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20

第20章 处世智慧学老子(20)

左思没有被陆机的名气吓住,写文章的决心毫不动摇。他自知读书不多,先天资质差,就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经籍的秘书郎,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条件,夜以继日地读书了。由于没有亲自去过成都,就向阅历丰富的张载请教,了解那里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

为写好《三都赋》,左思日夜苦想,如同着了魔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想的都是《三都赋》,无论是官府办公的地方,还是家里的门里门外,连厕所里都放了纸笔,只要想出一个好句子,就随时随地记下来。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左思终于写成了《三都赋》。

左思的十年苦功没有白费,他的《三都赋》震动了京城洛阳,引得很多名士纷纷为《三都赋》作序、作注。就连陆机看了之后,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如果自己再写一篇《三都赋》,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超的,只好赧然搁笔。

当时,洛阳城中的达官显贵之家都竞相抄写《三都赋》,以此为荣耀,一时之间,竟然使得洛阳的纸价都上涨了。由此,“洛阳纸贵”渐渐演变成了一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总结]

左思的自身资质差,并不影响他写出震惊于世的《三都赋》。此前,江东著名才子陆机还在嘲笑左思,但是当见到左思的大作《三都赋》时,竟然惊得连笔都不敢提了。以江东才子陆机的才气和左思的才气相比,应该是天壤之别了。但是,最终左思以绝对的胜利压倒了陆机,可见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肯努力就一切皆有可能。

李斯——从小吏到丞相

古代著名的秦国丞相李斯在没有发迹之前,曾在家乡县衙当差。那时他不过是个小吏,被别人呼来唤去,因而忍受了不少屈辱。

李斯是胸怀大志之人,不满于现状,常对人说:“做人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像我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有一次,李斯去茅厕方便,看见茅厕中的老鼠又瘦又小,继而想起自己在仓库中看到的老鼠个个都膘肥体胖,不由感叹到:老鼠有胖有瘦,只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人有尊有卑,只在于人们的地位高低有别。老鼠本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人和人之间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完全在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有大有小啊。

后来,李斯辞去了小吏之职,到兰陵拜当时的大儒荀子为师,开始学习帝王之术。

学业完成后,李斯来到秦国发展,想法设法当上了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家臣。之后,又不断把握时机展现自己的才能,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受到秦王的重视,当上了客卿。

不久,秦王向所有外来侨居秦国的宾客下发了逐客令,要把他们一律驱逐出境,身为楚国人的李斯自然也在驱逐之列。正值春风得意的李斯听到这个消息,如同遭遇当头一棒,眼看着自己的大好前程就要被断送,不禁十分着急,同时也很不甘心。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与其听天由命,不如主动上书力争。倘若成功,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官位,而且一定会更受秦王的赏识,获取更大的官职。

结果,李斯上书反对逐客令,列出了种种理由,从而说服了秦王,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更加受到赏识和重用了。秦国兼并天下后,李斯当上了丞相,可谓地位非常显赫。

[总结]

李斯的身份从小吏到丞相,可谓是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命运转变。在他还是小吏的时候,就算他胸怀大志,也没有人会相信他日后会成为当世强国秦国的丞相。李斯虽出身卑微,但肯刻苦努力,步步为营地坚持着,终于通过努力改变了自身命运,完成了从小吏到丞相的命运转变。李斯的经历告诉世人——立大志无畏起点低。

哀兵必胜——不自满才能进步

[原文]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低估了敌人的力量,低估敌人的力量,就几乎丧失了我的三件法宝。所以,两军相对,兵力相当时,悲哀的一方可以获胜。

《道德经》 第六十九章

[评析]

“自谦的人才能进步,自满的人只能退步”,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往往是难以长久的,因为自满往往是失败的根源,一个人要是自满,就只能是不断地后退了,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定的时候,必定会遭到彻底的失败。正如老子所说“哀兵必胜”,永远不自满、永远不自大,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总有一天能够获得大的胜利。

[实例]

诸葛亮不自满才华盖世

都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在人们心目中颇有些传奇色彩。而他的学识与聪慧也并非与生俱来,也是靠着后天的不自满、多学习才成为拥有超级智慧的大智者的。

诸葛亮自幼丧父,于是他带着弟弟诸葛均投奔叔父诸葛玄的门下。诸葛亮自幼便很有抱负,常常对叔父诸葛玄谈起自己的宏伟大志。每每此时,叔父总是端坐而听,不发一言。

终于有一次,诸葛亮忍不住问叔父:“难道叔父认为我说的不对吗?”

