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2365300000038

第38章 1873意淫强国:清廷“礼崩乐坏”元年(1)

1873意淫强国:清廷“礼崩乐坏”元年

■年度事件:各国公使以鞠躬礼觐见同治皇帝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自乾隆时代开始,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清廷的态度由乾隆式的强硬,到咸丰式的回避,最后演变成了慈禧式的能拖则拖——同治皇帝未成年,太后是妇道人家不便抛头露面,成了将各国公使挡在紫禁城外的最后防线。

1872年10月,同治皇帝终于大婚,典礼极其隆重,各国在京使节以为必将受邀观礼。岂料,他们非但没有接到请柬,还被总理衙门派人“告知”:各国公使在“良辰之日”最好不要出门,同时约束本国在京民众也不要出门。

1873年2月23日,同治皇帝宣布亲政。英、俄、德、美、法五国公使于次日联名照会总理衙门,要求觐见皇帝。清廷再无退路,不得不接受“殿陛之下,俨然有不跪之臣”的现实。

乾隆时代:按朝贡格式,擅改他国外交文书

中国传统王朝以儒家学说为立国之本,其政治学说的□□是“礼治”。清朝自关外入主中原,对礼治传统的继承,成了其统治合法性最重要的来源,自然,在礼仪方面的“刚性”也就较前代更强,可供回旋的余地更小。

对清朝礼治传统的挑战,始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CMaCartney)来华。朝贡体系下,清廷自视为“天下共主”,马戛尔尼们所寻求的却是平等外交下贸易条件的改善。调和这一矛盾的重任,落在了主管藩属事务的礼部身上。

礼部的办法是按照朝贡体系的需要,擅自篡改人家的外交文书。

譬如,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培林爵士致函乾隆皇帝,为马戛尔尼访华作准备。原文是这样的: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伸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非常遗憾。为了与贵国皇帝建立友谊,为了促进两个王朝的友好交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代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国之间的永久和好。

礼部的大人们修改后呈递给乾隆皇帝的版本则成了这样:

闻得天朝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州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举辅国大臣马戛尔尼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英吉利国人与天朝国人永远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