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26

第26章 成事智慧学孙子(5)

袁盎为人敢于直谏,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崇尚按“礼”的规定行事,看不惯有僭越的行为。

在袁盎被免官居家的日子里,他与乡里人在一起混日子,玩斗鸡赛狗的游戏。洛阳人剧孟前来拜访袁盎,袁盎也是热情款待他。有人对袁盎说:“剧孟是个赌徒,为什么要和这种人来往?”

袁盎说:“剧孟虽是个赌徒,然而在他母亲去世时,送葬的客人车子有一千多辆,这足以证明他有过人的地方。再说,危难的事人人都有,一旦遇到危难有急事求助,能不以父母还活着推脱,不以有事不在家拒绝,天下所仰望的人只有季心、剧孟而己。现在您的身后虽常常有几个人骑马相从,可一旦有急事,这些人能靠得住吗?”

袁盎无官职闲居在家的时候,汉景帝经常会派人来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计谋策略。汉景帝的同母弟弟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反对,梁王因此非常怨恨袁盎,便谋划派人刺杀袁盎,以泄私愤。

第一个刺客来到关中,听到人们都对袁盎的为人赞不绝口,便去见袁盎,坦诚地说:“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钱来刺杀您,因为您是个厚道人,我实在是不忍心。但以后,还会有十多批人来刺杀您,您一定要好好防备一下!”

连刺客都不忍心对好结交的袁盎下手,可见这个人很是有向心力的。

在袁盎做吴王的相国时,手下有位从吏和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加以追查。当从吏知道奸情败露后,吓得赶紧逃走。

袁盎亲自去追,追上之后,从吏吓得面如土色,以为自己要被重罚。谁知,袁盎好言将他劝回,还将侍妾带到他面前,说:“你既然喜欢她,她就是你的了。”

此后,他待这个从吏还是像从前一样。

汉景帝时,袁盎入朝当了太常。一次他出使吴国,正好赶上吴王预谋谋反。吴王派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处,要杀死袁盎,袁盎对此一无所知。幸好,围守袁盎的校尉司马买了二百石好酒,把五百人灌得醉倒,然后潜入袁盎的帐内,对袁盎说道:“吴王要杀你,我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告诉你的,你赶紧逃走吧。”

袁盎说:“您是谁?为什么要帮我?”

司马说:“您不记得原先偷您小妾的从吏吗,那人就是我呀。”

于是,袁盎在他的帮助下,连夜逃离了吴国,逃过一劫。

[总结]

袁盎可真是好交之人,不论身份地位、三教九流,只要是可交之人,他都会倾心结交,以致于连刺客都不忍心杀害他。袁盎还能做到以德抱怨,对手下的从吏也是不计小过,恩待有加,结果,被对方相救于危难之时。可见,好交之人,是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的。

曾国藩多交良师益友

曾国藩是清朝的封疆大吏,曾为剿灭太平军而立下盖世功勋,可以说有“再造大清”之功,权力和荣耀都达到了顶峰。

在京城期间,曾国藩就很留心结交有益的朋友,与倭仁、吴廷栋、何桂珍、何绍基等人交往最为密切。当时,这些朋友都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靠着患难中结下的友谊,在曾国藩后来成大事的过程中,给予了他极其重要的帮助。

其中,对曾国藩影响最深的是名儒唐鉴。唐鉴曾经教导曾国藩治学方法,告诫他读书要专一,要先进入门径,并指导他精读《朱子全集》。曾国藩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一直对唐鉴以师礼相待。

唐鉴去世后,曾国藩向朝廷请求赠谥号,还亲自为他写了铭文。

理学大师倭仁对曾国藩的影响也很大。曾国藩原本也有写日的习惯,但基本都是些生活琐事。经过倭仁的教导后,他改记自己一天的得失,并时刻反省自己,强化对自己的要求。正是从此开始,曾国藩的心态和处世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朋友都是曾国藩的良师益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心学问,不尚空言,都是心怀大志、不甘堕落之人。他们之间经常往来,互相鼓励、互相针砭。

曾国藩择友是有原则的,讲究的是志同道合,对那些甘于平庸或者华而不实的人,他从来都是敬而远之的。

曾国藩很不喜欢结交夸夸其谈之人。如庞作人,慕名特来和曾国藩结交,曾国藩发现此人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和他的交往就逐渐减少了。但当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指挥四省军务时,庞作人又跑到江南去找他,希望能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混个一官半职。

但曾国藩回绝了他,庞作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到京城后,在曾国藩的指引下,结交了不少有志之士。李鸿章为人洒脱,比老师曾国藩更善于交际。曾国藩担心他择友不严,不断加以诱导。

