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18

第18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18)

经过一番大清理后,楚国的政治倾刻间从贪浊混乱变得清明而富有活力了。接下来,楚庄王又着手开疆拓土,平定了周围附属小国的背叛,又挺进中原,夺得了霸主地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总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则成语典故,就是源于楚庄王的亲身经历。这个典故几乎是尽人皆知的,然而他的深刻内涵,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真正领悟的。楚庄王即位时,不理朝政是有着大道理的,一方面他要暗中细心观察国内国外的动向,另一方面要细察哪些是忠臣哪些是奸臣。初时不理朝政,是因为各方面的时机尚不成熟,待到时机成熟,便“一鸣惊人”了。

光武帝闭关拒使不逞强

光武帝刘秀削平群雄后,建立了后汉政权。在他的治理之下,出现了“汉室中兴”的大好局面,国家走向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封建君主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已是无法更上一层楼了,便往往贪得虚名,喜欢附近邻国都臣属于自己,尊自己为“天朝上国”。哪个帝王不乐于以上国自居呢?即使英明如唐太宗,也不免陶醉于“天可汗”的称号。永乐大帝派郑和七下西洋,无非是想让岛屿小国都臣服于自己,认可自己“天朝上国”的地位,虽然费尽民力物力,土地没得到一寸,赏赐给各国的物品比各国上的贡品多百倍甚至数千倍,也乐此不疲。为的是什么,不过是虚名而已。

光武帝刘秀刚刚建立起后汗政权之时,西域各国都感念从前汉朝的恩德,同时不堪匈奴的残酷剥削,主动要求内附。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西域十八个国家各派使臣携带重礼,千里迢迢到洛阳朝见光武帝,说明来意:希望能重新附属于中原“天朝上国”,同时各国国王也都派出了自己的儿子到汗朝做人质。

群臣们纷纷上书,表示乐于接受西域各国的归附,说如今汉室中兴,各国思慕恩义,远道入关,求为附属,应该答应他们的要求,恢复旧时疆域。

光武帝刘秀当然也爱慕“天朝上国”的美称。但他沉思多日后,觉得中原战乱刚刚平息,民力物力都损耗殆尽,急需休养生息,

假如答应西域各国的请求,势必和匈奴发生冲突,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况且,西域各国内附,朝廷所得到的,仅仅是“天朝上国”的美名,而为此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光武帝刘秀权衡利弊后,下诏拒绝各国附属的请求,好言抚慰使者,归还礼品和人质,并回赠一份厚礼,派人护送他们出玉门关。随即下令关闭玉门关,拒绝西域各国的使者,以此向匈奴表示,自己和西域各国断绝往来,绝无染指匈奴势力范围的企图。同时还卑辞厚礼地结交匈奴单于,好使国家能够专心休养生民,增强国力。

因为当时的后汗,实力并不强盛,国内的战争刚刚平息,人民刚刚恢复平静的生活,刚刚得到喘息。后汗朝中,勋臣猛将尚有余勇可用,但光武帝认为不能不顾虑民生艰难,不能不爱惜士兵的伤亡,也不能不在乎财物的损耗。如若集中力量大举讨伐匈奴,未必就不能置匈奴于死地。

但是,即便是最终获胜,国家的元气也必然会因此而消耗殆尽,百姓的负担过重,死伤累累,必然会有内乱,如此一来,汉室的江山怕又要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

刘秀是从马上百战而得天下的君主,在他起兵之初,就十分重视安民养民,所到之处以收揽人心为第一要务。当时建立旗号的英雄有几十位,有许多人实力都比刘秀强盛,最终都被刘秀逐一消灭。刘秀成事的关键在于,他能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

建武二十七年,匈奴境内遇到灾荒,同时疫病流行,各种族间亦发生争斗,形势一片混乱,实力也大为削弱。

光武帝知道这情况后,便询问臧宫有何想法,臧宫自告奋勇地说:“臣只需要五千兵马,就可乘虚击败匈奴立大功。”

光武帝听后,却并不赞同。

当时后汗的功臣猛将们长期闲居于洛阳,好久没有仗打了,未免闲得难受,纷纷上书,欲率兵攻打匈奴再立战功。理由是当时匈奴自相争斗,内部不团结,实力大为减弱,正是一举歼灭匈奴的大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光武帝经过深思熟虑后,下诏否决了众将的请求。他认为当时后汗国力尚弱,百姓尚未得到足够休养生息,国家政治也还不够完善,国内的事务,还需要很多努力,不适宜马上和匈奴开战。

