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2369800000018

第18章 花团锦簇下的民富孤独

以民为本:改革共识更加清晰明朗(2009年至今)

花团锦簇下的民富孤独

国富与民富的差距

我早就不喜欢

让人怜悯,

而带着你的一点怜悯之心

走着,犹如体内带着一片阳光。

这就是为何周围闪着霞光。这就是为何我每走一步

都创造一个奇迹。

——俄罗斯抒情诗人阿赫玛托娃

当有人抛出国富与民富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渐渐从宏大的情绪中回过神来,将思绪从赞叹中国经济旺盛的生命力、出色的消化能力以及对经济可能失衡的焦虑中拉回,开始反思——在令人激奋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们该以怎样的笔调书写我们的微观人生?

中国的GDP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增长,围绕“10%”这个诱人数字一路狂奔。中国的经济报表让很多国家的经济学家大跌眼镜,中国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创造经济奇迹。

2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八,人均GDP为849美元,中国政府认为中国社会已实现了“初步小康”,并制定了新的目标,即到2020年经济总量再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实现“全面小康”。然而,中国奔跑的速度超过了蓝图上的设想,仅仅8年,人均GDP3000美元的目标就被甩在了身后。

2009年公布的一组数字也标志着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7.9%。2009年年末,刚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径直闯进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总理主持的“基础四国”立场协调会,并高喊:“总理先生,你准备好了和我见面吗?准备好了吗?”中国在全球地位的变化可见一斑。

2009年,中国不负众望。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刺激下,GDP比上一年增长8.7%,超额完成“保八”目标。除山西外,内地全部省份实现GDP增速“保八”。其中内蒙古的GDP规模距“万亿”只有一步之遥,增速达到16.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2%,连续八年保持中国第一。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都说:“要适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不再追求GDP增速的全国第一。”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市都能够挣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使经济增长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唯一拖了后腿的是大张旗鼓进行煤改的山西省,当地政府亦承担了强势煤改的阵痛。即使如此,山西省的GDP增长仍达到了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6%。

2010年,对经济宏观大势数字上的辉煌描述仍在继续,是年第二季度,中国继2005年超过英国、2008年超过德国后终于超过日本,GDP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不管经济大势多么“极其不易”,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曲线仍在漂亮上扬。人们在情绪上一遍遍重复“大国崛起”,开始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字盛宴习以为常,并开始关注起国富的细节注脚来。

国家在“大富”的路上越走越远。一个以近“10%”的数字增长的国家,财富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和分配,我们正集体从“初步小康”迈向“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确是一个诱人的蓝图。有“大富”的宏观视角,却也不能忽视微观的个人“小富”,你富了吗?

有中国“绝对富有”这个大底盘,我们普通人也享受到了“绝对富有”的惠泽。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只有343.4元,到2007年已达到13785.8元,整整提高了4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4140.4元。富了,我们的工资越来越多,我们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增加财富的方式也趋向多元化。

然而,我们会发现,大国崛起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同步的欣喜。我们的收入紧赶慢赶,还是赶不上企业和政府收入的增长。企业增长和政府收入的增长数字让我们眼花缭乱,但工资条上的增长数字却是不紧不慢。

2010年,九三学社援引的一组数字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该年我国人均收入为9800余元,而人均GDP为23800元,人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41.2%。

从1995年到2007年,国家财政税收总体上增加了5.7倍,平均每年增长16%,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农村的纯收入增长则只有6.2%。

琥珀色的梦想,“谁说我不在乎”的尊严以及光影斑驳交织的物质生活品质,在无声无息的交织中编织着幸福的模样,无论缺了哪一个,幸福就会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