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办到位:名人处事秘笈
23691500000014

第14章 第三扇门 巧于言辞:揭秘名人办事的说话技巧(3)

5.孟子&;说话也要对症下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对于古代中国的教具有很深远的影响。他一生以学习孔子为志愿。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孟子的学说,被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也是儒家中的一个很保守唯心主义学派。封建统治者特别抬高孟子,其地位仅次于被称为“圣人”的孔子,因而孟子是儒家第二代宗师,后世尊其号为“亚圣”。在教育方面,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代具有巨大影响。孟子一边整理和阐发儒家典籍,一边把自己的言论和事迹编着成书。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君主要想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以及与民“同乐”。所以孟子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

战国中期,文明遐迩的齐宣王,十分好大喜功,爱讲排场。他不但喜欢听人吹竽,尤其喜欢300多人一起吹竽的场面。于是这支300多人的乐队里就混进了一个根本不懂韵律的南郭先生,并且这个人还一直混到齐宣王驾崩,被爱听独奏的新齐王的规矩吓得逃之夭夭。

齐宣王同时还喜好狩猎,为了寻欢作乐,齐宣王曾在临淄城郊建造了一个方圆40里的猎场,专门畜养糜鹿等珍禽异兽好供他狩猎之用。这么大的猎场,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可算是十分难得的了。然而即使这样,齐宣王他还嫌猎场不大,又不喜欢齐国老百姓反对他扩建狩猎场的抱怨之声。

于是齐宣王问孟子道:“当年周文王的猎场方圆有70里,有这回事吧?”

孟子一到齐国,就听说齐宣王建猎场的事,而且还道听途说齐宣王还滥杀进狩猎场百姓的残酷行为。当齐宣王询问他关于周文王猎场的事情时,孟子立即回答道:“听说有的。”

齐宣王一听,果有此事,便进一步追问孟子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猎场算不算大?”

“很大,但老百姓还认为它太小!”

齐宣王一听,不解了,马上反问孟子:“可是我的猎场才40里,老百姓却嫌它太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一见齐宣王满腹牢骚,于是便乘机进言:“文王的猎场虽大有70里,但他多放养幼小的动物,而且与民同游同猎,所以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很正常吗?我来到齐国,一进国就先被人讲授有什么禁忌然后才敢入内。我又听说你建有40里的狩猎场,一旦有人捕杀其中的猎物,罪同杀人,处以重罚。所以虽说只有40里,但却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人和大王之间,老百姓认为它大,不也是很正常的吗?”

宣王听完这些话,低头思虑了一会儿,认为果真如此。

从此以后,齐宣王不再觉得猎场小了,也不再禁止百姓入场捕猎了。与此同时,孟子的此次游说活动也取得了成功。

孟子此次游说齐宣王为什么能成功?除了孟子的机敏和才智因素外,最主要的应该说与孟子此次游说善于对症下药,和巧妙地运用了因势利导的技巧。

孟子来齐国的唯一目的,就是让齐宣王废除旧的制度,开放猎场以及与民同乐。但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什么情形下才能实现自己游说的目的呢?就在这时,齐宣王却主动征询他关于周文王建猎场的事情。于是,孟子就针对齐宣王好大喜功、好讲排场的秉性,同时也根据齐宣王经常以周文王的故事为引证的心理,才决定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地回答文王70里的猎场情况属实,而且还巧妙地说“民犹以为小也”。

这样说的目的有二,一来顺着齐宣王的性子,可以展开问题的讨论;二来也能逐步顺着话题引出齐宣王抱怨本国百姓嫌40里猎场规模太大的不满情绪。于是两个大小不同的猎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孟子断定,这时的齐宣王一定十分想知道目前问题出现反差的原因。可以说这时孟子第一步游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孟子有条不紊地展开说辞:你不是喜欢效仿古代圣王吗?然而你要知道周文王的70里猎场是与民同猎同乐的,所以百姓自然还嫌它太小,而你齐宣王呢?猎场虽然只有40里,然而却有“杀其猎物者罪同杀人”的虐民律令,此现象犹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百姓和宣王之间,百性能不怨其大吗?齐宣王终于明白猎场面积的大小在于其是为己还是为民的道理,所以最终欣然接受了孟子的劝说。

我们在求人办事时,讲话不能只顾自己说,而是要善于抓住对方的语言核心和心理特点,力求把握对方的问题所在,从而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够顺势取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通常在社交办事时,如何养成这种对症下药的习惯呢?

