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30

第30章 成事智慧学孙子(9)

这时候,埋伏在南、北山坡的雅典重步兵以排山倒海之势杀了出来,而掉头后撤的雅典士兵也转身杀了个“回马枪”,波斯人一下子陷入了包围圈中,这样一来,骑兵和强弩的作战优势顿时失去了威力。

两军交战中,刀光闪闪,鲜血飞进。雅典最高军事执政官卡利马科斯率先奋战,率先倒在血泊中。接着,又有几位将军阵亡了。

这场战斗,雅典方面总共牺牲了192人,但是,波斯人却丢下了6400具尸体,还有7条战舰,剩余部队狼狈地逃向海边。

米太亚将军欣喜地对菲迪皮茨说:“我们胜利了,快回去告诉我们的人民吧!”

菲迪皮茨向雅典城飞跑而去。心急如焚的雅典公民们聚集在城中的广场上,正等着胜或败的消息。突然,他们看见浑身上下都是血的菲迪皮茨跑进了广场,他只喊出了一句话:“高兴吧,我们胜利了!”随即倒在地上,永远地沉睡了。

从雅典城到马拉松平原相距42.195公里,雅典人为了纪念菲迪皮茨,在1896年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以这一距离做为一个比赛项目,称为“马拉松赛跑。”

[总结]

雅典城实力薄弱,面对波斯帝国大军压境的情况,处境非常凶险。不过,有智谋的人是能够改变处境的,米太亚将军根据波斯人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巧妙设计的战术,使波斯人陷入了被动局面,结果雅典军占了上锋,波斯人惨败而退。这又是一个运用智谋以少胜多的事例。

以迂为直——寻找“捷径”更易成事

[原文]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为计者也。

[译文]

争取先机之利最为困难的地方有以下两点:一、要把遥远的弯路变成近便的直路;二、要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所以用迂回的途径,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在比敌人后出动的情况下而先到达有利的阵地,这便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

《孙子兵法》 军争篇 第七

[评析]

路途越是遥远,困难和阻碍就越大。行军打仗也是同样,行走遥远的路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和考验,关系到人马的旅途劳碌、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意想不到的困难。要是能把遥远的征途变成简短易行的道路,那么,行动起来就容易多了,不仅省时省力,成功的机率也增加很多。

[实例]

曹操迎献帝成功名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都想统一天下,刘备、孙权、曹操都是当世豪杰。

苟彧出身于士族家庭,年轻时就很有谋略,被认为是王佐之才。他投靠了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一样的贤良,任他为司马,每当遇到大事都先和他商量。

当时,汉室刚刚经过大乱,汉献帝被迎回了洛阳。可这时洛阳城里一片瓦砾,宫殿也被烧毁了,官员们只能在荒草丛中靠着残墙休息。

曹操这时驻扎在许昌,他想去迎接汉献帝,就和部下们商量。大家都表示反对,只有苟彧一个人表示支持。

谋臣苟彧一向善于审时度势,且富有远见。

苟彧语气坚定地说:“这让我想到了古代的事情。从前,周襄王因为祸乱逃离京城,晋文公重耳接纳了他,帮他复位,因此各诸侯国一致推举晋文公为霸主。西楚霸王项羽杀死义帝,汉高祖就为义帝发丧,穿上了孝服,因此得到了民众的拥护,最终得到天下。

“献帝在外面漂泊的时候,将军起兵,却因为局势混乱,来不及接驾。现在献帝回到了京城,无奈京城已经是破烂不堪了,眼下官员们都希望能保全国家大统,百姓们也怀念汉室。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迎天子,顺民心,正是最合乎时势的举动,最明智的决定,为什么不去做呢?”

