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2369800000010

第10章 “市场派”针锋相对:切勿“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3)

海尔背了大集体所有制的历史包袱,要界定存量资产,被□□先后指责为“侵吞国资”以及“侵吞大集体资产”;TCL的政府与企业家面向未来签订利润分成、高管持股合约,□□指责“国有资产稀释和转移”;科龙没有及时改,“打工老总”到点下课,政府“老板”亲自上阵打理,落个被格林柯尔收购的下场,又被□□说成是产权改革提供了“国退民进”的盛筵。

9月16日,程恩富、丁冰、左大培等十名经济学家,再次发表声明声援□□,认为“□□抨击西方产权理论和产权改革误区,反对把企业、金融和产业等方面存在的一切问题归咎于公有产权和以为转制为私有产权便可实现高效率这一流行做法,他的批评是及时和正确的。”

一场大戏,无休无止,似乎落不下帷幕。

连静观其变的非经济学界学者也忍不住以“旁观者清”的姿态出来表达一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认为各派争论得热闹,实际上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搞清,“反对在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与反对国企改革(包括产权改革)是两回事;坚持国企产权改革与容忍国有资产流失也是两回事;甚至反对以MBO方式进行国企产权改革与反对国企改革仍然是两回事。道理看似简单,但争论中真正导致混乱的症结,恰恰是没有澄清这些最基本的问题。”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秦晖教授则将争论归结到规则的是否公正层面:

如今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立双方说法都很值得质疑。这次“非主流”方面把“国有资产流失”简单地看成一个“贱卖”问题,而“主流”方面则以“只卖不分就不算流失”来应对。

问题不在于国资与民资之间谁消谁长,谁流向谁,而在于这种流向是否符合公义。以强权化公为私和以强权化私为公都是不公正的,而且这两种不公正其实一脉相承。对公产的侵犯与对私产的侵犯同样是“权力捉弄权利”的结果。

所以我奉劝今天的“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纯从理论上讲,你们的争论如同“左”与“右”、自由放任与福利国家的争论那样永远不会有个终结的。但是你们应当想想:你们是“天平”的两头呢,还是“尺蠖”的两端?让我们先设法走出“尺蠖”的轨迹,再继续争论吧。

无论是主流经济学家、独立经济学家、海派经济学家还是非主流经济学家,在这次涉及面广泛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中,他们尽管立场鲜明,存在不同的学术分歧,但也存在不自觉的共识——国企产权改革不可避免,应避免当下改革的不足,选择合理的改革路径,提高改革效率,同时兼顾公平。

经济学家周其仁的话值得人们深思:“权力不上法治的路,私产和市场终究难以上路。从历史经验看,解决社会矛盾靠阶级斗争为纲不是办法,以穷斗富,就是斗得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实现法治,还是不能摆脱那个历史兴衰的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