1.客观的了解对方。

对对方做客观地了解,把握对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然后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游说方法。如果不了解对方就仓促上阵,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有企求之心,但却事与愿违。假如能知己知彼,因人而言,必定会收到很好的说话和办事效果。

2.力求捕捉对方说话的意图。

面对一个人具体的说话内容,首先搞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和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够采用具体的说活或是办事的方法,进行下一步的计划或交谈。

3.针对其性格和特点进行分析。

针对对方的性格和特征,分析他的说话意图,然后采取对症下药的说话术,此时的一句话可以起到了巨大的力量,这样才有可能办成事情。当你看到别人寥寥几句话就能够做成一件大事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一个道理:恰到好处的语言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如同你品尝事业成功的醇香美酒一样,累积了多年的岁月,才能使他倾倒。

4.要掌握让自己身临其境的说话术。

让自己为话题而感动,这样才可能更好的感动别人。如在销售领域,再好的话题,如果销售人员自己不会为此所感动,他本身肯定难以感动顾客。研究表明,就地取材的话题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因为也只有那些比较挂念性的话题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除此之外,那些比较新颖或幽默的话题也是容易受人欢迎的。

综上所述,在于别人的交谈中,你所要找寻的话题既要有一定的亲切感,最好找这个人比较感兴趣或是喜欢的话题,从而使你的谈话让对方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这样下来你们两个之间的处事就容易多了。

为了达到良好的说话效果,只会说话的内容本身还不够。在人际的交往中,说话是很讲究的,无论我们说什么样的话题,都应该保证与说话的语调与谈论的内容相协调。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说话的效果大有帮助:

1.语调

一个人语调,可以反映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情绪和态度。一个人的语调也能反映一个的性格。所以,保持适合场合的语调,可以提高说话的效果。

2.发音

只有清晰地发出每一个音节,才能够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思想。

3.音量

音量也是我们情绪的一种反映。有时,当我们想使自己的话题引起他人兴趣时,便会提高自己的音调。也有时候,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又会故意降低音调。所以,我们应该在自身音调的上下限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

4.节奏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根本不考虑说话的节奏。而说话时不断改变节奏以避免单调乏味是相当重要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重音和语速。人在压力之下,他们便不由自主地使用一种比散文更自由的节奏讲话。所以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场合的节奏,不但可以美化自己说话的效果,还能够成功地传递给对方你的信息。

5.速度

在语言交流中,讲话的快慢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你向他人传递信息。速度太快如同音调过高一样,给人以紧张和焦虑之感。结果你说话太快,以至于某些词语模糊不清,他人就无法听懂你所说的内容。因此,保持恰当的说话语速,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尊重。

6.苏秦&;直话巧说可成事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在战国时期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游说惠王,惠王不用。又先后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苏秦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归居到赵国,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伐齐、魏伐赵,六国因此不能合作,合纵瓦解。苏秦遂自燕转入齐,做了齐国的客卿。据传苏秦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又说苏秦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该书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战国时期,赵国自己认为兵力远远强于燕国,于是便萌发了举兵大起讨伐燕国的念头。

苏秦在那个时候在燕国辅佐昭王,为了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和实力的消耗,同时也为了共同抵御强秦的武力威胁,昭王苏派苏秦前去游说赵惠王,希望通过和平的外交途径来解决两国的争端问题。

可是当苏秦到达赵国时,赵惠王很清楚苏秦的来意,于是赵惠王故意不和苏秦谈赵燕争端的染眉问题,而是有意避开这一话题,只是礼节性地寒暄:“苏卿远道而来敝国,寡君有失远迎,失礼!失礼!”

