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24

第24章 成事智慧学孙子(3)

赵武灵王的这一大胆改革,意义重大。从传统观念来看,自然是不通的。但是从现实意义上来分析,却是非常的有益。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自从实施了“胡服骑射”,赵国的收获巨大,由弱国转变为军事强国,仅这一点来说,就是功绩重大的。

忽必烈的宽容政策

元朝地域“北至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其地域之辽阔,可以说前所未有。而且,在这广阔的疆域之内,又有许多不同民族、宗教的存在,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不同步。

总之,当时摆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的,是一个亟待治理的大杂摊子,一旦处理不当,就难免会引发新的****。面对这种形势,元世祖忽必烈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他以宽大的胸怀来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使元朝在他统治的30多年内呈现出较为安定的局面。

和历史上以往各个朝代相比,元朝的各种宗教都比较兴盛。不过,元朝的宗教,不同于以往某一两种宗教受宠、其他宗教遭受排挤的状况,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兴盛局面,因此元代的宗教之盛,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元世祖忽必烈的治国之策有直接的关系。他继位之后,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广加利用的政策,以此来安抚各个民族的人们,使他们乐于服从元朝的统治。

蒙古族原本信仰萨满教,但萨满教当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义和仪式,还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排他性,这就有利于蒙古贵族在对外出兵征服过程中,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加以排斥。

比如当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领兵外征时,接触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和******教等,他对这些宗教都是平等对待,不尊此抑彼的。而且,他对各宗教中有学问的人,都很乐于向他们求教,如道教一支全真教的长春真人邱处机,就曾受到成吉思汗的特意召见,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就曾据此写出《射雕英雄传》这部武侠巨著来。

对于这些宗教的存在,成吉思汗只有一条要求,那就是他们必须运用各自的宗教权威,来劝使其信徒顺服蒙古族元朝的统治。这样,蒙古军队所到之处,所有宗教都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工具。

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上台之后,基本保持了成吉思汗对宗教的政策。

忽必烈本人信仰佛教一支的“喇嘛教”,因此他本人对宗教还是有一定的兴趣和研究的。有一次,忽必烈亲自主持,让佛教徒与道教徒进行辩论,辩论结束时,17名理屈词穷、无言辩对的道士被,忽必烈强制性下令削发为僧,许多道观也因此被改为寺庙,一些道教经典被烧为灰烬。

对于******教,忽必烈也曾产生过怀疑。由于基督教当时与******教之间存在极大的分歧,双方一直视为仇敌。一次,一位基督教士向忽必烈报告,说******教的《可兰经》中,有“杀尽所有多种教徒”的话。

忽必烈听后大怒,因为这样说来,就连他信奉喇嘛教也在被杀者之列。于是忽必烈召来一位******教,当面徒质问:“真主是那样说的吗?”

教徒回答说:“是的,陛下。”

忽必烈问:“那你们为什么不杀呢?”

“我们还没有找到办法。”教徒说。

忽必烈听后气愤以极,下令将这位教徒推出去斩首。后来,他又问一位******教徒,这位教徒吸取了上次事件的教训,对忽必烈这样解释说:“陛下以真主之名冠于诏令之首,但陛下却仇视******教徒、杀害他们,这样看来,陛下不是多神教徒。”

忽必烈一惯的治国策略,都是以宽大包容之心来对待不同宗教的,这位******教徒的话,提醒了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过于狭獈了,不利于国家的统治。于是,便不再追究******教。

总体来说,元世祖忽必烈对各种宗教还是基本持兼容并蓄之态度的,马可波罗曾这样记载了忽必烈与他谈到的宗教政策,即“全世界崇奉的预言人有四:基督教徒说的是耶稣基督,回教徒说有摩诃末(穆罕默德),犹太教徒说有摩西,偶像教(佛教)徒说有释迦牟尼。我对这四人,都致敬礼。”

由此可见,忽必烈所采取的宗教政策,是顺应于元朝统治的,也是顺应各民族之民心的。元世祖忽必烈能够对于各种宗教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大大地维护了元朝广大疆域内的安定。

[总结]

在古代,一般来说传统观念都比较严重,比较排斥异族异教。元世祖忽必烈对于各族宗教采用宽容策略,是出于治国安天下的考虑。身为一国之主,拥有天下,如果不能容下天下百姓,排斥他们所信仰的宗教,那么,天下怎能安定呢。可以说,忽必烈对于各族宗教的宽容政策,正是兼顾利弊后做出的正确决断。

