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的细节
23692700000029

第29章 运动·观察(1)

反思运动与健康

这几天在电视上观看在韩国大邱举办的世界田径锦标赛,当年的同学代表国家奋斗着。我心情复杂,忍不住后悔自己放弃了成为体育运动员之念头。

后悔没用,不如思考一点东西。

在我北京家附近,一到傍晚时间,天天有中老年人到小广场开始打太极拳、跳舞。这场景让我想到草根体育、健康体育、国民体育,它才是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深信,这与中国政府在后奥运会时代进一步强调的“公民要好好运动”的政策互相吻合。

我从小与同为运动员的父亲、弟弟一起跑步,14岁至17岁之间作为专业运动员经历过一段田径生涯,17岁时受重伤而退役。记得当年贫血很严重,这对长跑来说很致命,为了克服它,增加血色素,尽量吸收与“铁”有关的营养。为了参赛并取得好成绩,先好好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在日本教育体系中是理所当然和充分条件,自我管理则是必要条件,“锻炼、休养、营养”这三大要素极为重要。

运动员必须具备自我管理的品质习惯。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必须好好调节心身状态。体育能力越高,保持良好状态就越难。“好的训练”和“受伤”之间的距离比一张白纸还薄。训练千万不要超过极致,一超过极致就会受伤。

目前,我已不是专业运动员,不需紧张中跑步,只是有时缺乏适当的压力,造成做不到认真管理好自己。眼前没什么大赛,我就会忽视足够的睡眠、应有的营养以及刻苦的锻炼,这样很不好,对不起自己。

不管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体育爱好者,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密不可分是永恒的课题。每个人生活方式、人生目标五花八门,对体育的认同和对健康的定义各有各的。我只是想主张,运动对保持健康的心身有明显好处。但愿每一个中国公民能够开心处理好运动与健康之间的有机联系。关键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生活规律和需求的平衡点。只要能找到,运动对你来说就是意味着健康,这才是人生当中最可持续的、科学的、和谐的产物。

而对我自己来说,跑步是个永恒的伙伴,我靠它谋生,与呼吸一样重要。

跑步、写作、人生为一举三得

我曾在日本当过长跑运动员,17岁受伤被迫退役,18岁只身来到北京。

当时还没放弃重新做职业运动员的希望,但前提必须是找到合适的训练平台。我后来没有找到,母校北大的环境让我下决心,即做好学习,研究最重要。后来参与社会、媒体活动很繁忙,天天忙于在报纸、电视台等发表时政、社会、文化评论,做专业运动员变得越来越不现实,逐渐认识到,职业运动员不是唯一奋斗的舞台,还可以找到别的,顺其自然吧。

记者常问我:“加藤,北京交通这么乱,空气这么差,你是在哪里跑步的?是在跑步机上跑吗?”我回答说:“我不喜欢跑步机,那对腿和脚的伤害很大,而且好无聊。”北京“交通乱、空气差、道路硬”三大障碍的确不适合跑步。北京是不适合跑步的城市。但此刻,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在北京完成,因此,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调整心态。

作为一名专栏作家,我深知,从专栏质量和趣味看,写作是素材决定成败的。

我就把跑步的时间和空间当作寻找素材的平台。我一般走到外面,都边观察,边跑步,很少跑到那种毫无趣味的大道或操场,而跑进老北京人居住的社区、居民区,甚至来自外地农村的民工集中居住的,相对不卫生、治安差的地方。这样能观察到许多草根、生动、底层的故事。

我跑到北京南城区马家堡,那里相对来说是穷人多的地方,而且有许多来自外地的上访者来“北漂”。我跑到上访者互相抱怨、对政府提出意见的场合,倾听他们的声音,参与讨论。疲倦的状态下说话还能增加肺活量。跑完步,洗完澡,头脑变得很清晰,就开始写专栏,把一小时前亲自参与的那场辩论当作最新鲜的素材。

在北京这座不适合跑步的城市里,我找到了在人生中一直“跑”下去的五大动机:一,健康;二,爱好;三,身材;四,写作;五,状态。具体而言,跑步对一个人的健康无疑有好处;它是我唯一爱好;对我这个老面向公众的人来说,保持好良好身材属于核心任务;跑步能给写作带来素材和灵感;我原则上通过跑步来衡量自己状态如何。

