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2365300000042

第42章 1873意淫强国:清廷“礼崩乐坏”元年(5)

意淫强国,此之谓也。

■ 相关言论:李鸿章认为强要各国使节跪拜,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吴大澄:外国使节不跪拜,会改变清朝政体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朝廷之礼,乃列祖列宗所遗之制,非皇上一人所得而私也。若殿陛之下,俨然有不跪之臣,不独国家无此政体,即在廷议礼诸臣,问心何以自安?不独廷臣以为骇异,即普天臣民之心,亦必愤懑而不平。即皇上招携怀远,示以大度,不难从一时之权,而列祖列宗二百余年之旧制,又安可轻易乎?

吴大澄的立场是逆流的,但他的担忧是准确的,清朝的传统国家政体迟早要向近代国家政体转型,这是不可阻止的大趋势。

边宝泉: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理由最具代表性:“瞻觐不行跪拜,中国从无此礼。和约以来,该夷虽非属国,然其使臣亦与我中国之臣等耳,以中国臣子之礼待之,不为不优。”

边宝泉的这番言论所暴露出来的,是晚清中国与世界接触三十余年之后,仍然无法理解驻外使节所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这个简单的近代外交理念。

李鸿章:不要强求各国使节跪拜,否则还是自己吃亏

朝野内外对觐见礼仪议论纷纷,朝廷最终选择将山芋抛给李鸿章,让他拿个主意。

5月1日,李鸿章回奏,称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否则,一旦列强以此为口实发难,吃亏的仍将是自己。

李解释说:“彼求之十数年,迄今仍不准一见,或准见而强之跪拜,彼以为不得体面,积疑生衅,积愧生忿。将来稍有龃龉,必先引为口实,在我似觉理诎,亦非圣主包容六合、驾驭群雄之志量也。倘拒之于目前,仍不能拒之于日后,甚至议战议和,力争而后许之,则所失更多,悔之亦晚矣。”

日本使节回忆觐见同治皇帝细节

日本得以与各国使节一同以西礼觐见同治皇帝,比之西方各国,政治意义还要多出一层——所以,其使臣回忆的情节也就尤为细致:

29日晨……7时,由宝鋆、毛昶熙引导大使(副岛种臣)及郑(永宁)至紫光阁傍行幄中伺候。8时帝出宫,9时御紫光阁,宝、毛两大臣引导大使及郑自阁之左阶升,左门进(郑捧国书,在大使左肩后一步随行)。

大使及郑开始进前,斜见宝座时,脱帽,作第一揖。再进至中央,正面对宝座时,作第二揖。又进,至御座所在之黄案前中央,立定,作第三揖(此为进见三揖)。

郑在大使左肩侧后一步,宝、毛两大臣分立黄案两侧,俱面北而立。去黄案数步之正北面设坛。坛上设高座,帝坐其上之龙椅上。座之左右,恭亲王及皇族御前大臣侍立。军机大臣、六部尚书、文武显官,则在自坛下至黄案间之两侧分别对立。

大使以国书放置黄案上后,作一揖;陈颂来意,由郑译述毕,又一揖。帝有复书,恭亲王跪接,自阶而下,至黄案前,宣称:贵国大皇帝国书,朕收到了。大使作揖,恭亲王复班。

帝又下敕语,恭亲王又跪奉,下坛宣称:贵国大皇帝安康否?两国交际事宜,亲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公平商议可也。大使作揖(此间揖无定数),恭亲王又复班。事既毕,大使又一揖。郑随从背行后退,至中央尽头处一揖,仍背行,至将见不着御案处,又一揖(此为退出三揖)。于是戴帽,仍由宝、毛两氏前导,至时应宫憩息。

资料来源:《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中华书局出版;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秦国经、高换婷《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英国首次遣使访华实录》,紫禁城出版社出版;陈廷湘《论奕讠斤的外交思想》,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