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峰居随笔
23741100000020

第20章 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为邻(3)

庭院中,瞻仰文学大师风采

看完了4个室内展览,就可以到文学馆的后院去观赏富有特色的馆舍建筑,看看另外4件宝贝特别是其中的作家雕像了。

从东首绕到楼后,就来到了文学馆的东大门。黑色铁棂子大门“门虽设而常关”,铁门里边是一个小广场。站在这个小广场里你会看到文学馆里的全部建筑。当时只有3座建筑物,除我们刚进去过的大厅及两端连接着的2层楼和展厅楼外,在小广场北旁还有座高大的一层建筑,里边有多功能厅等等。这座建筑物的西边、展厅楼的北边就是文学馆的园林了。我们先不忙走进那幽雅的园林,先欣赏一下建筑物的别致。

几座建筑物的别致就别致在屋顶上。我国建筑,历代都非常注重屋顶的样式,正是特殊的屋顶样式构成了我国建筑的民族风格。文学馆建筑没有采用常见的宫殿式“大屋顶”式样,而是用了我国北方民房的“硬山式”形式。硬山式不同于屋山不到顶的歇山式、庑殿式,而是两端屋山到顶形成山尖,两坡屋面在山尖处相交形成屋脊——至今农村里的房舍差不多清一色是这种形式。文学馆建筑的屋顶用了这种形式,但却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屋山没了山尖,两坡屋面不相交,不形成屋脊,顶部相距有一两米的距离,在屋脊的部位形成了很宽的开裂,又以透明材料把这开裂封住,这就省掉了无用的脊顶部分,形成了有用的采光带。这种建筑形式,解决了民族建筑无法从屋顶采光的问题,是带有革命性的一种创新,引起了建筑界的关注。建筑大师张开济看过以后说:文学馆的建筑走通了梁思成先生想走没有走通的道路。舒乙馆长在讲座中讲到这里的时候十分自豪,说:快了,快送“鲁班奖”来了!

建筑物的新颖别致,不光体现在屋顶的处理上,也体现在墙立面上。墙面一水地用红色花岗岩贴面,在墙面的中上部,以白色大理石镶嵌出一条曲折有致的“腰线”,在腰线上又间隔地镶有方形的汉白玉看板,看板上雕刻着各不相同的花卉。这又是文学馆建筑的一绝,也就是舒馆长说的一“宝”。上世纪60年代初,******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郭沫若写了一本《百花齐放》,用诗写了100种花卉,有个叫刘岘的画家给郭沫若的这本书配了100幅木刻画。这里看板上的浮雕花卉,就是参考郭沫若那本书雕刻的。这些墙上的花卉不光美化了建筑物,而且增加了文学馆的文学气氛。

在建筑物墙上还有一“绝”,那就是4位名人题写的馆名。江****写的制成铜匾高悬在文学馆的正门上面,算是一“宝”了。但人们更看重的是前辈文学大师题写的馆名,因为这是文学馆,不是别的部门。在主楼,也就是那座3层展厅楼的墙上,朝东是巴金题的馆名,朝北是冰心题的,朝西是叶圣陶题的。这3位大师应该说都不是书法家,尤其巴金老人,他说他从来不用毛笔写字,没有题词的先例,但在这里题了。当我们在欣赏这3位大师题写的馆名时,我们已越过了书法的层面而进入了更高的一种感知档次上去了。

在我们欣赏了文学馆的建筑和建筑物上的两件宝后,就可游览一下文学馆里的庭院并观赏还没有介绍的另外两件宝了。

让我们先从东门里的小广场看起。这小院里有南北两列西式廊柱,让这里呈现出一种中西结合的风格。就在两列柱子之间,在一块绿地上摆放着一块巨石。这石头的中间位置有一孔洞,上部圆圆的,下部尖尖的,尖儿还微向左歪。啊,活脱是一个大大的逗号!据舒馆长介绍,这摆石头的位置原设计是要矗立起一座大型雕塑的,让那雕塑体现出整座文学馆的意蕴,但后来发现,赋予雕塑的使命太重,什么样的雕塑都难以承担。舒乙他们正在为找不着合适雕塑发愁的时候,在京郊房山区发现了这块天然“逗号石”。逗号,是文章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标点,它和句号不同,句号意味着完结,而逗号意味着永不终止。舒乙他们把这块有天然逗号的巨石摆在这里,是比什么雕塑都能象征我国的文学事业的。而且,标点符号是伴随着现代文学产生的,正能代表文学馆名中的“现代”二字。于是,就把这块天然逗号石放在了这个重要位置上,并决定以逗号为馆徽,在旗子上,在纪念物上,都印上逗号。天然逗号石自然成了文学馆的又一“宝”。

