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建设社会主义和睦家庭
23737500000043

第43章 社会主义家庭和睦之本(16)

吃过饭,爸爸说:“你有没有把错题重新做一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做过了,老师说让把错题改正过来。”爸爸轻松而真诚地说:“嗯,其实考试就是检验一下自己某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分数并不重要,你说呢?”“是的。”成成说着低下了头。“嗯,你知道就好,有时候一个人的品质比分数更重要。”爸爸说着,看了成成一眼。成成终于忍不住了,说:“爸爸,不是92分,是72分,我把分数涂改了。”爸爸并没有批评成成,而是平静地说:“72分,我看出来了。孩子,诚实才是最重要的。这一次考不好,以后还可以努力,但做人一定要诚实,要有好的品质。”“爸爸,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爸爸拍拍成成的头,在试卷上签上了字。

面对成成分数考得低且又撒谎的错误,爸爸没有批评训斥,更没有谩骂拷打。而是以温柔、和蔼、亲切的沟通方式,使成成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下来。考得分数低,爸爸并不在意,而是鼓励成成把错题改正过来,强调诚实做人是最重要的。这种沟通艺术和境界,深深慰藉着成成的心灵,使他认识并下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分数和做人二者的关系上,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形象,使成成认清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沟通拉近了父子间的距离,加深了父子间的感情。

任何孩子都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对此,一些父母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轻则训斥、谩骂,重则一顿拷打。岂知这样做不仅难以使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且只会加深代沟。同时,还会在潜意识里留下服从权势,无视理性的误区。待长大成人后会不知不觉地承袭父母的行为,立足社会难以做到以理服人。

勇于向孩子道歉,适时说声“谢谢”。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一些父母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让孩子做这做那。做对了,做好了予以默认;不愿做,做错了,则训斥责怪孩子不听话,没出息。实则仍是“家长制”的习惯势力作祟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制造和加剧着代沟。如果换一个思维角度和沟通方式,则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星期天的上午,菲菲在自己房间里看故事书,忽然爸爸敲了敲她的房门,并说:“丫头,来给爸爸帮个忙吧?”菲菲好奇地走出房门,随爸爸来到了他的书房。爸爸指着书桌上的一摞书说:“帮爸爸把那些书分一下类,中文书名的放在一边,英文书名的放在另一边。”菲菲惊讶的指着自己的鼻子:“爸爸,您平时那么重视那些书,都不让乱动的。您真的让我帮忙整理吗?”爸爸笑着说:“小丫头,帮爸爸一个忙好了,书太多,我都整理不过来了。我先谢谢你了。”菲菲高兴的挽起袖子,说:“爸爸,您放心,有我出马,一切都能搞定!”说完,父女俩一个向书柜里码书,一个将书分好类,不觉一上午过去了。菲菲和爸爸看着码放整齐,分类清楚的书柜,相视而笑了。菲菲对爸爸说:“爸爸,以后您有事只管说话,我一定会帮您的。”爸爸被菲菲一本正经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自力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责任。爸爸让女儿“帮个忙”的沟通话语,体现了对女儿的尊重和信任,激发起孩子做事的兴趣和动力;一声“先谢谢你”的话语,体现出对女儿的肯定和感激,使女儿能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尊重、肯定、感激地沟通方式引导孩子,会逐渐养成孩子劳动的自觉和做事的自力能力。同时,融洽了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密关系。

然而,这种有效地沟通方式,在一些父母的眼中是不屑一顾,或者根本反对的。在他们看来,父母养育了儿女,让他们做事理所当然。“帮个忙”、“谢谢你”之类的话,要么碍于脸面难以启齿,要么觉得是在惯孩子的毛病,没必要。这种观念归根结底仍然是“家长制”习惯势力的影响,无视民主、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家庭理念,思想境界低下的缘故。当然,也就难以遵循科学的沟通方法艺术。

错怪了孩子,要勇于向孩子道歉。是父母子女间深度沟通,心灵交融的一个重要细节。

下午5点,妈妈下班后急忙赶着回家做饭,可饭菜做好了,儿子还没有放学回来。眼看5点半了,按理学校4点左右放学,从学校走到家不过十几分钟。妈妈忽然生起气来,她怀疑儿子是不是又和别的孩子跑出去玩去了。等到快6点时,儿子才背着大书包走进家门,这时饭菜已经凉了。妈妈气呼呼地对着儿子嚷道:“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以后下午4点半之前必须进家!”儿子原本高兴的脸变成了惊讶,进而阴沉了下来,小声嘟囔了起来:“我没玩!我……”但妈妈却没心思听他的话,转身热饭去了。

热饭中妈妈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星期三,每个星期三的下午,儿子要去上一个小时的英语兴趣班,那班要5点半才结束。妈妈想到这里,连忙关了火,来到儿子房间,看着儿子因受了冤枉而气鼓鼓的脸,妈妈愧疚地说:“我想起来了,你今天有英语班,是妈妈错怪你了,是我不对,妈妈跟你说对不起。”儿子听了,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许多,他摇了摇头说:“没事的,妈妈,我知道你是担心我的安全。”看到儿子如此懂事,妈妈忍不住上前搂住了他。

