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16

第16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16)

“头一排!”劳安妮挥手一指,一个漂亮的后转动作后,大踏步地回到了讲台,“自我介绍一下——本人18岁参加海军,靠自修学完大学课程后在海军陆战队当教官。今天来做你们的班主任,希望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从前的你们,以后以崭新的面目出现。”

接下来,劳安妮在黑板中央画了一条直线,在左边写上“称职教师”四个字,然后问:“请同学们说,什么样的教师才称得上是‘称职教师’?”

“敢踢屁股!”

“公正!”

“讲课有趣!”

“能管得住人!”

……

劳安妮将学生们的发言一一写在黑板左侧。

接下来,她又在右边写上“合格学生”四个字,问:“那么,什么样的学生算是‘合格学生’呢?”

“准时到校!”

“上课不捣乱!”

“按时交作业!”

“诚实,不撒谎”

……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丝毫没有减弱。

很快,劳安妮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而学生们都乐于听她的话。就这样,劳安妮如愿以偿地将这个著名的差班变成了优良班级。

后来,劳安妮·约翰逊成为西方教育界公认的教坛奇女子、女强人。

[总结]

带学生与带兵的性质是相同的,只要将领、教师“统领有道”,那么,就不愁带不好。劳安妮·约翰逊以其特有的爱心、耐心和智慧,赢得了学生们的拥戴,从而乐于听从她的教导。

高以下为基——“高者”以“下者”为根基

[原文]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所以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为这个道理,侯王才自己谦称为: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把低贱当做根本吗?所以,拥有许多车子,要如同没有车子;不要高贵得像美玉,坚更得如石头。

《道德经》 第三十九章

[评析]

不要小看身处低位者的价值和作用,他们往往是成就高位者、托起高位者的坚固基石。身处高位者应正视低位者,重视低位者,正确评定他们的价值,正确看待他们的作用。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轻视低位者的,并且时时注意厚待他们,结交他们,这样必定于己有益。

[实例]

清世祖以民为本安天下

清世祖顺治帝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也是一位贤明仁德的好皇帝。为了江山永固,立足长远,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措施,重视汉族百姓,并征召选拨有才能的汉族人到朝中居官,以安人心。

为此,顺治帝向颇有异议的满族大臣解释说:“若想在中原站稳脚跟,不顺应天下人心,就不会长久的。只要能使天下归附,万民归心,朕就要大力推行。对于这些举措,朕也有些情有不愿,可若朕不施行,就会有碍大业,权衡之下,朕也只好改变初衷了,还有什么比天下大计更重要的呢!”

顺治帝为了招抚汉人,让他们为国出力,特意发布诏书说:“朕自从亲政以来,只看到满族大臣来禀奏事务。在朝的大小官员,无论满人还是汉人,都是我心中信任的人。以后,凡是上奏的奏章、疏奏等,都应该由满、汉侍郎、卿以上的官员一起禀报,各官都不要推脱。”

一次,副将许武光请求把全国民间收藏的金银收为国有,以为军饷,顺治帝听后立即动怒,他呵斥说:“身为帝王,自当爱民如子,纵是生财,也该节俭中求取,焉能干下挖地找金之恶事?这是自挖坟墓。”

顺治帝还命人将许武光赶出殿去,气犹不止。

顺治十一年,顺治帝下旨说:“朕继承祖业已经十一年了,治理国家没有达到预定效果,国家还曾多次出现变故,水灾、旱灾屡次发生,地震也是经常有。这些,可能都是由于朕缺少德行的缘故……朕正在内心自省,抑制不德之事……以后凡是奏章行文之中,不许称朕为‘圣’,这是在加重朕缺少的德行……”

顺治十二年三月,顺治帝指示说:“自从明朝末年战乱以来,每日战事不停,以至于没有时间做学问。现在天下已经逐渐安定,朕要振兴文化教育,尊崇儒家的学术,教化天下百姓,以此来开创太平大业。”

顺治帝全力治理天下,推行仁德,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常常进行自我检讨。通过他的励精图治,清朝的根基日渐稳固,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了。

有的大臣为顺治帝屡屡自责感到不妥,上奏说:“天子贵宠无比,智慧无人能及,陛下自贬自责太甚,这恐怕有于损天子的声威。陛下已是功绩盖世,人所共见,受到万民称颂,过于谦虚,实在是不适宜。”

顺治帝对上书人说:“朕并非过于谦虚,实觉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治国尚且不力,以至于功效甚微,只能说是略有小成。如此,朕又怎能不常常自贬自责呢?朕只恐江山不治,颜面有损又算得了什么呢?”