虽然说匈奴是汗朝历代的大患,如若真能一举歼灭匈奴,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若是时机尚且不到,倒不如休养生民,培植国力。众将见光武帝态度坚决,便无人再敢提发兵攻打匈奴的事了。

建武二十八年,匈奴单于也担心大汉会乘自己的内乱之机攻打自己,便主动遣使通好,上贡良马和裘皮。

光武帝刘秀回信说:“单于境内也很贫穷,礼物不过是表达情意而已,何必要送良马和裘皮呢。”便回赠给单于绢帛五百匹,斩马剑一柄。

一直到光武帝刘秀去世,也没有同匈奴开战。边陲长久安宁,烽火不举使得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因此国家元气得以大大的恢复,出现了“汗室中兴”的大好局面。

[总结]

光武帝刘秀这位帝王,与其他一些好大喜功的帝王是大不同的,他治理国家求的是稳稳当当,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说,这才是治国之本。若是一味地讲求功绩,不顾国家损耗和百姓生活,盲目地卷入各国纠纷和战争中,虽然可能会换来一些虚名虚利,但终究是免不了劳民伤财的,这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后汉王朝,将是沉重的负担。光武帝刘秀深懂其中的道理,因此只求后汉能稳步发展,而绝不逞能,不去做那些“舍本逐末”的事情。

强行者有志——立大志还需执之以恒

[原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

战胜他人就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弱点,才算做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持之以恒的人是有志气。

《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评析]

一个人立下志向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直到志向得以实现。天下的成功,很少有一帆风顺的。在奋斗的路上,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退缩,不屈不挠地坚持下来,时时刻刻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样的人才叫做“有志气”。

[实例]

曾国藩好学不倦文武兼能

清代名臣曾国藩的一生,可谓成就辉煌,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学识上,其才学都达到了顶峰。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就辉煌,并非他生来就学识渊博、超出常人,而是得益于他永不自满、勤学苦读的结果。

曾国藩的好学是出名的,他一生读书的经历就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转变过程。道光十五年他入京参加会试前,读的是子曰诗云,眼界还不广,学识并不宽。十五年会试报罢,他暂时留在京师,开始涉猎诗、古文,尤其喜好韩愈的文章。

第二年会试报罢后,他买回一套二十三史,孜孜不倦地细读,将近用了一年的时间。这使得他的学识逐渐开拓了。

道光十八年入翰苑后,趁着清闲少事,他更加励志学习,广泛阅览,且勤作笔记,分“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草”等五门,手抄笔摘;加上他在京都有不少良师益友,切磋扶持,从不间断,因而学识大有进步。可以说,京宦十二年间,他学到了渊博的知识,为后来成为一代大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还通过勤学、苦学丰富了自己的用兵知识,为指挥用兵作战打下了基础。

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并不是由武人组建起来的,而是由—批学养深厚的文人组建起来的,其中的骨干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道学家”,如罗泽南、江忠源,李续宾,李续宜,其中罗泽南则是一位号称“罗山先生”的道学大师。

曾国藩任京官十四个年头中,主要攻读的是理学和诗古文,虽然曾当过一年多兵部左侍郎,却未深习兵法。

到了咸丰二年底他出任帮办团练大臣,咸丰四年正式带勇作战,这个书生才真正接触到军事。他的军事知识首先是从史书中学来的。例如,他赞叹说:“我以为先哲经世的书,最精深的是司马光公的《资治通鉴》,它专长于叙述军事得失的缘由,脉络分明……实在是六经以外没有得到重视的经典。”

通过对书本的研读,曾国藩从古代的战例来熟悉战争,这是曾国藩步人军事大殿的主要途径。他根据《资治通鉴》所纪的兵事,概述道:“行军之道,有依次而进者;有越敌人所守之寨,而先攻他处者”;“张兴世守据钱溪,宋子仙取郢州,许德勋下黄州,都是水路越攻而胜;王琳下金陵,以水路越攻而败,尉元取下郢四城,李塑下蔡州,郭崇韬策汴梁,以陆路越攻而得;李道宗策平壤,李泌策范阳,以陆路不越攻而失。成败得失,固无一定的轨辙。”

曾国藩通过书中读到的军争实例,联系到湘军的实际,回忆道:

咸丰四年十月,湘军越过陈玉成占据的蕲州,直攻秦日纲占据的田家镇,结果田家镇一破,蕲州也不战而溃,曾国藩总结说:“这是越寨进攻而取胜的”;

