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22

第22章 成事智慧学孙子(1)

第五篇 遵孙子之道:行事有方,稳操胜券

因利而制权——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

[原文]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

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孙子兵法》 计篇 第一

[评析]

在两军相对时,比较一下哪一方占优势,哪一方处于劣势,往往就能够判断出谁胜谁败。但是,有些时候却会出现例外。比如说,占据优势的一方并不懂得充分利用、发挥自身优势,那么,情况就会发生转变,优势的一方就不再具备优势,本来处于劣势的一方也不再处于劣势了。因此说,在竞争场中,充分利用、发挥自身所独具的优势,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决定着胜与败。

[实例]

朱德智取宜章

解放前,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朱德率剩余部队在广东、江西、湖南三省交界地区艰苦转战,继续坚持斗争。

在湘南,朱德接到了中央的指示,湖南地区党组织也派胡少海等人与部队取得了联系。朱德全面分析了湖南当前形势,决定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于1928年年关之际发动“湘南暴动”,第一步先夺取宜章县城。

当时的宜章城内,虽然没有敌人的主力,但也算是敌人在湘南统治的一个重要据点,相比之下,朱德率领的部队人数不多,装备也较简陋。

如何以最少的代价夺取宜章昵?

显然,强攻为下策,智取为上策。朱德筹谋智取之策,他想到了前来与他取得联系的胡少海。胡少海的父兄在宜章当地都是颇具势力的豪绅,胡家在当地可以说是鼎鼎有名。胡少海本人,在宜章也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他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但其身份并未暴露。

朱德考虑到:可以利用胡家的名望,以胡少海的名义来个“隐真示假”,把部队拉进城里,寻机夺取宜章城。

党内人士胡少海,是一个绝好的自身优势,有着极大的“利用”价值。

1928年1月22日,一支打着“国民党第16军旗号”的部队开进宜章城。部队一入城,人们就听到议论,说本城大豪绅的公子胡少海在16军当了团长,现率部回来了。

当晚,国民党宜章县政府官员和豪绅们都为部队进驻宜章前来接风洗尘,同时要共同商议抵挡从广东来的“****”之策。就在这边在大摆宴席之际,那边红军已悄然控制了县城要点。

到了宴席正值热闹之际,朱德站起来突然宣布自己就是红军,惊得主人们目瞪口呆、束手无策,乖乖地束手就擒。与此同时,县城内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也被缴了械。

很快,宜章县衙门前的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就被扯下来,换上了鲜红的五星红旗。

[总结]

本来,朱德率领的****要想进入宜章县城,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想以少胜多来取胜,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聪明机智的朱德利用胡少海的身份便利,使情况发生了逆转,结果,令这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很容易就变成了现实,****顺利地过了关并且取胜。

忽必烈任用海盗保粮道

元朝灭掉南宋、攻下中原的广大地区后,国家的地域面积变得非常辽阔,人口也众多。元朝将新都城设在大都,由于大都的人口集中,加之皇戚显贵之家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

这就需要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大都,以供京城所需。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丞相伯颜的建议,决定从海道运输粮食。为了保证海运的畅通,忽必烈又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此事,后来又将此机构归并为两个海道都漕运万户府。

由于海运粮食一事,关系到元大都的口粮供给,因此选派得力官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蒙古将士们虽然擅长马上打仗,但一到水上便毫无优势可言,因此很难挑出掌管海运的官员。

最终,忽必烈大胆起用了朱清和张瑄两个汉人。

朱清和张瑄原是海盗头目,专门干海上抢劫杀掠之类的事情。元朝统一天下后,他们率部众投降,得到了忽必烈的优待和安抚。当海道漕运万户府成立后,朝中却无蒙族人能胜任此职,忽必烈便想起这二人来,于是将二人任为万户,令其掌管海运。这在当时已经是最高的封赏和极大的信任,在汉人中是少有的。

朱清、张瑄见忽必烈如此信任自己,十分感激,便也以诚相报。他们上任后,认真管理海运之事,为保证大都的粮食供应立下了大功。同时,他们还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在开创和经管海运方面,取得了许多可贵的成绩。