顺治十七年正月,顺治帝又颁布诏书自责说:“自古以来的帝王,统治全国,达到了治理的效果,则天下人都高兴;没有达到感化效果,责任就在于朕了。敬奉天地,帮助人民,道理不过如此,朕继承祖宗的大业,兢兢业业,力求国治,已有十七年了。

“但是,百姓的生计还没有达到心愿,贪官污吏没有完全清除……反复考虑,朕实在是缺少德行,背弃了上天的选择,愧对祖宗的寄托,白费了太后的教养之恩,辜负了全国百姓的希望。每每想到这里,朕就不敢有片刻的安宁……”

顺治帝一方面励精图治、竭力治国,另一方面不逞己能,勇于自责,终成一代英明帝王,亦是难得的明君。通过顺治帝的努力,清朝的根基得以巩固,天下逐渐趋于安定。

[总结]

顺治帝非常重视国计民生,将安民抚民放在第一位,能够重视汉族百姓,征召选拨汉族人到朝中居官,以安人心。并且,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常常进行自我检讨,尽到一切努力来促使百姓们安居乐业。真正是做到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在他统治下的大清王朝,根基得以巩固,天下逐渐安定。

大军阀张作霖妙用张宗昌

解放前期的东北大军阀张作霖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其经历和影响都非同一般。他本是土匪出身,但是很有头脑,从小土匪头目一直打拼成为大军阀,颇具神奇色彩。

张作霖的用人方式别具一格,凡是来投靠他的人,只要是忠心无二,均能得到恰当的使用。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张作霖部下有个张宗昌,很受他的重用和信任。其实,二人的关系并不亲密,张宗昌亦不是张作霖的嫡系亲信,能够得到张作霖的重用和信任,一方面是因张作霖善于识人、用人,另一方面则在于张宗昌的拼力效忠。

张宗昌,山东掖县祝家庄人,绰号“狗肉将军”,又称“混世魔王”,地地道道的土匪出身。最初,他带着一股土匪投靠山东民军都督胡瑛,被任命为团长;后来又投靠了冯国璋,1918年在冯国璋手下升为暂编陆军第一师师长;1921年因闹饷被江西督军陈光远以武力强迫解散,张宗昌被逼无奈带了几个亲信逃走。

接下来,张宗昌用第一师20万元的军饷,铸造了个金寿星作为礼物,企图投靠曹锟,但在洛阳被吴佩孚臭骂着赶了出去。

张宗昌没有办法,只好改投张作霖。拜见张作霖的那天,他特意带了两个抬筐,张作霖的属下众将皆对张宗昌的礼物很惊奇,不知是何用意。

张作霖面带笑容地问道:“今日见我,有何打算啊!”

张宗昌抱拳答道:“听说大帅要盖大厦,咱想为大帅添土打基。”

众人都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张作霖走到张宗昌面前,拍着他的肩膀鼓励地说:“好!你有心为我添土,我就送你一条扁担!”

张宗昌闻言十分激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只要大帅肯用,我张宗昌定死心塌地为大帅效力!”

张作霖亲自把张宗昌扶起来,又设宴为他接风洗尘。宴会上,张作霖委任张宗昌为苏鲁别动队司令,让他去招募新兵。

张宗昌送上两个抬筐,意思是有意为张作霖出力,但没有扁担——权柄,希望张作霖能授他以权力。别人看不懂,但张作霖是何等聪明之人,况且也是土匪出身,自然明白张宗昌的处境和所想所思,所以二人一投即合。

张宗昌得到张作霖的收纳后,带着招募的1000多名亡命之徒,东征西战,先后击败了黑龙江绥芬河山林游击队的卢永贵部,又收编了白俄军一个师。

在1924年的直、奉两系战争中,张宗昌率人拼命冲杀,成功地收编了直军近10万人,为奉系战败直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战功的增多,张宗昌愈加受到张作霖的信任和重用了。1925年,张宗昌被委任为山东军务督办。张作霖的善于用人,使得张宗昌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张宗昌也不负厚望,为张作霖的军阀事业立下了无数战功。

张宗昌本无才无德,却有野心勃勃,这种人如给他以机会,他会拼死效力的。张作霖正是利用这一点,适才而用,使得张宗昌誓死为自己效命的。

[总结]