一个跑步者的记忆

北京奥运会的最后一天(2008年8月23日)早上,我在电视上观看了男子马拉松比赛。前一天,我犹豫了一下,我要到街上看比赛还是电视上看?如果想享受现场气氛,就应该到街上。但若要细致地观察,分析整个比赛动态的话,就应该电视上看。居住在北京,曾经是长跑运动员,并已退役的自己,最后选择了电视上看,自己对长跑的专业精神战胜了北京居住者所具有的诱惑。

没什么,我就是这样,别责怪自己。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

稍微回顾并分析一下男子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与结果。

结论来说,世界男子马拉松真正进入“高速化”时代。

气温21度,最后鸟巢气温上升到29度左右。这气温对马拉松来说是相当高的。

一般来说,冬季马拉松与夏季马拉松之间是有差别的。冬季一般是追求“纪录”,因为很凉快,有利于快跑,大家一般在冬天比赛上试图突破自己的最高纪录。

夏天则追求“胜利”。因为天热,不利于快跑,更多的是忍耐,夏季马拉松迫使选手们成为“忍者”。在夏季马拉松(一般是重大比赛)上,大家一般抛弃速度有多快,而发挥耐力、体力、毅力,与周围的选手竞争,战胜他们。

可见,经常被看成无聊、单调的马拉松也有很多种跑法的,是很丰富的。

夏天的马拉松对人类来讲是一种很苛刻的挑战,对身体的伤害也很大。据说,参加马拉松甚至会缩短寿命,就是说,是有高代价的。

就同样以马拉松为一辈子、唯一爱好的我而言,缩短寿命也无所谓,不在乎,即使老天告诉我,“嘉一,你跑马拉松,会缩短十年的寿命”,我也宁愿跑步,短活。

北京奥运会男子马拉松比赛对选手们身体造成的负担很大。刚开始就进入高速度的比赛(最初的5公里为15分钟以内),许多人中途退赛,包括不少冠军候选人。

最终夺得金牌的是来自肯尼亚的塞缪尔·万吉鲁(Samuel Wanjiru)。我们日本人对塞缪尔很熟悉。他15岁就来到日本,在位于东北灾区的宫城县上高中,我也跟他一起跑过步,记得他跑得相当快,像动物一样快,根本跟不上。他毕业后去了“丰田九州”当职业运动员。

塞缪尔夺得奥运会冠军的纪录为2:06:32,突破了原来的奥运会纪录(2:09:21),不仅突破,还突破了3分钟左右。我不知大家怎么理解这个数字。在我看来,这个数字根本性地改变了“奥运会马拉松史”,甚至“人类马拉松史”。

目前男子马拉松的世界纪录为2小时3分钟到4分钟之间。所有这些很快的纪录基本上都是冬季马拉松的结果。而此次塞缪尔在夏季马拉松、胜利比记录重要多的奥运会马拉松上,同时取得了“胜利”和“纪录”,其意味深长。

我还不好预测今后的男子马拉松如何发展,有科学家分析,“总有一天,有人会突破2小时的大关”。

不过,至少肯定的是,塞缪尔的“跑法”将改变人类对马拉松的基本认识和理解。男子马拉松将真正进入“高速化”时代。未来,马拉松选手们将不分冬季和夏季,甚至不分纪录和胜利,追求更为复杂的、深刻的、自我的目标对象。

不过,唯一肯定、不变的是,对跑步42.195公里的马拉松挑战者来说,“战胜自己”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夏季、冬季、纪录还是胜利,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产物。而最主观的还是自我,即自己奋斗的过程是最为本质,而快乐的。

2012年8月,我离开生活了9年以上的中国,来到美国波士顿。在哈佛大学周围,着名的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边上,每天有大量的市民跑步,全是自发性质的,没人强迫他们或她们跑步。我觉得,对于一座城市的健康发展来说,跑步、跑步的人群,以及适合跑步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我走进世界各地的城市,尤其来到美国以后,我进一步加深着这样的认识。

我相信,“战胜自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生活上、人生道路上挑战的最大目标。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1岁的塞缪尔·万吉鲁战胜自己了,为自己的人生铺上了更美好的道路了。我由衷祝贺塞缪尔取得奥运会冠军。比赛结束后,我看了他用日语接受的采访。我还记得他刚来日本的时候,不会日语而遇到困难的情景,我不知他至今究竟克服了多少困难。