为了表彰二人的大功,忽必烈竟然特诏他们可以自印纸钞,使二人的财富得以迅速增加,在短时间内成为江南巨富。据说,二人的势力在鼎盛时期,“弟侄甥婿皆大官,田园宅馆遍天下,库藏仓庾相望,巨艘大舶帆交蓄夷中”,可见其势力之强大。

正因起用了朱清、张瑄这样富有经验的汉人,元初的海道运输才有了比较畅通和安全的保障。而当初忽必烈敢于不顾许多大臣的反对,对朱清、张瑄委以重任,还厚加赏赐,不仅体现出了过人的气量和胆识,更显示了他善于认清形势、灵活机变的独特智慧。

从忽必烈的统治经验来看,有效治理一个国家,需要稳定而持续的政策,也需要顺应形势变化,合理使用人才,这样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总结]

元朝的粮食海运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元世祖忽必烈出奇招任用海盗担当此重任,就是看中了海盗的海运特长。也只有这样的特殊人才,才能解决粮食海运这一难题。放着有此本事的人不用是浪费,而一旦充分利用起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效,果真保证了海道运粮的畅通。

美国总统里根的制胜筹码

1980年,里根作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加了总统竞选,他与民主党候选人卡特进行最终的角逐。

可以说,里根与卡特两个人的实力旗鼓相当,当时的卡特是已经当政4年的在职总统,但政绩并不突出,除了外交上有一些政绩外,内政方面不能令人满意: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剧增等等。里根集中火力攻击卡特经济政策失误,宣称他要消除“卡特大萧条。

卡特则抓住广大民众关心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指责里根增加防务开支的主张是好战之举,希望选民们在“战争还是和平”之间做出选择。

里根与卡特就是这样唇枪舌剑,一时难决雌雄。在美国,一个人的形象如何,在民众的心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甚至能直接决定选民投谁一票。在这方面,里根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里根曾是好莱坞的二流影星,其形象及表现力都是比较出色的。在里根当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后,当年他曾在好莱坞演过的电影,一下子成了热门,全国各地影剧院、电视台争相放映。这股“里根影视热风”,无疑替里根做了一次绝好的宣传。

人们从电影、电视中看到,当年的里根英俊潇洒、精明强干,现在也仍然生气勃勃、干劲十足,可以说风度不减当年。

在“里根影视风兴起”的同时,里根则借电视媒体极力展示自己的风采。他在与卡特的电视辩论中,表现得能言善辩、妙语连珠,而卡特则相形见绌,呆板迟钝、结结巴巴。因此,在投票之前关键性的一场电视辩论后,支持里根的人上升到67%,支持卡特的人下降为30%。

1980年11月4日的大选结果,里根以绝对优势大获全胜。

[总结]

里根的独具优势,就是形象出众,能凭着出色的外表赢得人们的好感。他是聪明的,在竞选总统的关键时刻,他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出众形象,成功地从外表上压倒了卡特,从而赢得了人们的支持,得以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越南游击队大败美军

1962年8月,美军计划袭击越南广义省纳纽地区的人民武装。此前,美军曾对纳纽地区实施了侦察并做了试探性的轰炸,还派出一架武装直升机进行试探性降落。

而越南方面,纳纽当地的武装力量却十分弱小,只有四十多名游击队员,主力部队已到外地作战去了。

8月30日清晨,美军以8架轰炸机打头阵,先是对纳纽地区狂轰滥炸了一番。6时45分,24架武装直升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以编队形式飞抵纳纽上空,中间两个编队同时下降,放下绳梯,美军官兵准备下机。

这时,四十多名越南纳纽游击队员凭借着山高崖陡、乱石耸立及岩洞隐蔽的有利地形,以三挺机枪和一些步枪对准美机猛烈开火,美军直升机当即被击落一架,其余的直升机慌忙逃走,而已经着陆的美军及南越伪军官兵只好躲入草丛中、岩石后面,胡乱开枪,以此来给自己壮胆。

11时,美军为营救地面的美、伪军,派出直升机11架飞抵纳纽。越南游击队员们则隐蔽在山岩的后面,再次成功地击落一架直升机。

虽然美军从空中和地面同时向越南游击队猛烈射击,但越南游击队员们利用有利地形,不断地变换位置,令美、伪军无计可施。两个小时之后,美军派出8架武装直升机增援地面的美、伪军,越南游击队员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撤离了战场。美、伪军这才得以安全地爬上直升机,这场战斗至此结束。