诸葛玄于是教诲道:“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像你这样只知道夸夸其谈的。我看你说得虽好,但读起书来总是不认真,这样是无法实现你的大志的。”

诸葛亮听罢自觉惭愧,认为叔父说的有理。从此便开始刻苦读书,不再空谈理想了。成年以后,虽然他的学识已算精深,但从不自满。

诸葛玄对他说:“你已学有所成,应该有所作为了。荆州牧刘表和我有交情,看在我的面子上,他一定会收留你的。”

诸葛亮却说:“不!现在我的才能还只能算是小有所成而已。如果轻易出山,虽然可能获得一时的富贵,但这却并不是我的志向。”

此后,诸葛亮依然潜心苦读。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在隆中,亲自耕田种地,以此来磨砺自己的意志。有人劝他不要浪费了自己的才能,诸葛亮却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大才能的人是无法平定天下的。现在我的才能还远远不够,所以不能出山。”

接下来的日子,诸葛亮不问世事,潜心苦读,不断地增长自己的学识。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才开始显露自己的才华,此后为刘备立下了无数大功。

[总结]

诸葛亮并非是神人,只是有超人智慧的大智者。而他的大智慧,又源于他那永不自满的精神和勤学苦读做法。所以说,只要坚持永不自满的精神,任何人都能够学有所成,都可能成就大的事业。

闯王李自成功败垂成

在我国历史上,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就是因骄傲自满,导致起义功败垂成的。

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挺进北京城,崇祯帝获悉后吊死在景山。自此,农民起义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李自成安排好祟祯皇帝的遗体和其他善后事宜,就忙着进行稳定京师人心和安定社会秩序的工作。

他首先向民众发布公告:大顺天子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市民听之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同时他也注意到自己部队中的纪律问题,严禁士兵侵扰百姓。有两个士兵因为抱了前门地区铺中的绸缎,被立即正法,并将他们的手足钉在前门大栅栏上,以儆效尤。

接下来,对明朝的那些罪恶昭著余党进行了清理,对于中小官员,凡有投报的则酌情使用。不几天,北京城就恢复了正常的秩序,百姓安居、商贾乐业,一片和睦繁荣的景象。大好的形势,使不少农民起义军领袖们开始自我陶醉了,也随之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以为只要举行了皇帝即位典礼,表明天命归顺,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在京的文武官员都忙于筹备皇帝即位典礼。

以宰相自居的牛金星此时则忙着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好友。其他官员也效法而行,骄傲自满情绪抬头了。以刘宗敏为首的武官开始忙于追赃助饷,在京城的旧官按官位大小,摊派饷银,多者十万,少者数千,如有不交者,则严刑拷打。追赃风从北京迅速波及各地,追赃范围竟扩大到幕僚小吏以至于商人,手段也日益残酷。各地官绅富户,如受汤火之苦,人人自危。

李自成发现此事,认为各级义军首领,置军国大事于不顾,只为钱财,一味地专事追赃,对大顺政权有害。他于是下令,凡在押官僚不论是否交足银饷,一律释放。这样一来,北京的追赃风虽有所收敛,但各地却还在变本加厉地进行。

义军部分首领的胡作非为,直接影响了军纪,士兵常违法乱纪,而对他们的惩处却远没有刚入城时对抢绸缎的士兵那样严厉了。大将刘宗敏则自恃功高、把持军务、大力追赃。李自成虽然生活简朴,但是却以帝王自居,深居内宫,逐渐对部下的所作所为也不像以前那么清楚了。

此时,已经答应归顺李自成的吴三桂等重要将领,正带领部众向京师进发。途中,吴三桂得知义军在京大肆追赃,严刑拷打众官,自己的老父也受酷刑,爱妾陈圆圆又被刘宗敏强占,于是大怒叛变,率部队回师东退。

吴三桂重占山海关后,以“为君父复仇”为名,出卖民族利益,要求清统治集团出兵,联合进攻北京农民起义军。此时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变,急召文武官员商议,本拟派刘宗敏、李过率军收复山海关,但此时的二将,志得意满、毫无斗志,不得已的情况下李自成只好亲征。

李自成对久怀入侵关内之心的清统治集团本来就缺乏必要的警惕,这次则根本没考虑到吴三桂勾结清军共同来犯,李自成只率领六万兵马贸然出城,结果仓皇败退。

李自成退回北京以后,清军跟踪而至,李自成命令刘宗敏、李过、唐通等将率兵抗击,再次大败,刘宗敏负伤逃回。而此时北京周围的地主武装也纷纷组织起来,袭击农民军,而义军内部因为认识不统一,不少将领图享安逸,主张退回关中,李自成匆忙称帝之后,率军西退,最后以失败告终。

[总结]

只有谦虚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稍有成就便骄傲自满,势必会遭到失败,将取得的绩业也全部葬送掉。闯王李自成功败垂成一事,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当时的起义军虽然攻破明朝都城,但是内忧外患并存,国家并没有真正安定,李自成就开始以帝王自居,深居内宫不问世事,显然是太早了些。正因如此,才给了清军以缝隙可乘,结果功败垂成,可谓是教训惨痛。

梁武帝萧衍因骄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