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百姓不缴糊涂税:财税专家汪蔚青的税务普及书
23691600000017

第17章 想不到的税(3)

开门了,笔者跟随当天的第一批顾客涌进了免税店。在不大的店面里逛了一下,很惊奇地发现绝大部分化妆品专柜的货架都已空空如也,连样品都没有了。笔者看了一下时间是10点15分左右,也就是开门不到20分钟,免税店的化妆品专柜几乎无货可售了,此二奇也。边上有顾客说:要不是还有雅诗兰黛的部分货品,这个免税店可以下班了。笔者看到店外还在排队的一张张渴望的脸,突然觉得一定要买点什么,才能对得起自己作为第一批进店者有些优越的心理。笔者在人群中抢到了两瓶雅诗兰黛的眼霜、面霜组合,单价695元/套。在上海商场里这两件产品的单价,面霜是780元/瓶,眼霜520元/瓶。在免税店里套装价格比上海商场中的售价便宜了近一半,所以海南免税店的商品基本靠抢,基于价格原因是能够理解的。

笔者转而去了另一区,看到只有GUCCI门前排着队,进去看了一下,价格的确有一定的诱惑力,但货物品种着实不多。有顾客看中了一个9000元左右的小包,拿出购物卡欲结账,服务员告知要在售价上外加20%的行邮税,并指着购物卡上写着限值单价5000元以下的商品的字样。虽然交了行邮税后这个小包变成了11000元左右,还是比国内商场中的售价便宜不少,但顾客犹豫了一下还是打消了购买的念头。无关价格,关乎购物心理。出来后,笔者又在其他专卖店里转了转,情形差不多,都是价格有一定程度的优惠,但品种不多。二楼出售的是一些没怎么听说过的运动品牌,笔者还第一次看到在免税店里出售土特产,诧异不已,此第三奇也。

到机场入关后,笔者沿着指示牌找到了领取免税品的领货区。

去的时候货物刚运到,还需要核对和清点。笔者是八点半的飞机,到七点半才能领取。服务人员按笔者出示的身份证、登机牌和提货单拿出所购商品,让笔者一一核对,确认无误之后在提货单上签了字即可离开。看着领货区排队领取货品的人们,笔者感觉离岛免税的流程还是比较严谨的。

免税,极有竞争力,这是笔者“扫荡”免税店后的感觉,但这样规模的免税店,想要跟日韩免税店竞争那是远远不够的。领货区的货架上很空,联想到早上开门不到20分钟免税店的货架即空,笔者心中不免有了疑惑,是中国免税品集团(以下简称中免)的供货渠道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国外大品牌对国内采购商有所限制?虽然中免也是统一采购,但是看来采购的力度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同时,在超过5000元的单价货品定价上,既然含税价也比国内商场中的售价便宜,那么是否可以改变一下定价方式,直接写一个含税价?相信大多数消费者不能接受在付钱的时候告诉他要加20%的行邮税。这种微妙的消费心理,不知垄断经营的中免是真不知道,还是有意忽略了。

看着这严密的免税消费流程,笔者想起劳动节后媒体集中报道了鲍先生一家在香港两天扫货百万元的消息:鲍先生一家去香港并不是为了美食和旅游,仅仅是购物。笔者注意到,在海南免税店开业以后,鲍先生一家并没有选择风景更好的海南。由此可见,内地免税业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吸引国内这部分有实力的消费者,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身边大多数人是感慨鲍先生真有钱,但笔者对他们一家如何将百万元的免税品带入关境非常好奇。

减免进口税和离岛免税,哪个更给力?

有朋友就海南实行离岛免税及免税店里出售了一些过期商品的事与笔者进行了讨论。在我国,离岛免税是个新事物,这种经营模式很少见,笔者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信息见报后不久,接到一些读者反馈,于是就这个问题又做了深入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海南的免税店归中免所有,与DFS集团一样,中免也是从事免税品行业的,还有一个相同点是他们都直接向境外品牌商采购商品。笔者记得在上海市内曾经看到过为数不多的几家免税品商店,均不接待本国居民,若不是这次海南的离岛免税政策将中免推到了幕前,大家对于这家唯一经******批准,按照国家赋予的“四统一”管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免税业务的国有专营公司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的。其实我国机场出境大厅所有的免税商店都是中免独家经营的,其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中石油。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也最令所有商家垂涎的消费市场,国人的消费能力惊人,从iPhone在内地成为街机就可见中国居民有多大的购买力和多么从众的消费习惯了。但中免的业务特点限定了它只能瞄准境外客户,守着大金矿却在卖草鞋,的确有点奇怪。

离岛免税政策中所说的免税,指的是免去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目前内地高档化妆品的售价的确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贵不少,笔者在香港地区看到一瓶600港币左右的面霜,折合人民币是500多块,而在内地的零售价格将近900元,这将近50%的价差,令所有人都无法忽视。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引爆了内地免税品消费的热情,据说去免税店都只能用抢的方式才能买到东西。

除了在免税店里能购买平价的大牌商品,也有专家建议通过减免或取消奢侈品、高端化妆品等的关税、进口消费税,让人们有更多机会选用大牌商品。这样做降低了境外生产商进入内地的门槛,对他们开放了市场,但这些生产商会如我们所愿降低内地市场的产品价格吗?业内大多数专家认为,这些境外大牌商品的生产商在中国市场走的是高端路线,实行的是高价战略,他们牢牢占据了我国高端消费品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不会因此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即使我国关税及进口消费税都进行了调整,高端品牌也不大可能会调低内地市场的商品价格。还有一个原因,在化妆品行业有一条“潜规则”:高端品牌的价格平均每年增长10%~20%。2010年底,欧莱雅旗下的高端化妆品就纷纷传出涨价消息。笔者有些担心:会不会我们调低了关税和进口消费税,开放了市场,但是我们没有话语权,于是奢侈品的价格依然高高在上?