就在逗号石南,西式廊柱外的草地上,有一人瘦瘦的,微弓着腰,倒背着手,手里拿着皱巴巴的帽子,面向东在踽踽前行。他的右边,有一头小毛驴也在走,驴背上侧坐着一个漂亮的村姑。不用看草地上的说明牌,一看就知道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著名作家赵树理,驴上那姑娘正是他作品《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小芹。看赵树理脸上的表情,紧锁着眉头,似乎有一脸的无奈。

栩栩如生的文学家雕像,是文学馆中“九绝”也就是舒馆长说的“九件宝贝”中艺术品位最高的一绝。

与赵树理隔着小广场遥遥相对的是女作家丁玲。只见这位大作家身穿臃肿的棉大衣,头戴厚厚的棉帽子,风吹动着她的衣角和鬓发,胖胖的圆脸上一脸风尘。一看就知道,这是丁玲1946—1947年在塞北参加土改准备写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的情景。若不是她手里拿着一卷纸,也可以理解成她这是在北大荒经受那里的风雪严寒。“****”前她就被无端地打成“丁、陈****集团”,又被戴上“****”帽子发配到东北苦寒地带。但一切苦难她都能笑对,直到问题解决了,她也一无怨怼。你看,在风中前行的她脸上笑得多么灿烂!

东门里小广场向西到了展厅楼后就变成草木夹护的小径了,小径在离小广场不远处向北叉出又一条小径,小径再分叉,沿着一汪碧水向东西延伸开去,这就是主楼后边富有特色的水景园林了。绿树、红花、芳草、小径环绕着小湖,在湖边路旁散布着情态各异的作家雕像,这些大作家或坐或立,仿佛在这幽雅的湖畔静静地构思着他们的作品。

就在丁玲的西边不远小径相交的拐角处,是郭沫若的立像。只见这位早年写出诗集《女神》的大诗人两臂向斜上方高高举起,脸朝向天空,他的西装都被他上耸的肢体掀动起来了。我们仿佛听到了“我是天狗,我把太阳吞了,我把月亮吞了”的大声地呼吼。作为诗人的郭沫若一直具有强烈的时代激情,一有风云变幻,他往往要第一个举双手表达他的内心冲动,即便是上世纪60年代那场狂飙到来的时候,他已是个老人了,在没有什么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他也急不可待地声明举双手赞成。刚粉碎“******”,他就又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拥护华主席”的词。这里的郭老雕像,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住了他这个人的特点。

同样是诗人,艾青就完全是另一种情态了。在路西的拐角里,艾青坐在那儿,右手放在腿弯上,左手半举到面前,手指间夹着一支烟,头微侧着,视线落在地上,一脸倒霉的样子。这分明是一个长行的老人,累了,坐在这里吸根烟稍事休息一下;又像一个困顿的人,独自找了这个静处坐下来冥思苦想着什么。是的,年轻时写出《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大诗人一生坎坷,他脑子里有许多不解的问题,连好好想想都来不及。他终于来到文学馆这个僻静的地方,可以坐下来好好梳理一下思绪了!

从艾青面前的小径西行,一会儿就折而向南,在路的西面有一张木板条排椅。叶圣陶身穿长衫,手拿折扇,很安详地坐在排椅南头,侧面看着坐在他左边的老舍。老舍腿脚不方便,所以手里拿条拐杖,一脸沧桑无助的表情。排椅后边站着曹禺,侧着身子面对着老舍。这3位文学大师显然是在说着一个什么话题。可惜他们中间空出的那位置人们喜欢坐在那里拍照,打搅他们的谈话,我就曾坐在那里不知趣地强行与他们合过影。

与这3人一路之隔的屋角处,有一个美丽的少妇坐在那儿。只见她左手支颐,右手抚在摊开在膝盖上的书本上——那是年轻时的冰心。与其他雕像不同,不是铜像,而是一尊洁白的大理石雕像。这样娇好的女子,铸成那种黑不溜秋的铜像是不太合适,只有用这洁白的理石才行。用汉白玉能使人联想到“冰清玉洁”这个词,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要雕一尊青年冰心?看这秀美的面容,与老年冰心那满是皱纹的脸一点联系不起来,如果说明牌上没有“冰心”二字,还不知是何许女子坐在这儿呢。雕像左边有一长方形白石,上面刻着冰心手书的“有了爱便有了一切”8个字,还有一双小手的印模。冰心一生写作以爱为主题,写母爱,写对小读者的爱,一个爱字正体现出了冰心作品的精髓。

