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时尚“折”学
23555300000023

第23章 饰·品(3)

也许,当人类瞩目它的时候,正是对爱情的饥渴和对忠贞不移的向往,一次绝世的爱情最终只剩下两颗恍若眼波的钻石,而心痛就象最整齐的分子结构一样永恒地流传下去。

——它的名字,就叫“茵多尔”。

布拉冈斯

古往今来,名钻的最佳结局都是归于强大帝国的王室,如此方能让多少个世纪的恩怨情仇中场休息休息。势力弱小的王室是保不住名钻的,就象董卓保不住娇滴滴的刁蝉美眉,吴王保不住一颦倾国的病西施,自古名钻如美人,当然也需要强大的王权来为它们保驾护航。“非洲之星”和“光明之山”和镶在了大英王室的王冠上,“奥尔洛夫”被镶在了沙皇的权杖上……

而大钻“布拉斯岗”也归入了葡萄牙王室,不过它不象别的名钻那样跻身王室还有机会抛头露面,侯门深深,它从此不复再问津江湖。

这似乎是颗吉利而一帆风顺的钻石,至少他的发现让三人犯人成为了自由之身。

18世纪,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发现了金刚石矿,葡萄牙国王规定凡采到重20克拉以上的宝石金刚石,必须乖乖地上交,否则将死的很难看。

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人烟稀少,鬼都打得死人,三位被终身流放在这个地区的犯人,从事着开采金刚石矿的重体力劳动。1798年的一天,他们在阿巴依戴河发现了一块几乎有鹅蛋那样大的石头,无色透明而略带微蓝,如同暮晚里山谷中的雾气。他们认为可能是金刚石,便拾了回来。发现如此大块的宝石金刚石当然是牛得很的事,他们经过激烈的斗争,从灵魂深处闹革命,终于达成共识,决定把金刚石交上去,希望因而得到国王的赦免。

他们去请当地神甫帮助。神甫左拐弯右拐弯,托七大姑八大姨,终于将金刚石交到了葡萄牙驻巴西总督手中。面对这样大的一块金刚石,打死他他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是鉴定结果让他的眼珠都快掉到地上了:它不仅是一块真正的宝石金刚石,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巨无霸的宝石金刚石(库利南的发现比它晚100多年),接着宝石送到葡萄牙王宫。

三个犯人因而得到被赦免,神甫获得的奖励是一笔传教经费。

这块宝石金刚石重达1680克拉,原名“阿巴依戴”,归葡萄牙王族后以王族的姓来命名为“布拉冈斯”。布拉冈斯一入葡萄牙王室就销声匿迹。据小道消息,它被加工成了一块重660克拉的大钻,据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宝石研究所曾向葡萄牙政府打听布拉冈斯的下落,可答案是“无可奉告”。

侯门一入深如海,钻石当然就是石沉大海了,不过,作为一颗过大的名钻,这正是最好的归宿,免掉了它可能带来的血腥的厮杀。

从神之目到人之杖

古印度教徒喜欢用钻石作为神像的眼睛,这一番心意想必神灵已经心领,大喜之下保佑印度教“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钻石又叫金刚石,而“金钢”在印度文化中具有无坚不摧、无上的意思,教徒们希望神之目光就007《择日而亡》中的那种激光武器一样厉害。

可惜的是,神灵可能住在外太空,鞭长莫及,保护不了自己的塑像,它们的器官往往被盗走(今天的版本演绎成盗窃活人器官)。名钻“希望之星”就来自一尊印度教神像的额头,在江湖上大摆一次次死亡盛宴;今天要讲的“奥尔洛夫”也原本是印度教某位大神的眼珠子。

奥尔洛夫的前期历史已不太可靠,其实所谓的历史都是这个样子,一半是事实一半是瞎编。

据说这颗钻石现身于17世纪初,还是在印度戈尔康达的钻石矿场中横空出世,这个矿场是钻石界的“好莱坞”。初坯重309克拉,根据国王的旨意被加工成玫瑰花模样。但它一出道即遭重创,加工并不成功,仅磨出189.62克拉,做了神像的眼珠,神像在马德拉斯附近的考维里河洲上、庙宇中。