同年十一月,林启荣占据九江,湘军水师越过九江,直取下游的湖口,陆军也会师于湖口,结果水陆两军都不利,曾国藩总结说:“这是越寨进攻而败的”;

咸丰六年五月初二日,武汉、黄州未破,杨载福以舟师驶下,直到九江;七年九月二十八日,九江、安庆未破,杨载福以舟师驶下,直至旧县,往来如飞,曾国藩总结说:“这是越寨进攻而胜的。”

曾国藩虽身为湘军统率,但他深知自己的军事学问和经验很不足,为了攻克金陵,积累攻城的经验,他翻阅大量的古籍,写下数十篇越镇或越寨进攻而胜或败的战例,从中总结成功或失败的教训。

在所有关于战争的古书中,曾国藩最欣赏的就是《史记》和《二十三史》,他所积累的许多知识都是间接地从书本中来的,并与实践相结合,来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兵法思想,从而完成了从一代大儒到军事家的转变与升华。

曾国藩是由一位纯文官转变为武官的,之所以能够胜任其职,靠的就是多学习、多钻研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才由一名地地道道的军事门外汉,成为深谙其道的内行人。

曾国藩的晚年,也是在读书中度过的。同治十年 (1872),是曾国藩在世的最后一个年头,当时他衰病已经多年了,但仍不忘记读书。这年正月二十三日,他忽右足麻木,回到内室,对二女纪曜说,“吾适以大限将至,不自意又能复常也。”二十六日,前河道总督苏迁魁路过金陵,他出城迎接,在轿中还背诵《四书》。

到了二月初三,他还阅看了《理学宗传》中的《张子》一卷,写了日记。这天的日记,他在上面留下了他生平写的最后一个字。第二天午后,他由长子曾纪泽陪同,在总督府后的西花园散步时,屡向前蹴,忽喊足麻,即已抽搐,儿子急扶他至花厅,他已不能说话。后立刻更衣端坐,家人聚集在左右。三刻钟后,即目暝气息。

[总结]

可以见得,曾国藩的一生是何等地好学,直到死前,他还放不下书卷,这也正是他能够出人头地、文武兼能的原因所在吧!一个人好学也许不难,难的一生都这样如醉如痴、坚持不懈地读书。曾国藩做到了,因此他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大成就。

司马迁渝志不移写《史记》

闻名古今的《史记》,是司马迁在受到宫刑之辱后写出来的。他身虽受辱,但志不可夺,所以因一部《史记》而名垂千古。

司马迁自幼受其父影响,诵读古文,熟读经书,二十岁时就周游了全国,考察了无数的名胜古迹、山川物产,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访求了许多前人的轶事掌故。司马迁任太史令后,又有便利得以博览朝廷藏书、档案典籍,这使得他所掌握的知识和史实就更加渊博了。

太初元年,司马迁决定根据父亲遗志,着手编撰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让中国的历史得已流传下来。

正在司马迁努力写作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祸情发生了。

天汉二年,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兵五千进攻匈奴,开始时捷报频传,满朝文武都向武帝祝贺。但不久,李陵被匈奴兵围困,以至于寡不敌众,在士卒伤亡殆尽的情况下,李陵被匈奴俘虏了。

这样一来,前几天还称颂李陵的文武大臣们,又都反过来怪罪李陵了,只有司马迁坚持替李陵辩护。

司马迁直言不讳,特别是指出了汉武帝宠妃李氏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的失职,令汉武帝大为震怒,认为司马迁有意贬损李广利的功劳,而为李陵开脱罪责,便将其下狱论罪。依当时的刑律,犯死罪之人可以用50万钱赎罪,或是用宫刑替罪。司马迁虽学识满腹,却家无闲资,没有那么多钱来赎罪,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慷慨赴义,要么接受宫刑。

司马迁想到“草创未就”的《史记》,就心如刀绞,最终选择接受奇耻大辱的宫刑,留得性命在,继续撰写《史记》。实际上,这是比选择死更艰难的抉择。

出狱之后,司马迁又担任中书令。这种职务,历来都是由宦官担任的,对士大夫来说可算得上耻辱,司马迁的朋友表示对他的行为深感不解。

司马迁说:“我并非怕死,每个人都有一死,但死的价值和意义却大不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如果我现在死了,就如同死了一只蝼蚁。我之所以忍辱苟活,是因为撰写史书的夙愿还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