这场战斗中,越南方面以很弱的兵力狠狠地打击了实力充分的美军,美军方面先后出动过51架轰炸机、武装直升机对付只有四十多人的越南游击队,结果美军损兵折将,越南游击队则无一伤亡。

[总结]

相比之下,越南的军力实在太弱小了,而美军则实力强大,设备先进。单从双方的实力进行比较,越军必败,美军必胜。可事实却完全相反,越南军无一伤亡,而且打了个大胜仗,战争以美军狼狈撤离而收场。这就要归功于越南当地的有利地势,而越南军正是巧妙地利用地势优势打了胜仗。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能攻则攻,该守则守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

若想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御措施;要想战胜敌人,就要进攻敌人。所以取守势因为力量不足,取攻势因为力量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如同藏在地下的极深处,使敌人莫测虚实,无从进攻;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所以既能保全自己而又能获得完全的胜利。

《孙子兵法》 形篇 第四

[评析]

孙子说的很对,在与敌相对时,守与攻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力量不足的时候,就要懂得守卫,这样才能不吃败仗。如若是乱逞能而不知退让,就只能是自取灭亡了。但是光靠守,是不能胜敌的,因此在能够战胜敌人的时候,就必需及时出战,以此来获取胜利。正确运用守与攻,就能够获得完全的胜利了。

[实例]

冒顿攻守有度灭东胡

西汉初年,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大大地震撼了它的邻国东胡。为了限制匈奴的发展,东胡国不断地进行挑衅,企图趁着冒顿即位之初尚未稳定,找借口出兵灭掉匈奴。

当时,匈奴国中有一匹千里马,曾为匈奴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国宝。东胡国得知后,便派使者向匈奴冒顿索要这匹千里宝马。

当时,匈奴群臣一致反对献出宝马。冒顿是个聪明人,一眼便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他决定忍痛割爱,向群臣道:“怎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损伤与邻国的关系呢?”

冒顿痛痛快快地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东胡国王得到千里马后,更加狂妄,又派出使者,索要冒顿的妻子。

匈奴群臣见东胡国王如此羞辱他们,个个气愤异常,欲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暴跳如雷。

冒顿冷静下来后又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地欺负自己,是因为东胡的力量比匈奴强大。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一旦发生战争,自己的实力不济,只能遭到失败,不如暂时忍让一下,等自己积蓄起实力来,再与东胡算总账。

于是,冒顿劝告群臣说:“东胡不就是想要一个女人吗,给他们就是了。岂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伤害了与邻国的友谊?”

得到了冒顿的妻子后,东胡国王更加狂妄,也愈加不将匈奴放在眼中了。

匈奴一方,冒顿却一直在暗中积蓄实力,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以图日后能够雪国耻、报家仇。

东胡国王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与美女,更加骄奢淫逸起来,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国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的匈奴经过冒顿的治理,已经实力雄厚、兵精粮足,足以和东胡抗衡了。

东胡国的使臣来到后,开口索要土地。冒顿一听,立即怒发冲冠:“东胡国王霸我王后,索我土地,实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我们要灭掉东胡国,以雪国耻!”

冒顿亲自披挂上阵,匈奴人更是同仇敌忾,一举便消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国。

[总结]

冒顿是有首领智慧的,在他即位之初,再三屈服于东胡,献出宝马又献出妻子,受到不断地欺辱却一再忍气吞声。待到东胡国索要土地的时候,冒顿一改常态要发兵灭东胡,不是忍不住了,而是认为自身的实力足够消灭东胡国的了。当初的忍,是因为实力不足,后来的发,是因为实力充足。

张献忠“假降”保身

明朝末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大地打击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在各路起义军当中,张献忠率领着一支农民军力量,与官兵先后进行了十多年的较量。由于他擅于用兵,常常是所向披靡,打得官军狼狈不堪。

到了1638年,张献忠的农民军遇上了劲敌,那就是作战硬朗的左良玉。张献忠冒充官军奔袭南阳,被总兵左良玉识破,导致计谋失败,张献忠负伤退往湖北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