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办到位:名人处事秘笈
23691500000012

第12章 第三扇门 巧于言辞:揭秘名人办事的说话技巧(1)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世间有一种途径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优秀的口才”,所以事实上,会说话同会办事是相辅相承的。话说得好听,说得到位,对方易于接受你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否则,说话不分场合,不顾对象,不知深浅,不懂分寸和技巧,即便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也可能会因此而办砸。

会说话的人,能够利用巧妙的语言,将别人的思想引导到自己的预期的范围中。所以,要学会办事儿,就要先学会说话。顺情说好话一般叫做赞美或者颂扬,世俗的说法即是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之类。其实,这种世俗的说教是最不利于办事的。要想把事情办成功,总得拣对方爱听的话说,才有利于解决事情。本部分,系统全面的教你,根据对方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巧说赞美话、恭维话、漂亮话等说话技巧。

1.萧何&;说话要直中要害

萧何(?~公元前193)秦朝时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丰邑人,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萧何早年任过秦沛县狱吏。秦末时期辅佐汉高祖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在做汉王时,曾任用萧何为丞相,萧何又举荐韩信做大将军。楚汉争霸时,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从而使关中成为汉军的稳固后方,不停地支援士卒粮饷到战场,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十分很大的作用。汉代建立后,萧何的功德最高,被封为侯。萧何采摭秦法,他重新制定了汉代的律法制度,作了《九章律》。后又成功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病危时,举荐曹参为相国,卒于孝惠帝二年。

汉代有个着名的丞相名叫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的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

我们都知道,上林苑是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园林。刘邦一听萧何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

于是下令把萧何逮捕入狱,同时审查准备治他的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了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就会不惜用大刑从而使犯人服罪。

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因此都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早不是遥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的情况下而不谋,反而会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王侍卫官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使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王侍卫官就这寥寥几句,从而使刘邦幡然悔悟,认识到自己的鲁莽,于是当天赦免萧何。由此可见,说话切中要害,是多么重要。抓住说话的重点,是每一个想要成为大事者都必须修炼的,通过短短几句切中要害的话,也许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未来。

说话是有技巧的,不能攻击到对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对于那些善于操纵说话技巧的人,在处理事情时不是与对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问题关键,一语击中要害。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恰到好处,就可以帮助你成就大事。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愿意穷其一生去学习科学、文学和其他各种知识,但他们却完全忽视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常常使他们显得木呐呆板。也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造诣很高,但在社交场合却羞于开口,沉默不语,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还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吗?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自己却静静地坐在一旁,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其中的区别只是,一个是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个却是毫不在意。

谈话如果抓不住重点、拐弯抹角、不着边际,容易让人厌倦。假如与一个说话不着边际、洋洋万言却切不中要害的人谈业务,他人肯定会疲惫不堪,甚至会感到厌烦和恼火。

在生活中,人们都不喜欢和说话拐弯抹角、滔滔不绝,并且还是没有主题的人打交道。他们每次都会使人失去耐心,即便你多次看手表,提示时间,他们好像视而不见,似乎没有完的时候,这样的人讨厌至极。

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不能有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对事业的发展有严重影响,是成功的敌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很高管理才能的人,无不说话简练、利落、主题明确。而人们喜欢和这样说话的人做朋友,他们恰恰也是事业有成、口碑极好的人。

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通电话,他们不会有多余的问候和致谢,而是三言两语,直奔主题,还没有等你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说“再见”了。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种享受。他们不会烦人,更不会无端耗费别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人是思维敏捷、善于决断,以及高效率工作的人。如果很早就注意自己的不足并能加以改进,做事思想集中,说话言简意赅,就可以培养出很高的经营管理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肯定能够体现出雷厉风行的素质。

可见,谈话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是最重要的,说多了会给人添厌烦,有时候这种厌烦就会转变为疑惑。

有一种人,你永远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他总是在问题的周围绕来绕去,尽力避免问题的实质。他们的思想衔接不起来,让人无法理清他们的思路。倘若说话总是如此不着要点,会让人无法忍受。

要想把说话说到点子上,必须要抓住对方的心理。如果不知对方心理所想所需,是无法说到点子上的。就像一个神枪手,如果蒙上他的眼睛,再让他去找一个目标,那么,他只能够凭感觉去打,这是难以击中目标的。所以,与人说话时,必须要洞察对方的心理,才能说到点子上。

2.樊哙&;看对方的心理赞美

樊哙(?-前189年),西汉时沛县(江苏省沛县)人。樊哙是西汉初期的开国功臣,以勇着称。樊哙也是一名大将,是汉高祖刘邦的心腹,他出身卑微,年少时曾靠屠狗为业,很有臂力,那时就与任泗水亭长的刘邦结交甚厚。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樊哙跟随刘邦起兵响应,作刘邦的部将,曾经屡建战功,封为贤成君。公元前206年,樊哙随刘邦率军攻占了咸阳,当时,项羽率兵击破函谷关,进军新丰、鸿门等地,刘邦带领谋士张良和卫士樊哙等到鸿门与项羽相会。项羽听信其亚父范增的计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宴席间,项羽派勇士项庄拔剑相舞,意欲伺机刺杀刘邦。樊哙听到消息,急忙佩剑闯入军门,从而消解了刘邦的杀身之祸。汉朝建立初期,樊哙又随刘邦先后击败臧荼、陈(豕希)和韩王信的叛乱,后樊哙任左丞相,被封为舞阳侯。汉惠帝六年,樊哙病死,谥武侯。

