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学老子 成事学孙子
23745900000040

第40章 成事智慧学孙子(19)

宋义将楚带军到安阳后,按兵不动一个多月。原来,他并不想真正地救援赵国,而是要坐山观虎斗,让秦、赵激战后两败俱伤,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但是他却没有想到,如果章邯的秦军击垮了赵国,那么全国抗秦的局势将为之一变,秦军将占绝对优势,楚军几乎就不堪一击了。

当时,恰遇天下大雨,楚军将士们又饥又冷,困苦不堪。身为副将的项羽屡次进言宋义,劝他兵渡漳水攻击秦军,以解赵国的巨鹿之围。宋义始终不听劝告,每日大宴宾客,根本就没有要发兵的意思。那一边,秦军连日猛攻巨鹿,赵国已无力抵抗,随时都会被击溃。

副将项羽更是按捺不住,他干脆当机立断,只身闯入宋义的帐中,提刀杀了宋义。然后,他提着宋义的头号令全军,说宋义谋反,自己是奉了楚王之命杀掉他的。因此众人都对宋义的行为很是不满,项羽此举反倒令众人欣赏,因此,众将顺势拥立项羽为上将军。

就这样,项羽除去了政治途中的一大障碍,从此成为独挡一面的大人物。项羽除掉宋义,关键在于打准了时机,趁着众人都对于宋义不满的时候,不仅不会招来麻烦,反而会受到众人的拥护。反之,若在平时斩杀宋义,名不正言不顺,不仅会受到众人的谴责,更不可能取代宋义成为主将。

项羽掌握指挥权以后,立即派英布和薄将军率军两万楚军横渡漳水,直奔巨鹿,自己率全军随后跟进。项羽率军渡河之后,号令全部士卒砸漏军锅,只带三日粮食,凿沉战船,烧掉行军的营帐,带头发誓说:“此去不胜,誓不生还!”

全军都为主帅的气慨所感染,一时间士气大振,人人都欲争先杀敌。

当楚军与秦军对阵之时,由于没有了退路,个个奋勇苦战,以一当十。项羽的楚军与秦军对阵,九战九捷,直杀得围困巨鹿的秦军闻风而逃。

“巨鹿之战”后,项羽率楚军又挺进漳南,同章邯再次激战。公元前207年,章邯兵败被杀,项羽带军共杀掉秦军20余万。自此,秦军主力彻底瓦解。

就这样,凭着当机立断的勇气,以及勇猛善战的真本事,项羽渐渐成为首屈一指的大人物,成为秦朝末年的当世英雄。后来,他靠着能力和实力当上了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

[总结]

项羽“西楚霸王”的显赫绩业,是靠着他苦心经营和东征西战拼来的,其中的成功奥秘,值得读者去探究和学习。他由副将变身主将,是走对了一步棋赢得的,那就是——当机立断斩宋义。将这一步棋走好,关键之处是找准了时机,正是选在宋义大失人心的时候,因此有得而无失,得利而无害。

丁宝桢智除安德海

清咸丰皇帝驾崩后,由东宫太后和西宫太后共同协助同治皇帝处理朝政。东宫太后的地位较高,西宫太后则善于权谋,两人面和心不和。

一天,德州知府匆匆跑来求见山东巡抚丁宝桢,哭得涕泪横流,异常悲戚。山东巡抚丁宝桢忙问这是何故。

德州知府哭哭啼啼地诉说起来,原来,西宫太后眼前的红人太监安德海到他府上索要白银五千两,而且限他三天之内交出,否则要取他性命。

丁宝桢知道安德海是不好惹的,他是在慈禧太后面前最得宠的后宫大总管,他一直仗着有西宫慈禧太后给他撑腰,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却无人敢惹。

丁宝桢决定趁机把这个可恶的宦官除掉。当时,大清朝有祖训规定:内宫太监不许私自离开京城四十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丁宝桢正是要利用这一条来除掉安德海,而且,这绝对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谓名正言顺。

安德海是私下得到了西宫慈禧太后的口谕,令他出宫搜刮民财的,但是他并没有皇上的圣旨,也没有太后的手谕。

因东太后素来与西太后不合,若是知道了此事,定会降旨斩杀安德海,而西太后明知自己有错,所以也不敢太张扬。

于是,丁宝桢立即命知府抓住安德海,同时速将此事禀报东太后。安德海被抓来,见到丁宝桢便破口大骂,他以为西太后的救命懿旨很快就会到的。可是安德海没想到,东太后的懿旨来得更快。

丁宝桢拿着东太后的懿旨念道:“安德海私自出宫,出京城四十里,依祖训,就地正法。”

安德海一听,两腿一软顿时跪了下来,求丁宝桢饶命。

丁宝桢大喝一声:“推出去斩了!