郭子仪门庭大开避谄言

唐朝大将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他身为唐肃宗、代宗、德宗三代帝王时期的重臣,后被德宗封为汾阳王。

郭子仪的一生中,曾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获得皇上御赐的黄金珠宝、绸缎罗数不胜数。“高处不胜寒”,郭子仪深知,自己名重位高,极易受到他人的嫉妒和陷害。

因此,郭子仪的王府不像别的王府那样壁垒森严、大门紧闭,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门户大开,任外人自由出入,连守门的都没有。

有一次,一位大臣来找郭子仪,到了王府门口,发现门前也没人守卫,大门敞着,一直能望到大厅。大臣见无人通报,而且又和郭子仪很熟,便径直走了进去,一直来到郭子仪的内房,也无人阻拦,正巧看见郭子仪正在给妻子梳妆。

大臣笑哈哈的戏说道:“前有张敞画眉,后有子仪梳妆。”

后来,这件事传了开去,以致于整个京城的百姓都议论这件事情,郭子仪得知后毫不在意,凭他们取笑。他的儿子们知道这件事后,非常不高兴,劝父亲不要这样府门大敞,以免再惹出什么笑话来。

儿子们说:“我们家的大门整日大开着,连个守门的也没有。平民百姓之家还常闭门落窗呢,何况是豪门贵宅呢!”

郭子仪却说:“你们懂什么,我是特意府门大敞的。”

儿子们说:“父亲德高望重,功勋卓著,却一点不知道自己尊重自己,连您的内房也任外人随便出入!最低起码,自己的内房是不应该让人随意乱进的啊!”

郭子仪摇头道:“你们认为豪门大院就应不分青天黑夜都紧闭大门,旁边有人侍立吗?这样做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从前我凭着耐力和勇敢闯出了一片天下,现在我功高位显,也是因为我努力上进的结果,没有依靠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同我深交。

“如果我现在按你们说的去做,闭门拒客于千里,万一有人诬告我,我就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那时必将招来灭族的大祸。现在我门户大开,一切都摆在别人眼前,没有什么秘密。即使有人想加害于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你们说,是敞着门平平安安的过日子好,还是关起门来,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好呢?”

儿子们听了老父亲的话,都恍然大悟,佩服不已。

[总结]

唐朝名将郭子仪门庭大开一事,是广为人知的,并被传为笑谈。郭子仪是个智者,他何偿不知这样会遭到人们的取笑呢。但是,这样做的害处虽然显而易见,益处却更是意义重大。这样做,能够让人们看到郭家上下光明正大,没有丝毫的隐蔽行为,谁要是想进谄言诬陷,根本就不能成立。因此说,这是保全郭家老小的大智行为。

李勣顺水推舟保官位

李勣是唐高宗时期的大臣,他为人机警,深谙为官自保之道。

唐高宗李治是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凡事都听武则天的,当时的武则天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昭仪,却培植了很大的势力,羽毛已丰。其后,她便想尽办法让李治废掉王皇后,立自己为皇后。

李治也想立武氏为后,但又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废后之事。

大臣褚遂良向来公正不阿,对废后之事极力阻拦,并据理力争,态度非常坚决。许多大臣也支持褚遂良的意见,认为废后乃是国家大事,不能说废就废,否则于天理不容,于江山社稷亦不利。

唐高宗见众大臣都反对,感到很为难,扫视群臣,希望有一人能站出来支持自己。

“李勣何在?”唐高宗没看见这个有可能替自己说话的大臣。

“李勣有病,未上朝!”有人告诉高宗。

唐高宗只好暂且退朝,并派人去打听李勣的病情。

回来的人报告高宗道:“并不见李勣有什么病,气色很好,言谈自如!”

事后,李勣独自入宫见高宗,主动谈起废后之事。

李勣道:“臣听说,皇上正在为废后一事忧虑?”

高宗苦恼地说:“是呀,朕想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却有那么多大臣反对,尤其是褚遂良,高声喧哗于朝堂之上。怎奈他是顾命大臣,我也不好违逆他什么,依你之见,皇后之位,该如何处理呢?”