苏秦也知道赵惠王的用意,却也只字不提赵燕两国争端的事情,更是丝毫不提自己的来意,同样也十分客气地同赵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后又漫不经心的与赵惠王聊起天来:“臣今天来的时候,沿途经过易水河,见蚌正打开盖在晒太阳,此时一只鹬上前直啄住蚌的肉。蚌也急忙合壳而且紧紧钳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日也不下雨,你蚌的命不久已!”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抽不出来,明天抽不出,你终究也要变成死鹬了!”两者始终互不相舍,最后来了一渔翁连鹬带蚌,一同得而食之。”

赵惠王听完这个故事,觉得还挺有趣,便随口哈哈大笑,继而说道:“从没听说苏秦你还懂野兽的语言呀!”苏秦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也笑了笑说道:“现在赵国想讨伐燕国,赵、燕两国倘若长久以刀枪相见,血流飘柞,秦国势必会坐收渔翁之利啊,大王何不再好好考虑考虑呢?”

赵惠王听到这里,方知苏秦将这个故事聊天的用意。赵惠王想了想,便脱口而出道:“好!从今以后,赵、燕就没有刀枪相见的时候了。我们需要派代表坐到一起,友好地进行外交谈判。”

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一个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士兵奋起还击,兴许可以拯救这个国家,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情。如果有人说,能言善辩的口才可以使对方放下屠刀,从而拯救了一个国家的话,你是否会相信呢?你可能不会相信,但苏秦的这个故事,足以证明这样的事实。

赵燕两国相争,气氛中自然是充满了火药味。因此,作为被征伐的燕国的代表苏秦这时来游说征战国赵国的赵惠王,可以想象是何等艰难和谨慎的事情!苏秦早已领会到这一点,故而当苏秦到达赵国时,赵王就明确摆出拒绝提两国争端的态度,改为一味做礼节上的寒暄与客套,看来赵惠王哪里有什么丝毫的诚意听苏秦游说。苏秦此时如果单刀直人,说明来意,直陈说词,可能八成是要吃闭门羹的。

所以,苏秦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是灵活地采用一种曲折委婉的方法:只字不提来意,而是佯装与赵王闲聊,给赵惠王讲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麻痹赵惠王,等到赵惠王在随和的气氛中,在津津有味的闲聊中,逐渐解除了对方苏秦的游说心理与情绪后,苏秦才话锋一转,一语点破故事的真意,使赵王如梦初醒,最终才使赵国没有对燕国用兵,也实现了苏秦此次来游说的目的:和平的外交。由此可见,恰当机智的言辞,有时候可以起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作用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已经明确的意识到:有些话不能直说,直说轻则伤人,重责会引起祸端。所以要注意说话技巧,为了不伤人又达到办事的目的,不妨直话委婉地说。为此。我们可以参考以下的重要法则:

1.不要说“但是”,而要说“而且”

试想,你很赞成一位朋友或同事的看法,你可能会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你必须……”,本来你是打算让自己的话字字千金,当然希望深受朋友、同事以及上司的爱戴啦!让你的话字字千金的前提是认可别人的观点,这样来讲,你的这种话语的认可就大打折扣了。这时候你完全可以说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希望来表达你的赞赏和建议,比如你可以这么说:“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而且,如果在这里再稍微改动一下的话,也许会更好……”

2.不要说“老实说”,而要说“我觉得,应该…”

通常,公司开会时会对各种意见进行讨论。这时候你可能会不经意地会对一同事说:“老实说,我觉得……”这句话在别人看来,你好像在强调你自己的诚意。相信你当然是非常有诚意的,但是干嘛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呢?,因此,建议你最好说:“我觉得,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