看完了冰心,回转来沿郭沫若和艾青之间向北的岔路走到水边,先到东岸去看朱自清去。

一提起朱自清,马上会想起《荷塘月色》来,这位作家正是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奠定了他有资格坐在这里的地位。他面对水面安详地坐在这里,面前地面上有一白石雕成的几朵荷花,这寓意是过于明显的了。这朱自清也是一尊铜像,但显然用材不同,只见他浑身覆盖着一层绿色的铜锈,别具一格。

南岸路旁立有沈从文的铜像。这铜像与其他像都不同,这里立着的是一块长方形的铜板,铜板上有沈从文的浅浮雕半身像。如在雾里,面目似有若无,尤其是两只眼睛,根本就没刻出来。不知设计者是有意追求这种怪异风格,还是有什么寓意。若有寓意,那就是沈从文新中国建立之后就彻底离开了文学领域,去搞他的古代服饰研究去了。而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创作成就,很长时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现代文学史著作对他甚至连提都不提。所以长时间他处在似有若无的状态,正像这铜板上那张若隐若现的脸。在左上角有一点竹枝竹叶的影像,这标志出沈从文作品的湘西特点。他的长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还是足可以把他高举到大作家行列里的。

从沈从文身边走过,小路就折到小湖西岸去了。在西岸的绿树掩映中有茅盾和巴金两位重量级作家。

茅盾西装革履,外穿风衣,很端庄地立在一个不太高的方台上,表情严肃,双目直视前方。在文学馆里所有雕像中,茅盾的铜像最具有写实风格,连衣纹都不胡乱涂抹。这种一本正经的风格,正与茅盾的为人和身份相吻合。

在茅盾北旁的巴金就风格迥异了。只见巴金身穿皱巴巴的中山服,倒背着手,佝偻着背,闭着眼,满脸皱纹,正在低头慢步。这雕像的作者是青年雕塑家李象群,舒乙派他到南方见了巴金,回来后交出了一尊端端正正的泥样。舒馆长说“不行,只形似,神不似,另来!”李象群反复构思,最后参考高莽画的一幅巴金肖像塑成了这个闭眼的巴金,这回馆长满意了。馆长满意,观众却不理解。苍老、朴素,脸上堆满了皱纹,好像是一个老农走在田间似的,一位文学爱好者看了巴老的雕像后,哭了,因为他伤心巴老被塑造成了一个“糟老头子”。但当今画坛盟主吴冠中先生的看法却与那位哭者正好相反,他绕着雕像转了3圈,看了个究竟,然后说:“伟大的作品原来是普通人写出来的啊!”

瞻仰完了庭院里的12尊大作家像后,可以沿着老舍他们仨面对的那条小路,从楼西头转到楼前来看鲁迅像。不知前面说的那位哭了的文学爱好者看过鲁迅像哭了没有,我估计他(她)得大哭特哭,号啕大哭一阵。

鲁迅像在文学馆大堂门西旁,是用钢板焊接而成的一个头像。厚厚的钢板叠焊在一起,最后面的钢板显出头形,第二层显出脸形,第三层是鼻子、眉毛、胡须。没有嘴,眼眉也只左边有,一只眼睛是在第二层钢板上挖一个小三角来充当的,没有右眉和右眼,两只耳朵就更没有了。就这样一个五官残缺不全的鲁迅像,还不得让那位爱哭者哭晕过去!

但这尊鲁迅像是旅法著名雕塑家熊秉明设计创作的。熊秉明是已故北大教授数学大师熊庆来之子,在国际雕塑界很有名气。他在西南联大的同学杨振宁来文学馆围着鲁迅像足足看了15分钟,连连称赞自己的老同学创作了一件杰出的作品,回美国后很快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里的鲁迅像》一文发表出去。

的确,虽然五官不全,但从稍远一点的地方看,很像鲁迅。不光像,而且还刻画出了鲁迅的刚毅性格,刚毅得就像这钢板一样。

(2009年8月于北京万科星园)

卧游北京名人故居

宋庆龄故居

今天在家一天,哪儿也没去,却游了不少地方。怎么游的?卧游。

古人讲究“卧游”。《宋书·宗炳传》载:“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元朝画家倪瓒诗曰:“一畦杞菊供餐具,满壁江山作卧游。”看来古人的“卧游”是要面对图画才成。

我的“卧游”没用图画,而是凭着脑子里的记忆进行的。

今天突然想起了北京的名人故居来,不是“卧”着,而是坐在电脑桌前,一边在回忆着以前那些游历,一边敲着下边这些文字。

北京的名人故居有300多处,随着旧城改造,被毀掉的近半,未毀掉的大都被占用,现在开放的仅有6处。它们是宋庆龄故居、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茅盾故居和老舍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