海南实行离岛免税给许多暂时还没走出国门的同胞一个与国际大品牌接触的机会,使那部分原来与奢侈品有点距离的人,在免税后也能消费得起,创造了一些消费需求,这对于广大国人来说是件好事。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虽然可能放弃了一部分已有、或有的税源,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真正地提高地方旅游资源的含金量,降低贸易顺差,拉动内需,应该是政府乐于看见的。

实行离岛免税等政策,能切实地让利于消费者,而不是将内地的市场拱手相让,却未惠及民众。因此,笔者以为,与其降低奢侈品、高端化妆品等的关税和进口环节消费税,不如在海南及全国其他一些合适的地区多开设一些免税店,并将免税的政策调整得更优惠些。比如上海的浦东,迪斯尼乐园的建立必将吸引全国乃至东南亚的很多游客前来游玩,如果能在乐园周边商业配套设施中增加免税店,相信会极大地提高浦东的商业吸引力,形成一个消费漩涡。

税务小贴士

我们不断地听到这种说法:只要降低进口环节的税金,就可以使内地的奢侈品价格降下来,也就可以将内地民众对奢侈品的消费力留在内地,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只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奢侈品的价格不是由内地销售商决定的,同时如果有那么旺盛的消费需求,奢侈品生产商有什么动力把价格降下来?因此,减免进口税,得益的是商家,并不会惠及老百姓,而多建一些离岛免税店,让利给内地消费者,可以拉动当地的旅游经济,是真正一举两得的行为。

减税≠降价

贝恩咨询公司公布的《中国2010年奢侈品市场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总额已达到约1560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游客在英国就花掉了约10亿元英镑(约合112亿元人民币)。有媒体就消费力外逃现象与我探讨,是不是因为内地进口环节的关税、增值税或者消费税,使得内地进口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进而导致了内地的消费力外逃。有观点认为:只要政府降低或减免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就能有效将那一年几百亿元的消费力留在内地,同时为国家增加数十亿元的税金。对此,我一直持怀疑观点。

进口商品,包括奢侈品,其品牌所属的跨国集团,在全球有其独特的营销方式和价格体系,在北美、欧洲销售哪些型号、如何定价,在亚洲的日本、中国销售哪些型号、如何定价,绝对不是我们国内的经销商能够操控的。比如,2011年年底,******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降低包括“洋奶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的关税,平均税率4.4%,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和酸奶更实现零关税。

但是,洋奶粉并没有因为关税的下调而有任何让利于消费者的迹象,反而在去年年底轮番上演了涨价潮,使关税下调成为奶粉厂商及其经销商的另一个利润增长点。虽然我们的愿望看上去很美,但用这种美好的念头去揣测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了百十年的跨国企业的商业行为,未免太傻太天真。

2012年的经济增长热点究竟在哪里?房地产调控、车市萎靡、股市变成故事,CPI又让拉动内需变成了明日黄花,那么,减税能不能让商品价格下降,吸引更多消费者呢?笔者就此做了一些调研,绝大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目前都面临原材料涨价、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如果政府制订了涉及本行业的减免税措施,企业认为,这是国家给予企业的税收优惠,会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和活力,同时可以适当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可见,基本上没有企业会将就此让利给消费者。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企业本来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如果不营利,谁还办企业?

可是,我们的减税了就会降价的念头又是哪里来的呢?1月9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联合通知,经******批准,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我国之前的税法规定,只有农民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包括蔬菜,下同)时,才免征增值税,而其他机构向农民收购农产品时都需要缴纳13%的增值税。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原本要缴纳的13%的增值税,从2012年1月1日起免征了。这对于农民来说没有什么值得喜悦的增加值,因为农民的纯收益基本上只占农产品利润中的极小值。农产品经销企业会比较开心,卖农产品的超市也会喜笑颜开,因为这部分税收优惠落入了他们的口袋,虽然由于销售量有限而优惠也有限,但聊胜于无。我对这些农产品销售商会不会将这部分税收优惠转变成为降价让利给消费者持怀疑态度。但这次对蔬菜的税收优惠,的确给了销售商们一定的利润空间,对维持蔬菜的市场价格稳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保持一定的时间。

税制改革极其必要,特别是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的比例,是税制改革的重头戏。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税制改革的深入,以增值税为首的间接税将逐步淡出我国的税收舞台。但是,普通消费者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减税并不等于就是降价。

我曾微笑着反问与我探讨这个问题的朋友:“是不是关税、消费税下降了,你就会把你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消费?”他急忙摇头:“怎么可能?工薪阶层谁敢呀?”

捐款可以免税吗?

2010年年初,一位中国籍耶鲁MBA校友向耶鲁基金会捐赠了8888888美元。这在国内引发了一片喧哗,很多人责备他忘恩负义,不回报国内教育了他十几年的大中小学,反而把钱捐给了不差钱的美国大学,捐赠的金额还带着极其明显的中国色彩,全都是8。也有人认为,人家自己的钱,怎么花、怎么送,旁人无权置喙。

而更早些时候媒体报道,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将其个人持有的价值83亿元人民币的有价证券全部捐赠给新华都慈善基金会,也曾在当时引发了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陈发树的这种做法是不是在避税。那么税法对于捐赠有哪些规定呢?国家对于做慈善的鼓励有没有在税收政策上有所体现呢?

按照财税〔2008〕160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160号文)和财税〔2010〕4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企业或个人通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进行所得税(含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下同)税前扣除。对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民政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和民政部门每年分别联合公布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