他的日语有很大进步,在刚跑完步疲倦不堪的时刻,表达得很地道,发音很标准,思路很清晰,我忍不住就眼泪了,这情景永远铭刻在心中。

谢谢他给我带来的感动和勇气,我发自内心为他骄傲。

如今,塞缪尔由于突发事件而真相不明中去世。

不过,无论如何,一个跑步者的人生,总有人会记住。

记忆比纪录重要,而深远。

跑步是我一生的后悔

2008年8月7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下午,我在北京国贸附近跑步,中途路过大望路、四惠、朝阳公园、三里屯……最终还是回到国贸了。

不知为什么,我与国贸似乎有些缘分,虽然那里的房价太高,住不起,东西太贵,买不起,人们太傲,去不起……

跑步的感觉不太好,身体有些重,状态有待改进,虽然北京的空气比原来好了一些,路也宽了一些,人也文明了一些。只是,我的肺黑了一些……

曾多次跟大家说过,我原来是专业长跑运动员。由于腰部受伤、家境困难等种种原因,17岁时退役了,至今为止,我一直很后悔,当年为何在没有做好的情况下退役,无论是什么原因。我的后悔,此时此刻,应该说达到了高峰。我活到今天,唯一的后悔就是十多年前的一次决定。其他,我从不后悔。

在跑步时,被日本记者或游客打招呼了5次左右,理由应该跟我穿的衣服有关。我穿的是当年从事运动员时的专业衣服,上面写有“山梨学院”。我没有任何意图,不是故意穿的,有什么就穿什么。我从来就是这样,很随意,有什么就吃什么。

我母校“山梨学院”的蓝色LOGO在日本很有名,几乎所有人都认识。而北京奥运会男子马拉松三位日本选手中,两位是我直接的前辈,前辈们也曾经穿过这种衣服,也许这次他们也带过来了吧。在路上,记者或游客以为我是那两位代表中的一位。

说实话,被打招呼时,心情相当复杂而沮丧。

让我再重复一次吧。

我一直很后悔自己退役那一刻的选择。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每天在电视上观看奥运会赛事,偶尔也参与有关的媒体工作,也去现场看比赛。我也在北大校园内看到女子马拉松比赛了。

作为一名日本公民,日本选手取得好成绩,我应该感到自豪,或者表示祝贺。实际上,我由衷感到自豪,也表示祝贺,但更加直接的感受是,对那些活生生运动员的嫉妒和对自己的愤怒。我看到中国选手精彩表现的时候,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不分国籍,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只要奥运会选手们表现得很精彩,我就嫉妒他们,对自己愤怒。

也许,这种感受很正常。我一直以运动员的精神做事、做人,这是一生的坚持。此时此刻,还是怀念过去每天训练的日子,坚持文武两道的时光。

如果上帝允许我还能回到那些日子里,与小时候一样追求参加和平盛典的奥运会,那该多么纯粹,多么美好。

现在,我面临的是另一种现实。

我不知道,现实对不对,也不知道,我对不对。然而,所谓现实告诉我,只能前进。其实这是很痛苦的,生活的确不容易。我也在想,我已经不是专业运动员了,还有什么理由每天坚持跑步。有什么意义吗?有什么动机吗?有什么价值吗?

慢跑有什么用呢?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心态?这些理由对我来说似乎微不足道,好像也需要更深层的动力,但我却无力……

跑完步后,打开电视看北京奥运会的比赛。我发自内心地对自己问:

“如果你还能有第二个人生,你想做什么?”

“我会做运动员,追求奥运会。”

说说刘翔

我到中国以后,最关注的人物之一就是田径运动员刘翔。

他比我大一岁,是从中学时期就成绩杰出的运动员。在中学时期,我曾经也听说过“中国刘翔”的名字。没想到,我来到中国第二年,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平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了冠军。这当然是亚洲人首次赢得的巨大成就,而且是在奥运会上平的世界纪录,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在奥运会上,纪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排名。刘翔在雅典这一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地同时获得了纪录和排名,那一刻,刘翔真正成了中国的英雄、亚洲的骄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自己主办的奥运会上,刘翔25岁,是最具备实力的年龄。无论是大家还是刘翔自己,都期待能够实现东道主应有的成绩。

我当时也很平静地期待,发自内心地祝愿留刘翔能够获得冠军。

然而……

结果,刘翔退出比赛了。中国人民感到失望,有人甚至痛骂他,埋怨他辜负了大家的期待。当然,刘翔退出北京奥运会对当局来说也是一大损失,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感情伤害。

对于刘翔退出北京奥运会比赛,我有两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