张宗昌在别处很不得志,处处受人轻视,以至于无人收留。张作霖就是张作霖,他重视下属的作用,也重视人才的作用。对于本无大才的张宗昌,也能收留下来,并且给予重视,真正地做到了以下为基。结果,张宗昌拼死效力,为张作霖的军阀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看来张作霖是聪明的。

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

民国初年,手握军政大权的袁世凯,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他指使党羽大造舆论,一时间谣言四起。

袁世凯心中暗自高兴,但表面上却向别人一再表白,自己是拥护共和、忠于民国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段祺瑞面前,他也是如此表白。

为此,冯国璋曾专程赶到北京,好向袁世凯探听虚实。

袁世凯则装得一本经地说:“不妨对你明说,总统的权力和责任,与皇帝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除非是为儿孙后代做打算。否则,实在没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儿子身有残疾,老二又想做名士,我给他们排长做都不放心,怎能够委以国家的重任呢?”

冯国璋道:“不错,总统说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将来总统功德巍巍,到了天与人归的时候,只怕是推也推不掉呀!”

袁世凯则装成很生气的样子,心口不一地说:“不!我绝不干这种傻事!我有一个孩子在英国伦敦读书,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国到伦敦,从此再也不过问国事!”

冯国璋听到袁世凯如此“诚恳的表白”,自然也就听信不疑了。

然而,冯国璋刚刚离开袁府,袁世凯就气冲冲地回到书房,大骂冯国璋忘恩负义。冯国璋自恃跟随袁世凯多年,以为对他足够了解,就误将袁世凯的一番假话当成了肺腑之言。

可是,冯国璋刚刚回南京,活灵活现的帝制机关筹安会便公然通电成立了。

冯国璋一听,跳起脚来发火道:“老头子真会演戏!他哪里还把我当做是自己人!”

从此,冯国璋与袁世凯分道扬镳。

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袁世凯深藏不露,机关算尽,结果却落得个部下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可悲下场!他登上皇帝的宝座仅仅二十八天,就因为无法忍受各方面的压力,而宣告下台。后来,郁郁而终。

[总结]

自古以来,靠着自身努力拼上皇帝位的,不在少数,这些人关键是谋事有道,因此成了事。袁世凯以民国大总统的身份,将军政大权握于一身,不是没有当上皇帝的可能,错就错在,他没能处理好亲信下属间的关系,结果众叛亲离,自己孤军奋战自然难以长久。失去了大批亲信下属们的拥护和支持,袁世凯这个“孤家寡人”自然就难以稳坐皇帝宝座了,可以说,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善用人者为之下——礼贤下士赢得众人捧

[原文]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是很谦下的。这叫做不与人相争的“德”,叫做善于利用人,叫做符合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道德经》 第六十八章

[评析]

老子说的没错,要想使得下级全心全意地为自己效力,就必须以谦下的态度去对待,给予对方足够的重视和信任,这样,下级才会真心实意地追随自己。虽然说,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上与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的,是不多见的,就是因为上、下级关系并没有达到非常融洽的程度。只有做到“礼贤下士”的上级,才能够将上、下级关系搞好,指挥起下级来如鱼得水,上级与下级之间相得益彰。

[实例]

燕昭王筑高台广纳贤士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被齐国打得大败,新继位的燕昭王在收复了残破的燕国之后,决定召贤纳士,大举聘请有才能的人,好重振燕国,再找齐国报仇。

燕昭王对谋士郭隗先生说:“齐国趁着我国内乱打败了我们,使我燕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蒙受了很大的耻辱。我很清楚,凭着当前燕国的势单力薄,是无力复仇的。我认为,要想复报,必须要强大燕国。要想国家强盛,必须有贤能之人来辅佐。请问先生,如何才能召到当世的贤能之人呢?”

谋士郭隗说:“成就帝业的君主,要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君主,则要以贤者为臣;而亡国的君主就以低贱的小人为臣。您如果能恭敬地侍奉贤者,才能超过自己百倍的人才就会到来。”

郭隗先生又说:“先于别人劳动,后于别人休息;先去请教别人,然后再深思默想,那么,超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到来;与别人一样辛勤劳动,并且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人,那么,和自己才能相等的人就会到来。如果以十分蛮横的态度对人随便发怒,任意呵斥,那就只能招来奴隶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