一时议事厅里鸦雀无声。曹操听后点了点头,示意苟彧继续说下去。

苟彧又说:“的确,现在外面还有叛臣,但他们能有什么作为?他们根本左右不了大局。说到情势,这才是最大的情势。如果将军现在不去做,一旦有人先行一步奉迎了献帝,我们就失去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说得好!”曹操站起身来,向苟彧施了一礼,“先生高瞻远瞩,使我顿开茅塞。”

随后便下令,让部将曹洪去洛阳迎接献帝。

事实证明,谋臣苟彧的预见是对的,若不是走了这一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就很难形成,充其量会成为像袁绍、刘表那样的割据势力。

后汉献帝被曹操迎至他的驻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少有敢于不听从的。从此,曹操这个人,在天下人和各路英雄豪杰的眼中,就大不一样了。汉献帝成了他手中的一张王牌,曹操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借献帝的名誉去做,就都变得名正而言顺了。

曹操官职也由普通将领,一升再升,最后成为汉室的丞相,又封为魏王,风光荣耀无限,无人能比。

[总结]

有的乱世豪杰东征西战多少年,也未必能够成就什么大的功业,是因为打天下的方式不对,因此有劳而无功。曹操在当时,也只能算是一个乱世豪杰,在当时强手如林的情况下,他的实力是比较弱小的,如此下去,不知何日才是出头之时。当他迎献帝于许昌后,情况立即就大不一样了,有献帝这张王牌,他立即就成为当时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具有了很强的号召力,可以说一步登天。

黄兰阶“借扇”得晋升

清政府的官场历来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来升官晋职。朝中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常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然会受到赏识而升官。”

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偏偏他的好胜心很强,不甘心就这样一直原地踏步,便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

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地进行招待。但当黄兰阶提出,想请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左宗棠顿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大失所望之余,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相府后,他闲逛到琉璃厂看书散心。不经意间,他来到一个小店前,看见老板正在学写左宗棠字体,学得十分逼真,不禁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来。

黄兰阶让店主在一柄扇子上落了左宗棠的款,之后便得意洋洋地回到了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大人见了很是奇怪,不禁问道:“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把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得意洋洋地把扇子一晃,道:“不瞒大人,外边的天气并不太热。只不过这柄扇子,是家父生前好友左宗棠大人亲自送的,还落了款,所以我舍不得离手呀。”

总督听后,大大地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担任实缺,不曾料想,他竟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对我稍有不满意,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字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

总督当即要过黄兰阶的扇子,仔细察看一番,证明确实是“左宗棠的笔迹”,一点也不差。他将扇子还给黄兰阶,忐忑不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让黄兰阶正式担任了知县。

此后不出几年的光景,在总督的刻意提携之下,黄兰阶就升到了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特意拜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已在敝省当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然会受到赏识而升官。’老兄你很识才嘛!”

[总结]

古代官场黑暗,有才能却无出头之日的人非常多。若是有关系,有人提携、推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样往往能够很容易就获得升迁的机会。黄兰阶是机灵的,他未能得到左宗棠的举荐信,就弄了把“假笔迹”的扇子,成功地借此升官晋职,很有意思。

吕不韦舍重金得相国

吕不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聪明绝顶的商人,他靠着过人的眼光和智慧,“买”下了一个国家的相位。

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大商人,在赵都邯郸见到了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即异人),当即认为“奇货可居”。

吕不韦回到家中问父亲:“种地能获利几倍?”

父亲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能获利几倍?”

父亲说:“百倍。”

吕不韦再问:“拥立国家的君主可以获利多少?”

父亲想了想,说:“那就不计其数了!”

吕不韦二目放光地说:“如今拼命耕作,还吃不饱穿不暖。但如果建立一个国家,立一个君主,那么不仅一本万利,福分也可以传给后代。我要这样做!”

于是,吕不韦约见了异人,对他说:“你的兄弟们有继承国君的机会,在国内又有母亲做后盾。而你呢,在宫内已经没有了母亲,又押在这个国家里当人质。一旦秦赵两国背约,你就成了粪土了。”

异人点头称是,说:“事已至此,又有什么办法呢?”

吕不韦说:“我愿意帮助你,你可以想办法帮你夺得太子之位,再帮你回到秦国。”

异人说:“如果真的能够实现,我定会加倍报答先生的。”

二人商定后,吕不韦就去秦国见王后的弟弟阳泉君,对他说:“你要大祸临头了,难道不知道吗?”