恰在此时,门外高喊:“西太后懿旨到!”

丁宝桢知道西太后的懿旨肯定是来救安德海的,为了把握时机,丁宝桢来个前门接旨,后门斩首,等丁宝桢跑到前门跪听懿旨之时,后门那边,安德海的人头已经落地了。

就这样,作恶多端,遭万人憎恨的安德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除掉了,此事传开,人人拍手称快。后来,慈禧太后并没有为安德海报复丁宝桢,因为丁宝桢确是按大清的祖训办事的。

[总结]

要在平日,欲铲除安德海,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有当权的慈禧太后撑腰,绝对没人敢碰安德海。山东巡抚丁宝桢却抓住了安德海没有朝廷手谕离京四十里这一机会,当机立断地除掉了他,合理又合法,就是慈禧太后也无话可说。

印度********之争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的女儿。1964年,尼赫鲁去世,拉尔·夏斯特里接替了尼赫鲁的总理一职,出于对尼赫鲁的感激,夏斯特里邀请英迪拉·甘地出任外交部长,英迪拉·甘地则认为自己的经验还不足,只选择了宣传和广播部长一职。

英迪拉·甘地在任职期间,成功地协助夏斯特里平息了南印度语言骚乱,还在印巴冲突中维系了印度民心。

1966年1月11日,夏斯特里因病去世,印度政坛上又一次出现了“权力真空”。

“谁来当新一届总理?”全印度的人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而位居上层的政客们则都跃跃欲试。

老资格的德赛早在尼赫鲁去世时就垂涎总理一职了,但不幸败在夏斯特里手下。如今夏斯特里也死了,德赛认为总理一职非他莫属,因此,他最先站出来要继任总理。

同时,已宣誓就任代总理的南达也非等闲之辈,他曾在两届政府中出任内政部长,地位仅排在总理的后面,而且,尼赫鲁逝世后他曾代任总理,夏斯特里死后他又代任总理,南达再也不愿意把这个“代”字戴在自己的头顶了,他欲趁机转正。

为了争到总理一职,德赛与南达互不相让,闹成了一团。而英迪拉·甘地则也想出任总理,她认为自己的经验已经足够,也具备了这个能力。但面对咄咄逼人的德赛和南达,她知道自己眼下还不是他们的对手,于是,她退到一边,静观两人的争斗。

德赛与南达相互攻讦和自吹自擂了整整五天,双方斗成平手,这使各种利益集团都感到为难。

这时候,担任国大党主席的卡马拉季说话了,他说:“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英迪拉·甘地呢?她是尼赫鲁的女儿,全印度都知道她,而且印度人民对她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惟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她年轻一些,但这也许会是一个优点呢!”卡马拉季的建议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英迪拉·甘地清楚地看到德赛与南达已经两败俱伤了,她认为时机已到,立刻宣布参加总理的角逐。

南达首先被击败了。

1月19日,英迪拉·甘地又以355票对169票的优势击败了德赛。

1月24日,英迪拉·甘地如愿登上了总理的宝座。此后,她在这个宝座上一干就是17年。

[总结]

英迪拉·甘地的资质和实力,本来不及对手德赛与南达。但是她懂得守与攻,能够很好地把握时机,因此,在别人斗争激烈的时候,她不声不响。直到对手们相互斗累了、两败俱伤之时,她再出击,很轻易地就打败了实力强大的对手,坐收渔翁之利,成功地登上了印度总理的宝座。

令敌半出而击之——诱敌于不利形势中击之

[原文]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译文]

我军前出不利,敌军前出也不利,这种地域叫支形。在支形地域上,敌人即使以小利诱我,也不要出击,而应首先率军假装败走,诱使敌人出来后占领并封锁隘口,伺机打败敌军。

《孙子兵法》 地形篇 第十

[评析]

用兵用战,是要讲究地利与时机的。谁占据了好的地利与时机,谁的胜算就大。反之,若是赶上了差的地势与时间,那么,就会明显处于劣势,难以获胜。如果能够将对方引入不利的地方,或者引到不利的时间上,那么,我方取胜的机率就大大地增加了,这也是克敌制胜的一种绝好方法。

[实例]

宋太祖雅计取南唐

李煜,是历史上的南唐后主,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他即位后当了十四年的皇帝,后宋军攻占南唐,李煜迫不得已出城投降,成了亡国之君。

李煜是个出色的才子,好读书、善于作文填词,是一位大词人。同时他又工书画,精音律。他的词多以白描手法和贴切的比喻,直接抒发感情。亡国之前,他多写宫廷的靡华生活,亡国之后,则写些反映亡国之君之哀痛的诗,留传至今的有《南唐二主词》。