时光荏苒,人心不古,18世纪,法国军队的一个逃兵看中了这颗钻石,先给庙中的僧侣拍马屁灌迷魂汤,当上了管理人之一。月黑杀人夜,风高盗宝天,他妙手空空将神像的眼珠挖出偷走,以2000英镑的白痴价格卖给一位英国船长,船长在伦敦将它转卖给珠宝商,净赚10000英镑。

后来钻石转到珠宝商拉札列夫手中,1773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戈利高里·奥尔洛夫为讨女皇美眉欢心,买下了它,“40万金卢布,外加每年4000英镑的年金。”奥尔洛夫说,“我爱钻石,但我更爱钞票。”拉札列夫同意,从此他阁下过上了退休老干一样的幸福生活,而钻石也以新主人的名字命名为“奥尔洛夫”。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另一个江湖传说的流水账是这样:1739年,印度落入波斯统治之后,钻石又被装饰在波斯国王宝座之上……后来钻石被盗,落入一位亚美尼亚人手中。1767年亚美尼亚人把钻石存入了阿姆斯特丹一家银行,1772年钻石被转手卖给了俄国御前珠宝匠伊万;伊万于1773年以40万卢布的价格又把钻石卖给了奥尔洛夫伯爵。

传说不同,但结局却殊途同归:“奥尔洛夫”被焊进一只雕花纯银座里,镶在象征王权的沙皇权杖上。

神的荣耀最终归入了人类的贪欲与黯淡,历史是这个样子,钻石也是这样。

左手美丽,右手死亡

“希望之星”也许是钻石中最具反讽意味的魔钻,虽然名为希望,但它绝不带给主人哪怕一丁点儿希望,相反,它只会慷慨地送来离奇的死亡。这颗泛着蓝色火彩的钻石原本嵌在印度教一尊神像的额头上,后来被愚蠢的人类取下,神的诅咒从此伴随着它,将不幸传染给每个拥有它的主人。

此钻原先重112.25克拉,闪烁着迷人的蓝光,据后人进行光谱分晰,它内部的光谱非同普通钻石的光谱,就象神的目光一样不可捉摸而暗含嘲讽。先是一名法国珠宝商将它带往法国,在珠宝商80岁的时候,突然就失去了他所有的财产,两手空空。钻石流落到路易十四手中,重新琢磨成心形,称为“王冠上的蓝钻石”,可是路易十四仅戴过一次,就患死天一命呜呼,路易十五将它借给情妇佩戴,结果是其情妇在大革命中脑袋掉地。后来的主人是路易十六夫妇,没有意外出现:夫妇俩双双被送上了断头台。此后钻石被封存,一个宫廷侍卫将钻石盗到手之后,终日惶惶不安,精神错乱而自杀。

神祗的诅咒穿越时空永不失效,无异于是对爱美而贪婪的人类一记又一记响亮耳光。

1883年,钻石被大银行家霍普买去,重量已减少到44.53克拉,搞笑地称为“希望钻石”,又名为“霍普钻石”,传至外孙时,银行倒闭。钻石流入东欧。一位王子曾把它赠给一位女演员。若干年后,这位女演员被王子开枪打死。后来钻石一度被一名希腊富商占有,但他却在一次可怕的撞车事件中丧生。钻石旋即落入土耳其苏丹哈米德二世手中。他得到这颗钻石才9个月,就发生了1909年由青年土耳其党发动的军事政变,苏丹被赶下台。谁也没有看到“希望”的哪怕一缕折光。

艾浮林·维尔西·马克林太太是第一个占有“希望”钻石的美国人。她请人将它制成一串由62颗白钻石组成的项链,又由著名法国首饰匠贝雨尔·卡尔梯进行加工。马克林太太为此付了18万英镑。正当她戴着这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到处炫耀富贵时,厄运之神看上了她:两个儿子相继死亡,女儿服安眠药过世,丈夫死于精神病院。

直到1949年,美国大珠宝商“钻石王”温斯顿买下马克利夫人全部财产,其中包括这个“希望钻石”,死亡的阴影盖过了商人的名利渴求,他在了解这颗钻石的历史之后,象扔烫手山芋一样,将它捐给了史密森博物馆。此后,印度神祗的诅咒方中止于公众的目光之中:它来自于属于公众的神像额头,又归诸于属于公众的博物馆。也许,神秘耀眼的蓝光只能属于整个世界,而不是情人温暖的胸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