曾门弟子和同年进士是李鸿章最重要的人际资源。在这些人当中,李鸿章与沈葆桢同门同房,交情最为深厚。沈葆桢考中进士后,和李鸿章一同被点为翰林。做了三年翰林院庶吉士后,两人又一同当了三年翰林院编修。

后来李鸿章和曾国藩闹矛盾,在湘军幕府感觉不太得志,便想去沈葆桢的家乡福州当道台。沈葆桢得知后,立刻写信劝李鸿章留在曾国藩身边等待机会。不久,在曾国藩的秘密推荐下,李鸿章担任了江苏巡抚,沈葆桢则担任江西巡抚。

曾国藩是李鸿章当之无愧的良师,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引导下,结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这些朋友,就是他后来事业成功的人际基石。李鸿章的密友,除了沈葆桢之外,还有郭嵩焘、陈鼐等人,他们都对他的事业发展,都给予了重要的帮助。

[总结]

只凭单打独斗是做不成大事的。多多结交志同道合的师友,对于成大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曾国藩的良师益友们,对于他的学识、品行、修为以及事业,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可见,良师益友,也是一种珍贵的人生资源,多多益善。

武媚娘用人“变废为宝”

在中国历史上,武媚娘是惟一一个名符其实的一代女皇,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武媚娘本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流之辈,竟然巾帼不让须眉,演变为一代女皇,在其夺权造势的过程当中,定有其过人之处。

武媚娘成功地排挤了王皇后,由她取而代之被唐高宗立为皇后,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她还想插手朝廷政事,为自己谋权,野心勃勃。

对此,她有她的办法,她对唐高宗李治不加重用的那些品行不良的人,反而是另眼相看,尽可能收为亲信。

朝臣李义府虽有文才,但为人奸诈、邪巧多方,宰相长孙无忌看透了他的本性,曾多次对唐高宗进谏说:“有才无德之人,最能制造祸端。李义府貌似忠厚,实乃奸诈之辈,陛下对此人不可不防,更不能加以重用。”

唐高宗本想重用李义府,听了长孙无忌的提醒,便渐渐疏远他了。后来,长孙无忌找了一个借口,将他贬为壁州司马。

诏书还没有颁下,李义府已听说此事,知道祸事将远远不止于此,不禁十分惊恐。他向王德俭请教自救之策,王德俭便教授了一个妙计,李义府便立即按向唐高宗上书,建议册立武媚娘为皇后。

这让唐高宗李治很高兴,他独宠武媚娘,正一心想立她为后,担心朝臣们持反对意见。如今见有人主动支持自己,岂有不高兴之理?李治感念其情,于是让李义府担任原职。

后武媚娘知晓此事,大喜过望,她对自己的心腹说:“李义府如此知趣,此人当可大用,等我成为皇后,是不会亏待他的。”

武媚娘的心腹深知李义府的为人,便不屑地说:“李义府如此行事,并非真心为娘娘效忠,不过是想借此保住富贵和性命罢了。他这个人有才无德,善于见风使舵,娘娘一定要提防他才好,怎么能反而重用他呢?”

武媚娘闻言却笑道:“他不如此,我又怎会从中得利?这样的人若巧加利用,自然会死心塌地的为我卖力,我正求之不得呀。”

果然,武媚娘当上皇后,立即建议高宗提升了李义府的官职,让他官拜中书侍郎。李义府的贪欲得逞,从此竭力为武媚娘卖命,成了她的得力干将。

礼部尚书许敬宗是隋朝大臣给事中许善心之子,属名门之后。但他品行不端正,贪赃徇私、德行败坏,为正义之士们所不齿。许敬宗为了立稳脚跟,便暗中向武媚娘投效,武媚娘十分欢喜。

她对许敬宗说:“你遭人非议,并不是你自己的过错,不过是那些大臣嫉恨你的才学罢了。我一向相信你的品行,自会向皇上荐举力言的。”

许敬宗感恩戴德,发誓为武媚娘效忠。

武媚娘的亲信提醒她说:“无德之人,向来没有信义,望娘娘不要轻信他。他素来招人怨恼,娘娘重用这个人也无益于大事。”

武媚娘则充满自信,她得意地说:“邪才一旦制服,用起来就会无所顾忌,用他去对付那些所谓的忠贞之士,不是就是最好的利器吗?他为名为利,我正好用名利来役使他。有了这个束缚,还怕他不俯首听命?”