父母错怪孩子,甚至采取了打骂训斥的手段,恐怕大多父母都经历过,但在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上,却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父母只顾全自己的面子和权威,对自己的错误采取敷衍和掩饰的态度。要么不当回事,要么岔开视线和话题,要么找孩子以往的过失当借口,表现出人格的卑鄙和境界的低下。无视孩子除了与父母的血缘关系外,更是社会独立存在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无视孩子的思想情感,以及文过饰非给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和痛苦。这种态度不仅会加深无形的代沟,也极容易误导孩子步入做人处事的歧途。其实,错怪了孩子,主动向孩子道歉不仅不会损害父母的尊严和形象,相反,还会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融洽两代人的亲密关系。因为你让孩子得到了民主公平的对待,送给孩子有错就改、诚实做人的形象,营造出家庭和睦温馨的氛围。

当然,向孩子道歉看来事小,却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这一重大问题的抉择,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精神境界。

2007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严欣久女士的一篇文章,题为“父亲严文井的道歉”,读后拨动心弦,久久难忘。那是1995年的一个周末,已接近天命之年的女儿严欣久照例去探望已80岁高龄的父亲严文井。聊天中父亲突然问女儿,记不记得小时候狠狠地打过她,女儿记不得了。严文井便对女儿说起了详细的经过:那时你才两岁,一天偏偏不肯好好吃饭,非嚷着让“妈妈喂喂”。我不让你妈喂,你就大声地哭,想让我们屈服。我急了,就狠很地打了你。打完你,我仍让你自己吃饭,你却说,爸爸,我吃不下了。说完你就睡着了。对此,我心中一直不安。打你是为了教育你,却害得你没有吃晚饭。可你对这顿打却毫无印象了。可见,打孩子是一种粗暴的行为,并且是无济于事的,现在我郑重地向你道歉。听着80岁的老父亲的恳切道歉,女儿感动的热泪盈眶。

严文井同志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家,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他把缠绕在心头40多年的往事说出来向女儿道歉,需要多大的勇气,多高的境界。事后,他还对人说过:“虽然我80多岁了,每当想到这件事我还是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并在搁笔前的一篇文章《我欠的债》中再度提到这件事。他如此恳切地向女儿道歉,并在不同场合自责,源自他对民主、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精神的崇尚,源自对人性善回归的殷切期盼。他曾说过:“恃强凌弱,欺侮幼小,是最可耻的。”

摆脱周期律,莫留懊悔。仔细探寻研究发现,恃强凌弱的权势现象,有轮番上演的周期律。待到儿女长大成人成家后,“家长制”的习惯势力多会发生在儿女身上。一些儿女不顾年迈体弱父母的感受,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对父母责怪、呵斥、长期冷落,或至多停留于嘘寒问暖的层面上,缺乏深度沟通,使代沟形成的责任主要表现在儿女身上,此为代沟轮番上演的周期律。

由于缺乏境界,此时的儿女们往往不注意察觉,或者根本漠视父母内心深处的感受。岂知,人一旦到了晚年,尤其对失去或部分失去生活自理的老人,他们除了物质生活的依赖外,更需要心灵的慰藉。但是,此时的老人由于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唯一沟通的对象就是身边的儿女们。而且,历经沧桑,奔波一生的老人,其心中积蓄的纠结、怨恨、情感、念想和寄托的倾诉,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儿女们若对此失察或漠视,老人的凄楚、哀伤甚至绝望的心情会油然而生,代沟也会因此在无限的时空中延续下去。

此时,子女若能及时与父母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两代人感情交融带来的幸福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对此《父与子》的作者刘明昌在文中讲述了他的亲身体会:我的父亲虽然是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却也搞父道尊严那一套。在我的印象里,他从未对幼年时的我等兄弟有过亲昵之举,更别说语言交流。似乎他做父亲的唯一责任就是管教儿子,言行举止要中规中矩,若有差错被他碰见便轻则呵斥重则棒打,小小的我便与父亲有了鸿沟。等到我成人,父亲进入老年时,他脸上才有了慈祥之色。这时他倒很想与儿子交流,而我们兄弟却忽视了他的愿望。

80年代初,父亲得了绝症,已当了几年父亲的我,才想起应多与他聊聊。父亲临终前,有一次我趴在病榻上,说了几句理解他的话,打开了他的思想和感情的闸门。这个在新旧社会各度半生的老人,握着我的手说了一个多小时,讲述他个人阅历,评说世事炎凉,感叹人生苦短。我这才明白:父亲过去对儿子的缺少温情和宽容,不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有不堪思想压力和生活重担的原因。父亲与我进行这番交谈后,有一种释怀的满足,竟然吃下不少饭,不久便离世了。这时我懊悔不已——应该早早多与父亲做深层次的交流。

作者与患绝症卧床的父亲深度沟通,激发出父子间情感高度融合所带来的无比畅快和幸福,源自他摒弃了未成年时,父亲秉持父道尊严给他造成心灵创伤的思想境界;趴在父亲病榻肢体动作的亲昵,以及理解父亲话语的沟通艺术,逾越了父子间的无形代沟,打开了父亲的心扉。父亲不久去世给作者带来的懊悔,彰显出他抚平代沟境界的升华,并开始着手与留学国外的儿子进行深层沟通。这样,便摆脱了周期律的束缚,给父母尚健在的子女们以珍贵的借鉴。

2013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