公元前208年,楚汉之争的结果是刘邦打败了项羽,刘邦心里自然很骄傲,常常问群臣为何能打败项羽这个问题。

然而群臣大都了解刘邦胜者为王的心理,于是对他赞美不已,刘邦遂产生了自满情绪,执政的积极性慢慢懈怠下来。

一次高祖刘邦生病后整日留在后宫中,下令不见任何人,不理朝政。满朝的文武百官都无计可施,就连跟随刘邦多年的周勃、灌婴等身经百战的元勋都找不到办法。

这时候,大将樊哙想出了一个点子,他直接闯进宫中进谏,他掷地有声地对刘邦的过去进行了一番赞美:“想当初,陛下和臣等起兵丰沛定天下之时,那是何等的豪情壮志!那时候,君臣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终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基业。”

就这几句话激起了刘邦的自豪之情,然后樊哙话锋一转:“现在天下初定,百废待兴,陛下原来精神这么萎靡颓废,群臣日夜都在为陛下的疾病终日恐慌不安,陛下却不见任何大臣,更是不理朝政,却只单单和太监亲近,难道就不记得秦朝宦官赵高祸国的教训吗?”

就这样,樊哙既采用称赞又巧妙地批评刘邦的办法,欲扬先抑的一片肺腑之言,终于使刘邦专心治理朝政,使民休养生息,从而使汉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里樊哙正是通过刘邦引以为荣的历史进行劝谏的,终于达到了说服刘邦勤政的目的。经常赞美老人一生中引以为荣的事情可以使老年人更加幸福。

实际上劝谏,是一种很困难的事情。贵为天子的皇帝,一言九鼎,在他们看来一句话可以让人死,也可以让人活。所以,在劝谏时,一定要抓住皇帝的秉性,樊哙就是先夸赞刘邦的英勇的过去,先使刘邦开心舒服,接着才转入正题,巧妙引用前人荒废朝政亡国的例子,巧妙地说服了刘邦。

现实生活中,这个故事可以引申到:对老年人赞美地说辞。老年人奋斗一生,历经沧桑,如果你不了解、不赞美他们一生的成果,他们就会感到失望,许多老年人喜欢在晚辈面前谈起自己曾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自己是如何艰难创业的,除了对你有教育意义之外,更希望得到晚辈的崇敬和赞美。称赞一个人引以为自豪的往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赞美的语言要表达准确,不能偏离事实。

赞美必须是由衷的,肺腑之言。

赞美时要诚心专致,让被赞美者感到你在分享他的快乐和光荣。

正所谓“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一拍即合的赞美艺术,不但可以保全自己,巧妙办事,从而达到一种至高的做人谋事境界。

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境和环境的性质,同时把握自己说话的分寸,是成功办事的重要因素。如果在这一点上粗心大意,那就有可能冒犯了对方的自尊心,弄僵大局。探寻对方心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施行:

1.由话题知心理。

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比如,与中年妇女交谈时,她们的话题多是她们自己,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才是最需要关心的对象。有时也谈论丈夫或孩子,那是她们把丈夫或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化身,谈论他们也等于在谈论自己。对于这样的中年妇女,你要作为一个倾听者的形象出现,承认她们是贤惠的妻子、伟大的母亲。

2.措词的习惯流露出的“秘密”。

语言表明出身,语言除了社会的、阶层的或地理上的差别外,还有因个人的水平而出现差别的心理性的措辞。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主要在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

喜欢使用第一人称的人,独立心和自主性强

常用复数的人多见于缺乏个性,埋没于集体中,随声附和型的人。

实际上喜欢借用别人的话,有自我扩大欲,反过来探寻这一点,就能窥见其人的内心深处。

老是使用难懂的词和外语的人多会感到困惑,其实,这种人多是将词语作为掩饰自己内心弱点的盾牌。

择业时,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过分矫饰,反而画蛇添足,让别人如坠云雾的效果是最不利的。这种情形常常不过是反证了对自己的智能的自卑意识,将词语作为盾牌,掩饰自己的自卑感。

3.说话方式才能反映真实想法。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从说话的方式下逐渐透露出来。

(1)说话快慢是看破深层心理的关键。

如果对于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态度时,许多人的说话速度都变得迟缓,而且稍有木纳的感觉。如果有愧于心或者说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

(2)从音调的抑扬顿挫中看破对方心理。

当两个人意见不同时,如果一个人突然提高说话的音调,就表示他想压倒对方。对于那种心怀企图的人,他说话通常会有意地抑扬顿挫,是想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目的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自我显示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了。

(3)由听话方式看破对方心理。

我们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说话后的各种反应,来捕获对方深层的心理。如果一个人很认真地听话,他大致会正襟危坐,视线也一直瞪着对方。

每个人的生活或工作中,都有他各自不同的“亮点”——他们最为得意之处,我们只要及时发现他们,并加以诚恳地赞美,定能加深双方的“知心度”,使我们与对方关系迅速升温。根据名人的赞美案例,我们成功的总结了赞美应该注意的几点:

称赞,要发自内心,诚恳地说。

称赞,要直接具体,不要笼统。

称赞,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称赞,要把握时机,不乱发议论。

称赞,要适可而止,不可无限拔高。

称赞,要自然真诚,不可做作。

间接的称赞比直接的称赞来得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