李煜在政治上很平庸。他即位时,北宋赵匡胤已经发动了统一战争,南唐也在被窥测之内,显得岌岌可危。即使如此,李煜仍然怠于朝政,纵情声色,填词作文,还高谈佛理。

李煜宠爱一个名叫育娘的宫女,她体态美丽轻盈,能歌善舞,用帛缠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穿着素色袜子,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飘飘然如水仙乘波。

在国难当头之际,李煜却还是醉生梦死,只是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财物,以博取宋太祖的欢心,维持苟安的局面。迫于北宋的威势,他还让南唐成为宋朝的附属国,每年进贡称臣,并使用了北宋的年号。

但这些根本就不能使宋太祖满意。他要的是一统天下,卧塌之侧,怎么能容得了别人酣睡?

南唐位于江南一带,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令北宋垂涎三尺。宋太祖在消灭了南唐周围的三个割据政权后,就开始在打南唐的主意了。

当时南唐的国力很雄厚,宋朝的军队又经过连年征战,并不占太大优势,赵匡胤就决定从谋略上下功夫。

李煜懒理朝政,生活很糜烂,又信奉佛教。于是,赵匡胤就在这上面做文章。

赵匡胤命人精心挑选了一些精通佛理的少年和尚,然后送与李煜。从此,这些和尚整日和李煜谈论性命之学,李煜十分投入。

这样一来,李煜更加不理朝政,每天同那些和尚们探讨佛法,超然出世,全然忘记了宋国对他的威胁,国防也松懈了。当他在香烟缭绕中礼佛参拜之时,宋朝的十万大军已渡过长江,兵临金陵城下了。

李煜来见大势已去,只好率群臣投降,南唐从此灭亡。在他当俘虏期间,每天以泪洗面,十分地思念故国,写下了一些非常美丽哀伤的诗词。不过,此时后悔,为时晚矣。

李煜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本来是位杰出的才子,但命运却偏偏让他做了皇帝;他精研佛法,为的是大彻大悟,但却因此对虎视眈眈的强敌失去了防范,亡了国也做了俘虏。

[总结]

宋太祖是武将出身的皇帝,他有勇有谋。他智取南唐的计策,是很高明的。通过送和尚这一“友好”行为,致使南唐后主李煜不仅放松了对北宋的戒备,更是沉迷于佛法中不能自已,在晕晕乎乎中,就成了亡国之君。而北宋则未伤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南唐。这正是宋太祖想要的效果。

公子光计杀吴王僚

春秋时期,吴王诸樊把君位让给了弟弟余味。余味死后,余味的儿子僚做了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天下本来就应该是自己的,现在却被僚夺走了,心中十分怨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夺回国君的桂冠。

吴国的公子光一直想除掉吴王僚,由自己取而代之。只不过,吴王僚有三个骁勇非常的儿子时刻都守在身边,使公子光难以下手。

这时,楚国的大臣伍子胥因父亲被害而逃到吴国,伍于胥想借助吴国的力量回楚国报杀父之仇,得知公子光的心事后,就把侠士专诸介绍给了公子光。

伍子胥献计道:“之所以难以刺杀吴王僚,是因为他身边的三个儿子。只要我们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想办法支走,吴王僚就很容易对付了。”

公子光听后问道:“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吴王僚的三个儿子都离开他呢?”

伍子胥胸有成竹地说:“这不难。目前,胥国内****不安,你可以向吴王僚建议,乘胥国发生危机的时候向它发兵,一定很容易取胜。吴王僚是一定会同意的,然后你借口自己的脚被扭伤,推举吴王的儿子掩余和烛庸带兵前去。下一步,再建议吴王派他的另一个儿子庆忌出使郑国和卫国,去说服这两个国家共同伐楚。这样,就可以同时除去吴王僚的三个‘保护神了’。”

吴王僚果然听从了公子光的所有建议,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派了出去,都城内十分空虚。

公子光对专诸说:“现在是刺杀僚的好时机!不然,日后事情就难办了。”

公子光也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两人精心谋划了刺杀吴王僚的计划,然后请吴王僚来府中饮酒。

吴王僚对公子光本来是有所戒备的,考虑到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不好回绝,于是带了诸多的卫士前来赴宴。吴王僚的卫士从王宫一直延续到公子光的府邸,连公子光家的台阶前也站满了手持刀枪的吴王僚的卫士。这样一来,吴王僚自认为万无一失,可以放心地与公于光饮酒了。

宴会开始后,公子光频频举杯,美味佳肴不停地端上来又撤下去。公子光与吴王僚都吃得津津有味。渐渐地,吴王僚有了几分醉意。