、理发部等,生活设施比较齐全。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前独山子矿区最兴盛的时期。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原有建筑大都倒塌,仅剩十余幢土木结构地板平房。1950年中苏石油公司成立后,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建设了矿区生活区。到1954年12月中苏石油公司结束时,矿区已有两层楼房10幢,地板平房106幢,并建起了职工医院和子弟小学。此时的房屋建筑主要集中在医院附近,当时矿区面积不足现在一区面积的三分之一。

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促进了独山子炼油生产的快速发展,矿区人口迅速增加。为解决职工住房,矿区开始在当时的东北部(现在的四区、五区)建造了一大批土木平房(现已拆除)。此外,又在当时矿区的东南角(原八区、现在的二区,医院的东面、八一商店附近)建了一片地窝子,供来矿参加建设的施工人员和部分职工家属居住。那里地窝子密布,人员集中,很热闹,当时人们还戏称是独山子的“小上海”。此期间,独山子还建起了石油工人俱乐部、石油工人疗养院、商店、粮店、托儿所等。到1958年,矿区已有房屋220幢。时任计划科科长段振廷在1958年绘制的《独山子矿务局住宅区示意图》中,详细标明了矿区当时的居民住宅栋号及公共建筑。当时有一条斜贯独山子的公路,即从中苏石油公司旧址到九公里的路(年纪大的人都知道此路,现在只保留了一小段,称兰州路),当时的居民区建在这条路的西侧,路的东侧是戈壁滩。当时居民区的最东边只到现在的明珠雕像处。

1966—1976年间,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矿区家属队成立基建队,打土块、扎苇把子、打砖坯(定额每人每天500块),三班倒烧红砖、盖住房。在原一区、三区、五区建了大片的住房,矿区家属队为解决当时职工住房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时期,一些单位无计划地在原有房屋之间插建简易平房,居民随意自建小土房,造成当时的市容混乱,到70年代后期,违章建筑逐步拆除,道路相继修建,市容得以改善。

1980年,在原九区(现三区)二中对面建成第一批砖混结构3层楼房,共7幢,人们称其九区大院。此时,独山子市区的东界发展到了现在的北京路。

1989年,石油学校东迁,越过了北京路,成为现在的第六居民区。

1991—1995年,伴随14万吨乙烯建设,建成了当时的石油新村,即现在的第十居民区。

此后,市区开始按城市规划建设:1996—2000年,建成了十一区;2001—2005年建成了十二区。

2005年以来,在新建小区的同时,还对老城区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对城区现有公用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修缮翻新,新建和改扩建了青岛路、杭州路、成都路、长岭路、韶山路、大庆路等多条城市道路。建成了社保教育综合楼、疾控康复综合楼、建设局综合楼等建筑。

2006—2010年建成了十三区和十四区。2007年以来,又建成了独山子两大标志性建筑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

按城建规划,2011—2015年建成十五区和十六区,新的小区和道路继续向东延伸,居民住宅楼群、商贸楼、设施一流的中学、造型新颖的办公大楼等建筑拔地而起。

独山子在变,地图在不断更新,作为独山子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申国禧,1941年生,河北省承德市人,大专文化,工程师。先后在独山子炼油厂科研室(所)、质量处、技术处等单位工作。1998年退休后,参加编写《独山子区志》、独山子文史资料、《克拉玛依市志》等工作,对独山子历史有一定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