阳泉君在秦国的地位非常尊贵,听了这话,不以为然。

吕不韦说:“你手下的人都当了大官,府库里有珍珠美玉,马棚里有骏马,后宫里有美女。可太子呢,手下人没有这么显赫,也不像你这么富有。现在大王年纪大了,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太子即了位,嫉恨你的富足,那时你的处境就像堆积的鸟蛋一样危险了。”

阳泉君听后,惊得出了一身冷汗,离开坐席向吕不韦求教。

吕不韦说:“大王年纪大了,王后又没有儿子,一旦新王继位,那时,王后的门前就会长满荒草。王子异人是个贤能的人,却被押在赵国当人质,宫中又没有母亲。他常常仰头西望,希望能够回来。假如王后将异人收为儿子,请求大王把异人立为太子,那么,王后就等于有了儿子,也就能够永保尊贵的地位了。”

阳泉君认为很有道理,就进宫劝说王后,王后又请求秦王立异人为太子。

接下来,吕不韦又以重金到赵国劝说赵王:“王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子,现在秦国王后想让他回去,认他为儿子。假如秦国要消灭赵国,他也不会为一个王子而停止进攻计划。假如赵国让异人回去当太子,再送上一份厚礼,那异人定不会忘记赵国的恩德。等异人继位为秦王后,定会与赵国交好。”

结果,赵王派人护送异人回了秦国,成功地被立为太子。

后来,异人继承了王位,当上了国君(即庄襄王)。而吕不韦,他的苦心经营也得到了加倍的回报,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并封食邑十万户——这在秦国代中,是很少见的厚赏。

时隔不久,庄襄王死去,年幼的太子继位为王,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吕不韦在秦国的尊贵,无人能及,他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了《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总结]

“花钱花在刀刃上”,吕不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投资异人这个“奇货”,就等于找到了一个捷径,这样将能够换回平日连想都不敢想的巨大回报。吕不韦是有见识、有谋略的,他知道异人的价值非同寻常,于是就舍重金在他身上做投资,果真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香港国泰“借鸡下蛋”

香港国泰城市股份有限公司本来只是一家市值不足3亿港元的小型上市公司,出身于世家的公司主席罗旭瑞则是一位充满斗志的商界新秀,他不满足于国泰公司目前的处境,欲想办法打出知名度来。

1988年10月18日,国泰城市股份有限公司通知香港上海大酒店,以现金及国泰新股即每股6港元向大酒店提出全面收购建议,其中4.5元付现金,1.5元以国城股份作价支付,总共涉及资金约66亿港元——国泰公司的此举,可谓“蛇吞象”了。

上海大酒店董事局立即拒绝了收购建议,而国泰公司则表示不希望提出敌意收购计划。大酒店马上因此向国泰公司城表示谢意。

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国泰公司是绝不会虎头蛇尾、就此放弃的。罗旭瑞的国泰公司已经拿出了几百万元的收购费用,岂有就此便收手的道理?

是的,罗旭瑞的国泰公司也仅仅表示的是“不希望”以敌意形式进行收购,而并非 “不会”以敌意的形式进行收购。

果然,10月21日,罗旭瑞的国泰公司宣布已持有香港上海大酒店1.1%股权并正式提出全面收购,并将收购价提高为除现金4.8元及国城股价1.5元即每股6.3元外,认股证每份出价1.8元,一共涉资64亿港元。

香港上海大酒店有着130年的悠久历史,拥有全球最优秀的半岛酒店和九龙酒店。香港上海大酒店同时是英资老牌大集团之一,大股东嘉道理家族控股35%。另外华资的信和与丽新两大集团共持有10%股。

对于国泰公司的收购,大股东嘉道理指出其低估酒店的资产值,属“敌意收购,不受欢迎,带有破坏性”。

嘉道理家族接到罗旭瑞于21日下达的挑战书后,于10月25日提出反收购建议,每股普通股出价5.8元现金,认股证1.3元,共动用36亿元进行全面收购,并于当日在市场购入2000多万股,使控股量增至37%以上。这样一来,罗旭瑞的国泰公司能够收购成功的可能就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