李勣道:“废后之事,是皇上的家事,又何必问外人呢?皇上自己决定就是了。”

高宗听后大为高兴,当下打定主意,决定依己之见,废掉王皇后,立武氏为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便着手参与政事,大力打击曾反对自己立后的大臣们,被贬的被贬,遭杀的遭杀,只有李勣保全了官位,还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

[总结]

废立皇后,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大事。皇后身担母仪天下的重任,其言行举止当为天下表率。而李勣为了明哲保身,声言立后乃皇帝家事,真是够机灵的。因为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稍有不慎就会惹来大祸。无论拥立王皇后还是武媚娘,都会得罪另一方。倒不如干脆置身于事外,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官位。

众树动者,来也——察微之著可以洞察敌情

[原文]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译文]

前方许多树木摇动,那是敌人荫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下面必有伏兵;野兽惊骇,是敌人大举突袭而至……

《孙子兵法》 行军篇 第九

[评析]

通过一些细微的事物察觉事物的变化,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对方的状况,这是智者的做法。在战争当中,这一方法尤为重要,对于察知敌情、克敌制胜,会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察知敌情,做到知彼知己,是用兵作战的得胜法宝。

[实例]

东郭先生明察秋毫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召宰相管仲进宫,商议重大国事。屏退了众人后,二人便秘密商议起攻打莒国的事情。

他们商议了一会儿,就到外面散步,接着谈论这件事,侍从们远远站在后面,谁也听不到他们说话。

但事情还没有确定的时候,国内就有人知道了动向。

齐桓公感到很奇怪,就问管仲:“这消息是你传出去的吗?”

管仲也很奇怪:“怎么会?这件事就我们两个人知道!看来您周围有不同寻常的人。”

齐桓公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早上我到城墙上巡视时,下面有个工人一直向上注视着我,这个人有些怪怪的,是不是他?”

于是,齐桓公下令把干活的人全部找来,一个也不许落下。没多久,就找到了那个看着桓公的人。他姓东郭。

管仲一见到他,就说:“一定是这个人!”

于是,齐桓公和管仲请这位东郭先生进来问话。

“是你说出我国要攻打莒国的事情吧?”宰相管仲开门见山地问。

“是的。”东郭先生如实回答说。

“我从没讲过要伐莒,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齐桓公问。

“是这样的,”东郭先生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推测。这是我暗中揣测出来的。”

管仲顿时兴趣大增,问道:“桓公和我都没有说过的事,你怎么能推测出来呢?”

东郭先生说:“国君有三种脸色:悠闲自得、宴享喜乐之时,是钟鼓之色;愁闷悲伤、清静无事时,是服丧之色:勃然奋发、踌躇满志之时,是兵革之色。那天,我看见您和国君站在城台上,脸色勃然满志,为兵革之色,显然是要打仗了。

“国君嘴动时,虽然听不见声音,但我看出了是‘莒’的口型。国君和您用手指的方向是莒国的方向。而且,我知道,我们周围没有臣服的小国只有莒了,所以推测出,国君要攻打莒国。”

齐桓公和管仲听后,都很佩服。

[总结]

东郭先生这个人够细心的,通过一点点蛛丝马迹,就看出了齐桓公的意图,真是不简单。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和细节上,往往能够看出大的端倪。如果在两军相对时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对于察探敌情将会大有帮助。

商容慧眼识周王

商周之时,西周的军队最终打败了商朝的军队获胜,西周的军队开进了商朝都城朝歌中。

有一个叫商容的人和原商朝都城的百姓们共同观看周军入城。见到毕公到来,有百姓说:“这就是我们的新君主了!”

商容摇头说:“不可能是他!看他的容颜面貌,威严而又急躁,可以断定,他应该是一位统兵的大将。”

百姓看到姜太公姜尚来到,又有人说:“这大既是新君主了吧?”

商容摇头说:“这人也不是!看这人的容颜相貌,像猛虎一样威武,像雄鹰一样果敢,这样的人指挥军队对敌作战,军队的勇气就会倍增,作战定能奋不顾身,这个人该是军师而不可能是新君。”

周公旦来了,百姓又有人说:“这人应该是新君主了吧!”

商容再次摇头说:“这人也不是!这人的容颜气色,充满了欢欣喜悦,其志向是除去敌人获取胜利,这人也不可能是天子,应该是相国吧!”

直到周武王到来,商容才说:“这位应该新君主!作为圣德之主,虽为百姓讨伐昏君,但他能做到见恶不露怒色,见善不现喜气,容貌气色和谐,实在是具有君主的风范。我断定他就是新的君主了。”

事实证明,商容的判断十分正确,他察言观色的本领实在不一般。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