武媚娘多次向唐高宗荐举许敬宗,又屡次为许敬宗遮掩丑事。

她还故作气愤地对唐高宗说:“自古以来,忠臣难当,多遭毁谤!许敬宗忠于陛下,不徇私情,因此才屡娄遭到朝臣们的诋毁。陛下若是听信谗言,正是中了奸臣的诡计,妾实在难以置之不理。”

有了武媚娘的保护,许敬宗就高枕无忧了。

有了李义府、许敬宗这样的左膀右臂,武媚娘行事有助,势力不断地扩大,为她日后登上皇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

武媚娘一个女流之辈,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风俗中,居然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九五之尊,其中的奥妙何在?究其原因,在于武媚娘有着自己的一套成事策略——她时时注意拉拢朝中官员,凡是能够效命于她的,她是来者不拒,就连被皇帝鄙夷的奸佞们,她也是厚待有加,结果慢慢积累起了自己的势力,也成就了自己的基业。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条件成熟才能行事

[原文]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译文]

实施火攻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发火器具、材料,必须经常准备着。放火要看时候,点火要看准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的季节。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星所在位置的时候。一般月亮经过四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孙子兵法》火攻篇 第十二

[评析]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行动。也就是说,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去行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能是有劳而无功。打仗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乱干蛮干,要讲究一定的套路,在要一定的条件下再发兵攻敌。否则,只能是自取灭亡。因此说,在成熟的条件下行事,是获取胜利必然前提。

[实例]

周亚夫临危受命平“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三年,发生了吴楚等地诸侯反叛朝廷的“七国之乱”。面对气势汹汹的反叛乱局,汉景帝刘启焦急万分,就在不知所措之时,突然想起父皇汉文帝临终前对他的嘱咐:“我死后,如果国家有什么紧急事故发生,你可派周亚夫统率汉军,定能平定乱事。”

周亚夫是汉初名将周勃的儿子。

当前形势十万火急,汉景帝立即把周亚夫从中尉一下子晋升为太尉,让其掌握全国大军,前去平定叛乱。

临行前,汉景帝对周亚夫再三嘱托:“如今七国叛乱,情况紧急,望将军力挽狂澜!”

周亚夫临危受命,统领三十六位将军及无数汉兵浩浩荡荡地向东进攻吴、楚等七国。

周亚夫率大军风尘仆仆地到达淮阳后,先是查明形势,然后亲自向汉景帝呈上一份紧急奏章:“吴、楚的军队轻装简从,行动极其神速,我们无法跟他们正面交战。希望陛下行欲擒故纵之计,暂时放弃保卫梁地,暂且让叛军占领,这样才能够断绝吴、楚的粮道,制服这叛群臣贼子。”

汉景帝答应了这个要求,周亚夫于是率兵云集于荥阳。当时吴、楚叛军猛攻梁国,梁国吃紧,多次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都是置之不理,率军驻扎于昌邑城中,深挖城池,坚守不出。

梁孝王急了,天天派人向周亚夫请求援助。每次,周亚夫都按兵不动。梁孝王一气之下,直接上疏汉景帝。汉景帝是梁孝王同母的哥哥,对其非常疼爱。

梁孝王派人将一纸告急文书日夜兼程地送到京城,汉景帝看后道:“周爱卿太过分了,怎能见死不救呢?”于是马上派遣使者命周亚夫发兵救梁。

周亚夫依然不肯发兵救梁,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不能铲除叛贼,周某愿一人承担罪责!”

随后,周亚夫派遣精选的轻骑兵,长驱直入,轻而易举地就断绝了吴、楚军队后面的粮道。吴、楚军中缺粮,整个军队的势气立刻大跌,他们强忍饥饿屡屡向周亚夫挑战,周亚却仍是纹丝不动。

后吴王刘濞大举调兵遣将,围住了昌邑城,试图强攻。在强攻失败的情况下,刘濞带兵大败而走,周亚夫长剑一挥,早就准备好的一支精锐劲旅立刻呼啸而出,追击吴兵。吴王刘濞见势不妙,马上抛弃大队人马,只率数千壮士仓皇逃窜,他们一直逃到丹徒县,建筑工事,龟缩自保。

一个多月后,大势已去的吴王被越国人斩下了脑袋,吴国叛逆彻底以失败告终。接下来,又经过三个月大小战事后,吴、楚等七国叛乱终于全部被周亚夫平定。

从此,汉景帝对周亚夫刮目相看,朝廷文武百官更啧啧称赞:“周太尉当初的弃梁不战真是高明,这才成就了全局,确是神机妙算啊!”

[总结]

周亚夫不愧为大将之材,气度沉稳,当机立断,用兵如神。他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攻守有度,成事的条件未成熟之际,绝不发兵攻敌。他顶着来自汉景帝的压力,一直按兵不动,只到敌方已溃散之时,才果断发兵,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平定了叛乱。

康熙皇帝除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